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保险怎么买「隔离条件太差投诉有没有用」

互联网 2023-02-14 22:51:25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隔离保险怎么买「隔离条件太差投诉有没有用」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隔离保险怎么买「隔离条件太差投诉有没有用」,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2年4月11日,工作人员为抵达的隔离人员消毒行李。(新华社记者 江汉/图)

557条涉隔离险投诉中,534条是消费者被隔离后理赔被拒。其中,有385条都指向众安保险,占比七成以上。位列二、三位的分别是复星联合与众惠相互,各有55起与43起。

许多隔离险产品的赔付条件都要求被隔离者身处中高风险地区,或因成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而被隔离,并出具材料加以证明。

经过3月下架潮后,如今活跃着的隔离险产品已是迭代后版本,理赔条件变得更加严苛,赔付额度越来越少。“满足赔付条件的隔离仍是小概率事件。

(本文首发于2022年5月26日《南方周末》)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海阳

南方周末实习生 钟财芬

责任编辑|曹海东

“隔离险”再一次火了,至少投诉平台是这样显示的。

在消费者维权网站“黑猫投诉”上,与“隔离险”有关的投诉进入5月后激增。在2022年1月1日以来消费者提交的557条投诉中,414条发生在5月份。消费者维权的核心诉求是:按约赔付。

所谓“隔离险”,大都指附加了隔离责任的意外险产品。如果投保人因新冠肺炎疫情被隔离,可获得一定金额的津贴,减少经济损失。

南方周末记者检索发现,早在2020年2月,市面上就已出现新冠肺炎生命保障计划,对隔离治疗中的患者给予预付赔款或者慰问金,隔离险这一称谓正式诞生在2021年8月以后。其最近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22年3月底——由于投诉率高和不堪理赔重负,“多款隔离险陆续下架”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

如今,迭代后重新上架的隔离险产品再次陷入“赔付难”漩涡。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负责人朱俊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之前投诉比较多的原因是消费者没有充分理解。“好像按照直观的理解,只要我隔离了,不管什么形式的隔离,保险公司都应该赔付,现在受政策的影响更大了,对保险公司来说很难预估。”

“满足赔付条件的隔离仍是小概率事件。对大多数人来说,购买短期的隔离险产品就是在买一个心理安慰。”深圳的保险业从业者李涛向南方周末记者直言。

1 万一能赔呢?

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得救的主人公由于恐惧饥饿而开始囤积食物,连床单下也藏满了面包干。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隔离险。李涛说,一座城市刚从“封城”中走出时,咨询隔离险的居民人数会显著增长。

“这些人大都没有经历集中隔离,无非是居家办公,但最大担心就是,万一呢?”面对咨询者,李涛将隔离险“苛刻“的赔付条件坦诚相告:首先得集中隔离,然后得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一番介绍过后,大家的反应依然是,万一能赔呢?最后,大多数咨询者还是选择了购买。

常居上海的保险经理人吴霞观察到,1月到3月香港、深圳疫情比较严重之时,身边有不少人向她咨询。进入4月以后,上海疫情进一步加剧,吴霞身边求购隔离险的人再次多了起来。

从全国来看,在担忧自我隔离情绪的影响下,隔离险产品亦受到热捧。百度指数显示,进入5月后,“隔离险”的搜索量激增——5月19日当天的搜索指数达到7.6万,较一个月前增长70多倍。

南方周末记者在“黑猫投诉”上使用隔离险、隔离津贴等关键词,搜索到两千余条2022年以来的相关投诉信息,清除重复项与无关投诉后,共得到557条关于隔离险的投诉内容。对隔离险购买时间统计发现,3月1日至3月20日是购买行为最集中的时间段,144名明确交代购买时间的投诉者中有80人在此时间段购买。

家在上海的余先生就是80人之一。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同事朋友被隔离,本着有备无患的心理,他花118元购买了一份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安保险)推出的“众安防疫意外险”。

根据该产品说明,余先生购买的“众安防疫意外险”保障时间为1年。保障内容除了火车、航空等意外身故、伤残外,还有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三项保险责任:新冠肺炎身故、新冠确诊津贴与新冠隔离津贴。其中确诊津贴为一次性发放1万元,隔离津贴根据强制集中隔离的天数发放,按照500元/天的标准,最长不超过30天。该保险购买后,第二天0时即可生效。

李涛表示,公众衡量保险产品时一般会比较赔付额度,但保险从业者还会看一款产品的生效时间、保障时间、拒赔情形等。“众安保险能赔居家隔离,但是不能赔居家健康观察。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居家隔离比较少,但是这一点已经比其他家宽松了。”

不过,余先生的理赔申请还是被众安保险驳回了。4月10日,他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15日被转运到方舱医院,20日出院,当天申请赔付。余先生按照客服发来的链接上传证明材料后,获得了隔离六天的赔付,但未得到确诊的1万元津贴。

2 证明“身处中高风险区”、密接身份

正是被业内人士誉为赔付条件“宽松”的众安保险,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成为了众矢之的。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到的557条涉隔离险投诉中,534条是消费者被隔离后理赔被拒。其中,有385条都指向众安保险(其中5条投诉为误购买,要求退款,不涉及隔离),占比七成以上。位列二、三位的分别是复星联合与众惠相互,各有55起与43起。

投诉原因主要和赔付条件相关。许多隔离险产品的赔付条件都要求被隔离者身处中高风险地区,或因成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而被隔离,并出具材料加以证明。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的拒赔理由中,围绕“中高风险地区”的争议最多。在某些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在特定时期内,采取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等三区划分的防疫措施,没有划分中高风险地区,这给这类保险的理赔造成了较大困扰。

朱俊生认为,这是一个棘手的法律问题。“从实质性要件的角度来讲,已经构成了隔离的实质要件。但是如果按照条款的中高风险地区定义,也确实没有划分。何去何从,可能需要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协商,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具参考意见。”

密接的身份证明同样是争议焦点。南方周末记者梳理的投诉中,有人因与确诊病例“时空伴随”,但无法证明密切接触而被拒赔。有人接触对象是密接者,自身成为”二密”而被隔离,遭拒赔。最多的情形发生在居民小区:许多理赔者所在居民楼出现确诊病例,整栋楼封控,但依然无法证明系密接者。

即使成为密接甚至“确诊”被隔离,理赔也可能倒在材料关卡上。一位购买了众惠相互产品的理赔者称,自己提交了隔离解除告知单以证明被集中隔离,保险公司却以单据上没有自己的身份证号为由拒赔。

另一位购买了复星联合产品的消费者被拒赔的原因是强制隔离通知上没有密接的时间、地点等资料。她表示,因保护新冠患者和密接者的隐私,“防疫部门不可能准确告知以上信息”。

2021年12月9日,天津,医学隔离观察点。(人民视觉/图)

3 “疫情形势远超产品设计预期”

在朱俊生看来,从产品设计层面,隔离险因为件均保费较低,赔付额度自然就相对比较有限。“通常而言,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越大,费率就越高。因为(隔离险)整个的费率现在比较低,也就是保费价格不高,那它相应承担的赔付责任比较有限。”

正因为拒赔情形和证明材料的规定复杂,受访的保险行业人士不约而同强调,消费者应避免盲目购买。吴霞如此建议前来咨询的朋友:“隔离险不贵,买了就能安心一点,但要看清楚条款,赔付要求是什么?”

以众惠相互推出的全民疫保通(经典版)为例。南方周末记者从保险平台“保险师”上获得了该产品的完整保险条款:条款全长达39张A4纸,其中2页内容关于新冠隔离津贴。条款中共规定了9种拒赔情形,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在投保前已确诊或疑似感染”“被保险人被要求居家隔离的”。在黑猫平台上,这几项都是常见的争议点。

“疫情形势的严峻程度远超当初设计这个产品时的预期,导致现在赔付的范围较大。”保险经纪人危剑侠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隔离险产品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一个从宽松到收紧的过程。

在危剑侠的记忆里,2021年10月首次购买隔离险时,产品还比较简陋,保障期限只有1个月,只承保集中隔离。1个月后,复星联合推出了涵盖居家隔离的产品,众安保险、众惠相互的同类产品也陆续跟上,市场上开始出现保障期达1年的产品。

“市场有点超乎了保险公司的预算。2022年年初复星联合开始把居家隔离的这款产品下架停售,相关险企在慢慢收紧,很多产品都下线了。”危剑侠说。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3月份下架潮后,如今活跃着的隔离险产品已是迭代后版本。理赔条件变得更加严苛,赔付额度越来越少。

以“全民疫保通(经典版)”为例,4月重新上线后,全民疫保通与同一公司推出的前身产品“惠无忧”相比,产品保费从118元下降到58元,津贴额度依然是每天200元。然而,新产品的保障期限从1年降到了3个月,去除了新冠确诊保险责任,投保后的等待期从2天上升至5天。

4 鸡肋也有价值

李涛说,与其他保险产品横向比较,捆绑了隔离津贴的意外险产品无论保额还是赔付额都和寿险、车险这样的险企拳头创收产品相去甚远。甚至同在意外险领域,乘坐公共交通而意外身故、残疾的保险,也不及保障私家车车祸的第三者险,前者往往是新冠隔离津贴的捆绑对象。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保费越便宜的东西,越像买个安慰。”李涛表示,从业5年他赔过重疾险了,但意外险“一个都没遇到过”。他向身边人卖出过隔离险,但销售额加起来“不超过300元”。

从保险企业来说,廉价的隔离险产品带着“交个朋友”的获客任务。之前,我国香港地区的保险企业也曾推出过免费的新冠确诊险与隔离险产品。一位香港险企的从业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领取者只要在官网输入身份证号和联系方式即可。看似险企在做慈善,实则获得了宝贵的潜在客户信息,可以后续再向其销售其他保险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隔离险领域较为活跃的往往是互联网保险公司。吴霞表示,这是由于互联网险企的资金盘子较小,适合保费低廉的产品。另一方面,隔离险也具有很强的互联网属性。“跟电商一样,消费者容易比价,购买门槛也低。条款都放在页面上,很多人可能都没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但在互联网产品的销售中,这一由销售人员来承担的说明角色往往缺位。

2022年以来,监管部门在规范险企的宣传行为同时,亦提醒消费者注意阅读条款。2月,银保监会财险部发布《关于规范“隔离”津贴保险业务经营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要求险企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应充分履行说明义务,对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以及理赔条件等进行充分说明。3月,上海银保监局提示消费者在购买“隔离险”前需先了解“二保”,即“不保什么”和“保什么”。

朱俊生表示,仍然需要正视隔离险的积极作用。在疫情导致许多人收入缩水的背景下,隔离险几千元的赔付额可以抵消自费隔离带来的经济压力。他的建议与监管部门是一致的:“保险公司有义务让消费者了解清楚承保责任和除外责任,而从理性消费的角度,消费者也要对条款有大致的认知,特别是除外责任的部分。”

(文中吴霞、李涛为化名)

健言往期精选链接

英学者谈猴痘病毒:密切接触才会感染,不太可能如新冠病毒般传播

“激素”产品曝光后卷土重来,抗衰老骗局缘何屡禁不止

核酸检测“假阳性”?复核这个指标很关键

核酸检测“大扩军”:企业高薪寻“熟手”,社区急训采样员

“甜味”电子烟“续命”150日:寻出口,急送检,拿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