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青岛」这十年,青岛科技新第一

互联网 2012-11-13 23:50:57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青岛市青岛」这十年,青岛科技新第一。

全市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

●寡糖是替代蔗糖的新型功能性糖源,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团队完成的“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我国海洋水产领域在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项零的突破。
●中科院海洋所完成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工作,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养殖贝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高杂合度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由中国南车四方公司承担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科研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第一款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在海信诞生,并成功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装有海信“信芯”的高清彩电整机下线,中国高清彩电换上中国“芯”。海信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及其应用获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
●大菱鲆(多宝鱼)远渡重洋,十多年 从英国来到了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知名的海水鱼类养殖专家雷霁霖攻克了大菱鲆在中国产业化养殖的诸多技术难关。“多宝鱼”这条舶来的鱼已经成了中国海水鱼类的养殖的一个标杆,大海真正变成人类的“蓝色粮仓”。
●青岛市被科技部等部委批准为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市,成功争取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国家智能数字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获批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数字家电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全力提升青岛市科技发展战略地位……
10年,那段透着流光的日子,让我们听到了青岛这座创新之城,蓝色之都岁月如歌的声音。
倘若把青岛市“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比喻为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章的话,那么,独领风骚的一个个“全国第一”的科技创新成果就是最动听的音符。
10年一路走来,青岛市科技创新每迈出一步都能够踏在动听的音符上,使之迸发发出蓝色跨越的最强音。
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自豪地说,“十一五”以来,青岛市先后取得了我国首列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MOCVD深紫外LED材料生长设备、高清数字模卡电视机、嵌入式高清流媒体软件平台、LED背光源液晶电视、第三代数字化新型自动络筒机、1000kV交流棒型悬式复合绝缘子和特高压导线等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在全国独领风骚。据统计,青岛市共获得项目类国家级奖47项,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物理海洋、海洋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获得1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4项。国家各级各类海洋科研经费落户青岛累计超过20亿元,课题总数近1500项,已启动17个海洋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有14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主持单位在青岛。青岛市承担的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海洋局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各类国家级项目总量超过全国总量的1/3。
2010年2月21日,科技部正式批准青岛市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2011年1月4日,青岛市确定市财政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5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支持试点工作。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750亿元,同比增长1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5%。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到4842件和1136件,同比增长74.7%和35.7%,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增幅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八和第一。技术产权登记交易额19.97亿元,同比增长21.62%。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项,省科技奖励104项。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同比增长1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9%,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将达568家。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到7000件和1500件,同比增长30%和35%。技术产权登记交易额25亿元,同比增长26%。


416.6公里,创造世界运营铁路运行试验最高速度


2010年1月,由中国南车四方公司承担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科研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在授奖词中写道:CRH2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研制成功,不仅推动了材料、机电、控制、牵引制动、信息等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且使中国铁路由普速跨入了高速时代。
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出了时速200至350公里的“和谐号”CRH2型系列动车组、世界首创的长大编组卧车动车组,主导了中国南车集团新一代高速列车CRH380A的整车研发制造。今年又成功下线了自主研发的“CRH-380A”新一代高速列车,在9月份沪杭高铁运行试验中最高时速达到了416.6公里,创造了世界运营铁路运行试验最高速度。


全球最大的海藻酸钠生产基地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68年,是国内最早的海藻加工企业之一。多年来,。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突出研发、重视科技创新,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突出精深加工,走出了一条技术立企、创新兴企的成功之路。目前形成了藻酸盐、糖醇、海洋生物和热电联产四大产业。以海藻和葡萄糖为主要原料,生产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洋食品和保健品、海洋饲料、海洋肥料、糖醇等纯天然、绿色、环保型高科技产品,共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成为全球最大的海藻酸钠生产基地,世界知名的海藻加工和糖醇生产商。


让“多宝鱼”丰富国人餐桌


有“大菱鲆之父”之称的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说,它绝不仅仅是一条鱼,青岛应该发展现代化的规模养殖, 让大海真正成为我们的“蓝色粮仓”。
雷霁霖说,多宝鱼的学名叫大菱鲆,原产于英国,1992年8月28日,他从英国引进了200尾大菱鲆鱼苗。当时大菱鲆养育技术是英国的保密技术,我们需要自己研究如何培育,直到1999年才培育成功。”
目前,中国的“多宝鱼”产业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国内的产量已经超过了原产国,而青岛是“多宝鱼‘在中国的故乡,这是值得咱们青岛人骄傲的。”雷霁霖介绍,2011年,多宝鱼养殖产量达到6.3万吨,产值近50亿元,全国的养殖企业达到3800余家。


“信芯”创造中国的信心


2005年6月26日,海信集团在北京宣布,中国第一款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在海信诞生,并成功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中国高清彩电将用上中国“芯”。这款被命名为HIVIEW“信芯”的芯片,采用国际先进的零点一八微米CMOS制程,内部集成了近两百万个逻辑门,七百多万个晶体管,芯片设计达到百万门级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其结构设计与关键算法设计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芯片目前已获得三十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九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平板电视、背投电视以及CRT电视和显示器设备中,完全可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同年,7月2日,海信集团将正式举行装有海信“信芯”的高清彩电整机下线仪式,中国高清彩电将换上中国“芯”。
信芯,就是海信推出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


社会效益
创新驱动支撑蓝色跨越科学发展成就蓝色领军城市


海洋经济发展逆势上扬


青岛市牢牢把握“蓝色、高端、新兴”的发展方向,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等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高端产业,形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据统计,青岛水产养殖的总产量、生物医药产值、卤水化工产业产值、海洋工程技术产业产值和海藻化工产业产值都稳居全国第一,且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市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665亿元,同比增长5.67%,涉海材料制造、养殖业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772亿元,同比增长16.2%,海洋船舶工业及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929亿元,同比增长19.11%;其中,海洋船舶、海洋设备制造及海洋工程建筑增加值增速均超过30%。青岛市最新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同比增长近20%,


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到2015年,青岛市各类孵化器孵化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青岛市市里直接抓的1000万平方米,包括蓝色硅谷核心区在内,在海洋生物医药、深海探测等涉蓝领域建设400万平方米孵化器;西海岸经济新区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建设300万平方米孵化器;青岛高新区在软件服务业、高端制造等领域重点建设200万平方米孵化器;崂山区在云计算、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建设100万平方米孵化器;四方区在橡胶谷围绕橡胶材料与装备等领域建设200万平方米孵化器……
这是《青岛市孵化器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6)》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11年底,全市已建各类孵化器35家。国家级孵化器总数列全省第一,副省级城市第六。
为扶持和鼓励孵化器发展,青岛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开工项目48个,完成投资38.7亿元,开工131万平米,完成103万平米,入驻企业115家,开工率和完工率分别为今年目标的60%和109%。各省级开发区开工33.6万平米,完成20.5万平米,开工率和完成率分别为130%和79%。预计年内完成年度孵化器建设计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加快大飞机无杆牵引车的研发,进行豪华邮轮设计和生产,引进智能医护机器人、高端智能工业机器人、民用航天器及其零部件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青岛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据统计,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 2200亿元,实现增加值约55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5%。
姜波介绍,青岛市印发《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特色园区发展规划》,制定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规划以及建设32个特色产业园区规划;积极引进抗体药物、华大基因等项目落地,培育壮大青岛市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各项工作,新组建23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尔国家智能数字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完成10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申报工作,试点企业数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各级创新型企业总数达212家;推荐18家企业参加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评选,完成163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评审工作。


“科技惠民”工程推动农业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


姜波介绍,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着重加强民生科技创新,提升全市医疗科研服务水平,“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等项目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支持。多措并举优化全市生态环境,推介发布了100项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青啤等5企业获国家批复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组织指导黄岛区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圆满完成世园会2000平米科技展园的招展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一体化建设等“五个一体化”建设目标,组织调研起草大沽河流域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规划,并积极推进科技部与省、市政府三方共建协议签署工作。围绕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组织开展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研究,实施种业工程等专项计划,其中,旱地高产小麦新品种“青麦7号”示范推广等11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660万元。


未来展望
率先科学发展 实现蓝色跨越


根据青岛市“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目标,青岛市重点部署七方面科技创新任务。一是加快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青岛”建设。二是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构筑高端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高端青岛”建设。三是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蓝色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推进“蓝色青岛”建设。四是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城市智能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智能青岛”建设。五是加强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促进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加快推进“生态青岛”建设。六是强化民生科技支撑,保障社会安全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安全青岛”建设。七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加速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姜波表示,通过加快“四个建设”,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在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化上实现突破;二是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上实现突破;三是加快人才团队建设,努力在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上实现突破;四是加快创新环境建设,努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大力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孵化器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端研发机构和人才引进等“十大任务”,全面提升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三大能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青岛市全社会R&D投入250亿元,占GDP比重达2.5%;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万件和1万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000件和1000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产值达2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30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丁 巍)


延伸链接
发挥海洋科技引领支撑作用 打造“蓝色硅谷”


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这是新一届青岛市委提出的重大战略。
根据2012年2月正式发布的《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显示,青岛蓝色硅谷总规划面积576平方公里,其中陆域规划面积351平方公里,海域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实施“一区一带一园”的总体布局。
姜波说,青岛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国一半以上。国家海洋“973”项目到现在为止全国启动了15个,第一承担单位或者首席科学家在青岛的就有12个;海洋“863”项目,到目前国家共下达250个左右,青岛承担了120多个。国家支撑计划、国务院的海洋专项等大项目,青岛所获得的科研经费也大致占总经费一半的水平。
全国唯一的海洋类的国家海洋技术与科学实验室;全国唯一、全球第5个深海技术支撑和保障基地等重点项目,将使蓝色硅谷成为整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乃至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姜波介绍,目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主体大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已投入使用,二期建设正在进行,将于2013年完工,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高级别的海洋科研机构。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丰硕


截至目前,青岛陆续创建各级重点实验室18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培育基地4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0家;建设了覆盖各个行业技术领域的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5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建设各级企业技术中心252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21家,数量居计划单列市首位,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7家;建设各级工程实验室29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1个;建设各类综合服务平台79家,其中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4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2个,科技交流及推广中介服务机构23家。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果显著


科技部日前公布第八批全国“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尔集团技术中心榜上有名。近年来,海尔集团坚持“开放式创新”的研发模式,利用合作研发、联合建立实验室平台等方式,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科研单位开展了广泛技术合作,在无线充电、超低温制冷、无水洗涤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提升了产业转化能力。
早在2007年,山东省仪表所“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青岛挂牌成立,这是青岛市也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9年,青岛软控、国家海洋局一所分别被科技部授予“数字化橡胶轮胎装备”、“观测海洋学和深海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2010年,青岛市又有青岛科技大学、水科院黄海所、海信集团三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科技部正式批准成立。目前,青岛市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7家,占全省总量的47%。


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加速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今年3月,青岛正式成为全国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包含青岛市在内,共有16个地区(省、市)成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省、市)。
姜波介绍,青岛市重点抓好孵化器与平台建设投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投融资、国有资产管理、创新财政科技投入四大重点工作,为促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融资保障支持。
目前,青岛市多策并举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快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多渠道开展金融战略合作,与国开行青岛分行、中国高新投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获150亿元科技创新授信额度;加强与驻青银行、保险等机构的战略合作,确保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总费率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支持科技企业融资发展;多途径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深化局区(市)科技金融联动,与城阳区签署了《局区科技工作会商科技金融合作协议》,两级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贷款已为17家企业提供了总额度近1亿元,年内可完成总额度1.5亿元的科技金融贷款;创新财政投入模式,安排科技金融专项资金按1:25倍放大授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等技术创新与融资发展;多元化构建服务体系,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10多家银行和担保机构、5家风险投资机构、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登记在册;组建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构建了担保公司、科技金融超市、蓝湾企业家俱乐部三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与国银、中信富通等金融租赁公司对接合作,围绕20个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起草了公共研发平台融资租赁工作方案。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程提升城市持续创新能力


青岛市知识产权事业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施为目的、保护为保障”的特色。姜波介绍,一是组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扎实推进“蓝色硅谷知识产权优势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专项”等十大工程,大力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二是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已完成招标工作并于今年10月底开工;通过47个地方信息中心的服务网络,向全国提供“涉蓝”专利信息服务;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件94起,营造保护知识产权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