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制约可持续能力提升

互联网 2019-06-25 10:14:54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城市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制约可持续能力提升。

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创新工程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简称报告)发布。据了解,这是关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第17次报告发布。报告指出,未来,中国城镇化率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以上,更多的人口将从个体迁移转向家庭迁移。未来将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空间扩散的城市形态正带动更大的区域走向繁荣。
报告构建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宜居竞争力指数、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宜商竞争力指数,对2018年中国两岸4地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8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宜商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报告显示,在可持续竞争力较高的城市里,中东部地区城市占据了大多数,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竞争力整体较高。同时,近年来与中部地区有逐渐融合的趋势,整体上呈区域良性发展。
不过,北方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南北分化局面基本形成,且分化趋势逐渐严重。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大致呈正态分布,且主要集中在0.2—0.4低指数区间。对此,国家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这种固化状态,否则南北分化现象将愈演愈烈,影响我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从都市圈视角来看,我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在空间上呈现区域化集聚、多中心协同发展态势。我国都市圈可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和培育型3类。成熟型都市圈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其均值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发展较好的都市圈大多集聚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以长三角、珠三角、厦门、青岛等都市圈为中心,以各都市圈中心城市为辐射点,引领其他城市及都市圈共同发展,呈现出多中心协同发展格局。
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城市科技创新均值仅为0.169,且变异系数大、低指数城市众多。同时,还存在投入产出效率低、区域间极化严重、科研人员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此外,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较好的城市普遍集聚在东部,西部地区城市则发展水平低、进程缓慢。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模式,未来应注重知识城市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一线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均值最高,二线城市可持续竞争均值也超过了0.5,但三、四线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均值偏低,尤其是四线城市均值远远低于全国0.299的均值水平。
相反,可持续竞争力变异系数却是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跨越式递增,说明中小城市内部差异也比较大。相比大城市发展的充分性,中小城市处在可持续竞争力的下游,需投入更多的关注。
区域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体现了区域内城市间发展差距。西部地区均值水平全国最低,变异系数却为全国最高,说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重点城市并未很好地带动周围城市发展,导致东西部发展差距进一步增大。(据《经济日报》)

新闻链接

提升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三个政策建议


1.加强大城市创新引领,带动全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大城市要坚持创新引领,带动全国城市发展。一方面,要从模仿和学习转向创新和引领,提升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引领能力;另一方面,城市创新引领也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产业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形成以工业创新带动城市发展创新的格局或以现代服务业作为创新型城市的主攻方向。
2.西部地区要加强重点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西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没有对外合作的地理优势。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发展,西部地区也应借此契机加强对外合作,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形成我国面向中亚、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打造西部开发与开放的重要支撑。同时,西部的重点城市也应发挥其带动作用,引领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形成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3.加强中小城市的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治安状况基本良好且在逐年完善,但中小城市的治安状况仍需重视,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对此,应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调配资源,通过高科技手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
此外,大城市持续发展往往伴随着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因此在推动中小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要适度减少“三高产业”(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比重,加大力度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