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项目」良种工程孕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互联网 2018-11-20 17:21:54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小麦项目」良种工程孕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本报讯(记者 张颖辉)培育出72个新品种,其中6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个实打亩产超过800公斤,累计推广面积10.12亿亩——11月12日,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项目“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验收会在山东农业大学举行,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北方有“一季满足全年口粮”之作用。2001年,根据我省小麦生产与需求形式,省政府通过农业良种工程设立“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重大项目,由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立项。
“项目立项时,山东省小麦单产平均亩产311.2公斤,而到2016年结题时,这一数据已增加至408.1公斤,增产31.2%。”项目主持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田纪春在验收会上介绍,通过审定的72个小麦新品种中,超高稳产品种50个,其中“山农20”等4个品种实打亩产超过800公斤,创造出828.5公斤的高产纪录。
“高产”破解了粮食供给不足,而“高质”与“高抗逆性”则剑指粮食供给质量。除超高产稳产型品种培育外,项目组还重点培育了高值专用型品种和抗逆广适型品种,13个强筋品种和9个抗逆品种相继“问世”,其中不少创造出了相关纪录。比如,“青麦6号”多次创出旱地亩产700公斤以上的纪录;“青麦7号”不仅在旱薄地、盐碱地均可种植,2013年其小面积达产701.4公斤/亩,而在此之前尚未出现盐碱地小麦亩产500公斤;“山农优麦3号”则是我国第一个审定的高白度小麦新品种,比国家禁用面粉增白剂提前了10年。
多样化的品种满足了不同的种植需求:在山东,常年种植的5500万亩小麦中,4500万亩均为该项目组产品,占比高达80%。在全国,7个品种年最大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10.12亿亩,增产185.12亿公斤,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培育出大量高产优质新品种,项目的实施还极大地推动了人才培育及平台建设。如今,当年不到30岁的20多位年轻人已成为各单位小麦育种领头人或学术骨干,而依托“小麦遗传育种”和“谷物品质改良和质量控制”2个博士二级学科,共培养研究生82名,其中博士后和博士生16名,硕士66名。现有作物育种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项目组十六年如一日的坚持,更得益于对科技创新的深耕。早在“十五”期间,项目组便在全国首次提出“超级小麦”概念及产量指标、技术路线等,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同时,通过远缘杂交和分子标记相结合,还创制了在抗病、抗逆、优质等方面优势突出的小麦新种质60份、分子育种原件22份,并得到育种利用。此外,项目组还创新了配套栽培技术与推广模式。
十六年间,来自省科技厅等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自立项起,共资助研究经费2675万元,形成了由23家单位、117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团队,在助力项目组科研的同时,还带动大量国家、地方资源不断汇聚,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连续十六年给予稳定支持,在全国不多见。”验收专家认为,该支持方式是一种科研模式的创新:以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形式,围绕小麦高产育种主题,组成紧密合作的山东省小麦科技创新团队,持续时间之长,资助力度之大,取得的科技成果之多,对我国小麦贡献之大,均对全国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和行业科技进步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是确保粮食安全。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种业科技创新,于199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如今该工程已成为我省重要创新品牌。“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项目正是在该重大工程下立项实施,诸如此类项目的实施,优化了我省乃至全国的粮食供给结构,破解了供给不足难题。一粒粒“良种”生根发芽,孕育出农业发展新活力,焕发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