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谁来做“经纪人”?

互联网 2019-06-14 10:10:04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技术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谁来做“经纪人”?。

近年来,一些被“束之高阁”的科技成果纷纷走出实验室,成为投资人和企业家争夺的“香饽饽”。比如,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团队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专利卖了5.2亿元。从技术成熟到签订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协议,毕玉遂团队前后花了近7年的时间。为什么一项科研成果转化耗时这么久?
“目前社会各界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内从事技术转移的专业人才匮乏,提供技术转移的专业服务并不完善,不利于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韩恩厚一语破的。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由谁来做、怎么做?围绕此问题,记者近日先后走访了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兼具法律和商务谈判技能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如何在高校内部培养、发现这种人才,如何从外部招聘这种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关键。
对此,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认为,首先,在高校内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师职称序列,分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三级。其次,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制定专门的职称评定标准,不以论文、学历、奖项、承担课题数为标准,而是以中试成果数量、转化成果数量、孵化企业数量及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等转化效果作为评审指标。
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对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就已经提出,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
“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是西南交通大学早在2016年就交出的改革“答卷”。徐飞告诉记者:“西南交通大学将职务科技成果由国家所有改变为国家、个人共同所有,以产权激励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改革过去3年,西南交通大学已有205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知识产权分割确权,注册成立了24家高科技创业公司,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总估值超过1.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8亿元。
“对于早期创业项目来说,人的因素往往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资深投资人,中科创星合伙人李浩告诉记者,“科研人员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标签和特征,如何甄选合适的科技创业者也并非是易事。”
比如,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工程与系统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龚领会对低温制冷技术很了解,但对科技成果转化甚至创业知之甚少,于是他请来了职业经理人、自己的老同学高金林出任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并委托高金林带领专业团队将大型低温制冷设备推向市场。

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需要经常与高校的教授、科研院所的研究员、企业的工程师、企业家、工厂厂长、工艺师等人员沟通交流。传统科技界和工业界,由于各类人群的日常工作环境不同,对技术的认知和理解也不同,存在认知差异,交流起来往往存在障碍。
为此,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了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比如,南京邮电大学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并设有10个分支机构,拥有一支51人专兼职结合的技术转移队伍,包含6名技术经纪人、8名专利代理人、3名律师、2名经济师和1名高级会计师。
另外,还有高校在尝试新的转移转化模式。比如,同济大学教授王占山团队成功解决了超高功率激光装置用Pick-off反射镜损伤问题,将该器件使用寿命由几周提高至几年,但事业单位性质决定团队难以采用企业模式提升自身的工程能力,高校科研人员也不适应管理企业、组织生产。如何将该成果转化出去,成为困扰王占山团队的一大难题。经过多方协商,由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牵头,同济大学、润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转化意向书,打造了“企业+高校+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的技术转移模式。
“科研院所还可以探索一所两制的模式,将科学家系统、工程师系统和管理经营系统整体融合起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容川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一所两制以制度的力量保证了科学、技术和产业真正的融合。”
王容川进一步指出,对一些确有潜力的技术成果,可以建立以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为主体的联合体,进一步把财政和资本拧成一股科技创新的合力,形成全面、自发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

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
近日,2019年北京地区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开班。在一个多月的报名期内,培训班曾一度出现“井喷”,甚至出现“一席难求”的情况。
“技术经理人是稀缺的人才。”徐飞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构的差距主要在人员素质上。技术经理人作为高校与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桥梁,既要懂技术,又要懂市场,还要懂企业,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考核机制并不利于技术经理人的培养,职称和行政晋升的空间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技术经理人呢?“高校、科研院所可以尝试实行技术经理人聘用制,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引导专业人员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王容川指出,高校、科研院所可以设置专职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创新型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应当向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转移人员倾斜;也可以鼓励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转移服务。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技术转移相关学科或专业,与企业、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将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纳入国家和地方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近年来,在中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正活跃着越来越多的从事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比如,中科院沈阳分院选派科技副职到地方挂职。“成果转化需要专人负责,才能更好推进。”韩恩厚告诉记者,“目前,沈阳分院在沈阳浑南地区挂职的人员不仅为当地引进了5个项目,还帮助孵化了4家企业落地。”
“国内大部分研发项目(基础研究外)不以问题(市场)为导向,并非是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导致科学家和企业家在研发方向上尚未达成一致。”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所长沈仁芳指出,“专业的技术经纪人可以增进学术界与企业界交流,充当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润滑剂。”(沈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