「西王特钢」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生机勃发

互联网 2015-10-13 17:45:08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西王特钢」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生机勃发。

滨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叠加地带,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纺织家纺、油盐化工、有色冶金、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总量占比达到近90%。如何提高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整体水平,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滨州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滨州采访,愉悦家纺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延伸,实现了从原料开发应用到最终产品快速推向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了全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竞争力,在一度被社会认为的“夕阳产业”中成为朝阳企业;中裕公司在科技支撑下从基地育种、种植、储存、初加工、养殖、食品加工、深加工、废物综合利用,打造了一条完整的高效生态农牧循环经济产业链,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样本;西王特钢通过股权换技术,开启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在钢铁行业的严冬里实现逆袭增长......。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成为滨州市近年来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也为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提供了借鉴。

【案例一】
愉悦家纺:“夕阳产业”中走向朝阳

当前社会认为,纺织行业是劳动力密集行业,是低端行业,是夕阳产业。但在愉悦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曰兴看来,“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行业”。刘曰兴认为,纺织行业是历久弥新的行业,是科技创新与时尚创意无限的行业。企业要正确把握发展定位,顺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增强综合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的行业自信,愉悦家纺始终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驱动作用,以创新推动产业链延伸完善,塑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4年12月,“天津工业大学滨州研究院”在愉悦家纺揭牌成立。研究院依托山东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建设运行,引导天津工业大学优势学科高端人才在滨州聚集落户,针对滨州纺织家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问题进行协同攻关,推动高水平技术成果在滨州转化实施,促进全市纺织家纺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
而就在“天津工业大学滨州研究院”成立前一个月,愉悦家纺与天津工业大学联合完成的“特宽幅高精度清洁印花项目”荣获“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奖项是全国纺织行业荣誉级别最高的奖项之一。
“‘自主创新为基础、协同创新为推动’是提升公司竞争力的关键。”刘曰兴介绍,公司现拥有三个省级创新平台和两个市级实验室,一个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并获得法国迪卡侬认证实验室国际认定。公司创立的山东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是集高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一体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拥有完备的实验设备、中试车间以及生产基地,主要从国际家纺行业流行趋势、新型纺织材料、新型染整工艺、绿色环保染整助剂、智能化装备等领域展开研发设计。
公司与美国亨斯迈合作建立了山东省中美清洁生产染整技术合作中心,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建产品设计开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分别与西安工程大学姚穆院士、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此外,公司以上海为中心,在法国、美国、荷兰、韩国、尼日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设计工作室;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品设计开发平台,每年推出上千款新产品。
成立十余年来,愉悦家纺通过持续发挥科技创新这一内生要素驱动作用,从原先的印染向上游环节延伸,形成了特色鲜明、创意无限的纺织纤维加工、特种纤维纺纱、色纺纱、特色面料织造等原料产业和流行性家纺产品的研发设计产业;同时为提高终端产品附加值,通过采用电脑绗绣,裁、剪、缝、卷、折、包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技术,向下游延伸完善了绣色缝制产业,进而建立了“愉悦之家”自主性、开放式居家用品销售终端产业,从而实现了从原料开发应用到最终产品快速推向市场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全流程都由技术创新支撑,形成了全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竞争力。
公司近三年累计投入25000万元,立项承担各级各类研发课题60余项;荣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近20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累计申请专利57件,获得授权专利25件。
对愉悦家纺来说,互联网+的应用更为企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为我们创造了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相融合的节点,也改变了我们的营销模式。”刘曰兴介绍,为了适应现代消费个性化需求,公司根据市场流行趋势和客户需求实现即时开发和定制功能,而技术升级和营销模式改变为公司实施互联网+战略创造了可能。
此外,公司通过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高速数码喷墨印花系统,通过数字化高速喷墨印花,实现了传统产业的“文化升级”。目前公司写真艺术家纺项目主要拥有美学家纺类、生活饰品类、国学礼品类、旅游产品类四类产品,涵盖丝巾、窗帘、床品、沙发垫布、个性化抱枕、桌布、挂饰、织物书籍、织锦画等,真正将文化渗入家居生活的诸多细节中。

【案例二】
中裕公司:现代农业的新样本

和愉悦家纺的全产业链的创新有所不同,中裕公司则是在科技支撑下打造了一条完整的高效生态农牧循环经济产业链,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样本。
在中裕高效生态农牧循环经济产业园,记者看到,从土地流转开始,整条产业链集基地育种、种植、储存、初加工、养殖、食品加工、深加工、废物综合利用回到基地替代化肥为一体,环环相扣,过程涉及育种、种植、畜牧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沼气发电、食品深加工等多个环节。
“这是由丹麦设计师设计的现代化猪舍,每个单元能饲养5000头生猪,采取漏粪板的方式,粪污经过发酵处理后可以还田。”中裕公司总经理张志军介绍,为了实现生产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中裕吸收借鉴欧美最先进的养殖理念,从饲料调配、饲喂方式、舍内环境、粪水处理等各个环节优化处理,实现科学喂养绿色高效。
“喂养方面,主饲料完全来源于中裕自己的绿色种植基地——小麦在加工完面粉、酒精之后剩余的酒糟作为饲料主体,经高温杀菌等多道工艺处理,再配入一定比例的企业自产的麸皮、玉米面,形成中裕特有的液态饲料,真正实现了“绿色食品、科学配餐”。在饲喂方式上,全流程管道输送,完全避免饲料的二次污染;电脑控制,全自动化供餐,按照控制膘情的实际需求,定时定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国内首条液态饲喂生产线,液态饲喂厨房设备是公司投资3000多万从奥地利引进,采用全程电脑化控制,工人只要动动鼠标,就能完成饲料的生产配比和定量饲喂,一个工人可管理2500头猪,在国内属一流水平。
记者观察到,跟传统印象中的猪舍不同,中裕的现代化猪舍无一丝臭味,也无任何积压的粪便,猪身上非常“干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猪舍通过温控系统,室温保持在18—26摄氏度,同时配有自动饮水系统、定期淋浴系统以及音乐播放系统;猪的粪便通过猪栏的地面漏缝直接进入地下管道,经过初步处理,然后进入沼气池,与秸秆等进行充分发酵,生成沼气用于发电,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提升种植基地的小麦产量和品质。
看似简单的液态饲喂和粪水处理使中裕将养猪业与小麦加工全产业链有机融合到了一起。在中裕高效生态农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涉及种养、加工的每一个农业环节都被利用到极致。园区建成后将拥有五大突出特点:一是变废为宝,中裕小麦深加工所产生的酒糟变为饲料,废水变为有机肥;二是高效节能,企业投资2700万元架设两条管线,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了奥地利的液体饲喂厨房设备,实现了全部液体饲喂,全部沼液灌溉;三是环保零排放,利用猪粪加植物秸秆进行发酵,变为沼气和液态肥,沼气转化为蒸汽,为养殖和深加工提供热能,液态肥直接输送到种植基地;四是高科技引领,依托与程顺和院士建立的“院士工作站”、中国农科院、航天神舟生物科技、山东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以及以色列凯伊玛公司多方合作的技术优势,从中低筋、强筋、基因变异、基因倍体、抗病、耐盐抗旱、高产等多个方面进行小麦育种科研,构建产学联合生物育种新模式,打造国家级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五是新能源利用,利用猪舍屋顶建设20MW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发电自用,余量供电网。
据介绍,中裕始创于2004年,当时就是一家单纯的小麦粉加工企业。10余年来,中裕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拥有“从种子研发到种植加工再到百姓餐桌”的麦业全产业链的核心优势,不断延伸增粗产业链条,逐渐形成了囊括良种育种、推广种植、收购储存、初加工(面粉/挂面、食品加工)、精深加工(谷朊粉、特级食用酒精、蛋白饲料等)、高科技生态养殖、沼气热电、品牌快餐连锁、品牌便利店等众多环节,贯通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牧循环产业链,实现了由麦业向农牧业综合发展的转变。
“中裕高效生态农牧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是公司在现有循环产业链的基础上,依托深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为原料向下游延伸打造的又一条循环产业链。项目使企业下游产业链得到进一步的增粗拉长,形成从废弃物饲料加工利用——生猪养殖——屠宰、肉制品深加工——冷链物流——有机肥生产——现代种业一条完整的现代农牧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企业深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效率,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利税6.8亿元。”张志军告诉记者。

【案例三】
西王特钢:股权换技术开启产学研 全面合作新模式

西王特钢有限公司日前公布的 2015 年中期业绩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 2.1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 4.0%,这在钢铁行业无疑是一个“响雷”。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本年度第三次信息发布显示,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的主营业务亏损加剧,亏损额达216.8亿元,亏损企业数量占比达到42.6%。
西王特钢能在钢铁行业的严冬里实现逆袭增长,得益于今年年初“股权换技术”的创新之举。
2015年1月5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与西王特钢签订协议,以其开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纯净化冶炼钢锭低偏析控制等10项技术入股,成为香港上市公司西王特钢的新股东。
据了解,2014年11月14日,西王特钢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致力于打造的国内首条清洁智能化制备高端装备用特殊钢示范生产线项目,在双方项目人员的齐心攻关、合力推动下,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初见产品,创造了西王项目建设史上的又一个“西王速度”。产品一面世,立刻得到了多家主流钢厂的青睐,纷纷前来咨询订货。
鉴于此,为进一步夯实合作基础,把西王特钢与中科院打造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西王特钢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共同决定推进深化合作,签订股权授予和技术合作协议。而在此前,不论是中科院,还是西王集团,在对外合作领域几乎都是就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合作。而此次合作双方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开辟了全面合作的新模式:根据协议,西王特钢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将建立起“供、产、学、研、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从原料、生产加工到产品,一直到销售,是全面的各层次的深度合作。中科院人员将进入西王管理层,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并共同完成生产许可、体系认证等有关工作。
双方合作项目瞄准中高端工具钢、模具钢、海工钢等高端装备用特殊钢,开发能源电力、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等行业用压力容器特厚板坯、海洋平台特厚板坯、高强高韧管坯与锻件、高性能健康厨房生态刀具等系列产品,实现西王特钢产业升级、企业转型,推进双方在特殊钢研发与生产领域的领先地位。
7 月 15 日,随着退火炉的开启,西王特钢首支船舶曲轴用大型钢锭缓缓走下生产线,从而标志着西王特钢首支船舶曲轴用大型钢锭一次性试制成功。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技术研发与应用部主任、西王特钢技术中心主任胡小强告诉记者,这是西王特钢目前生产的最大单重钢锭,单重达 52.5 吨,主要用于大型船舶的曲轴。曲轴是连接船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动力部件,曲轴的寿命决定了船舶的寿命。这也标志着西王特钢公司大力开拓海洋工程应用领域的高端产品市场,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根据合作协议,西王特钢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合作组建技术中心,双方在各自单位相互挂牌,中科院国家实验室科研骨干和西王集团研发生产技术骨干将分别进入两个中心工作。此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山东技术中心具有“唯一性”,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在全国特钢行业设立的唯一一个技术中心。该中心将常年派驻技术团队,在西王特钢不同品种的生产线上进行技术研究,共同参与特钢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引领中国特钢行业的发展,使西王特钢站在中国特钢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和制高点。
截至目前,双方打造的国内首条清洁智能化制备高端装备用特殊钢示范生产线已生产出扁锭、方锭、圆锭等多种规格 20 多个钢种。依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在钢水纯净化冶炼、气密保护浇注等关键工序控制方面的领先技术,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严格控制,确保了产品的高端和优质。
在当前钢铁行业惨淡的严冬里,此次双方在技术和股权层面相互融合,其意义不仅在于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为西王特钢的发展谋求方向,更在于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探索出新路子。

滨州市科技局局长刘希安:
构建科技工作新格局 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

愉悦家纺、中裕农业、西王特钢的案例,是滨州市科技创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缩影。对滨州来讲,传统产业并不是包袱,传统产业通过科技改造升级,已经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滨州市科技局局长刘希安看来,从来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传统产业一样可以焕发出勃勃生机。
“科技部门必须发挥特长作用,不仅要把高、精、尖并且适宜地区发展的项目、技术和人才引到滨州来,更应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刘希安表示。
结合发展实际,滨州市科技工作脉络清晰:紧紧围绕“两区一圈”战略,以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为发力点,突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整合资源,构建全市大科技工作新格局,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服务企业发展方面,一是对产业龙头企业,按照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协同发展思路,支持实施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重点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大辅导培训、规范管理力度,通过引进风险投资、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建设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组建导师团队等,培植一批小微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引领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发展。三是对中型骨干企业,通过支持联合科研院所高校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资金等瓶颈性难题;加强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优先采购高新技术产品,鼓励企业开发自主创新产品,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提供有力支撑。
——平台搭建和人才聚集上,一是大力开展创新平台培育。围绕全市优势产业布局创新平台建设,确保每个主导产业集群拥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研发平台。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重点实验室2-3个、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以上,市级创新平台100家以上。二是加强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在摸清本地企业合作需求基础上,集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重点企业的高精尖技术研发合作需求,找准科技合作对接点,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通过技术入股和转让、联合研发、委托研发、共建研发机构等多种合作模式,支持搭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共建研究院、联合研发实验室等平台,不断拓展科技合作深度和广度。三是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推进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加强资源向各类创新平台集聚,积极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周到的服务,力争在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方面取得新突破。
——政策扶持方面,一是强化对上级政策的宣传执行力度。对去年以来国家和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梳理自查,逐项分类列出执行情况台账,对未执行到位的,提出整改方案,未予执行的,列出落实措施和具体时间表。二是营造良好政策氛围。加强学习研究上级政策文件,结合滨州实际,尽快出台配套落实政策,营造激励创新、鼓励发展的科技政策氛围。三是搞好科技发展规划设计。立足于滨州长远发展,科学编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谋划凝练一批重要科技项目,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做到既着眼长远、又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