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tvb艺员训练班「TVB艺人训练班最牛的一期」

互联网 2023-01-31 17:37:08

最近很多人关注香港tvb艺员训练班「TVB艺人训练班最牛的一期」,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香港tvb艺员训练班「TVB艺人训练班最牛的一期」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相信很多70、80后的朋友对巅峰时期的香港娱乐圈都会有些了解,那时候绝大部分的明星都出自“无线艺人培训班”,包括现在依然如雷贯耳的周润发、吕良伟、任达华、梁朝伟、刘青云、刘德华、周星驰、刘嘉玲、吴君如、古天乐等,然而就是这个被誉为“香港演艺圈的黄埔军校”的造星机构,竟然是一把大火促成的。

上世纪70年代初,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坐稳电影界的头把交椅,当时邵氏培养出了一名功夫巨星王羽,他不仅是邵氏当家导演张彻的入室大弟子,还是邵氏捧出的首位百万票房明星。

王羽出生上海,自幼习武,还是名运动健将,不到20岁的年纪便随家人移居到港,偶然间去试镜,凭借高大的身材和英俊的外表,被自己的恩师在3000多位候选者中一眼相中,从此二人开展了长期合作,最有名的便是《独臂刀》。

那时李小龙还在美丽国读书,狄龙、姜大卫还没算正式入行,洪金宝和成龙也只能在做武师的时候望其项背,不过邵氏一向抠门,演员名气大了,待遇跟不上,这种矛盾一时难以调和。适逢在邵氏劳苦功高的邹文怀受到排挤,他一气之下拉走自己的部下、同样对邵氏的管理方式心存不满的何冠昌、蔡永昌等人组建嘉禾,还顺路将王羽撬走。

不过那时王羽和邵氏拥有多年长约,他索性就潜入档案室将自己的合约连同其他100多名艺人的一把火全烧了。至此王羽连同嘉禾,形成了对邵氏最强有力的狙击。

当时的邵氏自诩行业老大,却十分吝啬,李小龙回港发展,仅因2500万的片酬差价问题,和邵氏谈崩了;许冠文拿着《鬼马双星》的剧本找邵氏谈五五分账,直接被拒绝;成龙在成名后想组建自己的公司,始终难与邵氏谈妥,最后这些人才全部倒向更为灵活的嘉禾。

有了这次的惨痛经历,邵逸夫痛定思痛,当时电视产业是新兴产业,于是他将注意力放在了刚创立不久的TVB,那时台前幕后的人才空前紧缺,于是首期艺人培训班应运而生,与其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被人撬走,不如建立一整条完整的明星生产线,把人才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即使日后人才流失,自己也有能力造出新的。

邵逸夫没想到,这么一个应运而生的决策,为日后香港演艺圈的繁荣,提供了大量的血液。1972年培训班正式成立,轻松招募到了40多人,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从事了演艺事业,可能年代比较久远大家不太熟悉了,有“小青”陈美琪,总是饰演“奸雄”的郭峰,和至今依然活跃在一线的“欢喜哥”许绍雄。

不得不说,邵逸夫的战略眼光一向独到,能够做到香港娱乐产业巅峰到来之前便已经开始布局,将人才战略放到了第一位,他还请回了从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毕业的钟景辉担任教授。

那时的训练班其实门槛不高,只要高中毕业、怀揣梦想就行。所以我们看到了木匠伍卫国、推销员周润发、信差杜琪峰、文员周星驰、家电销售者梁朝伟,甚至坐过lao的古天乐。那时的选拔也不像现在完全看脸,只要长得有特色或者有潜力,都会被录取,比如欧阳震华。

培训是带薪的,为期一年,前半年理论知识,不仅包括专业表演课程,还有配音、主持、声乐、舞蹈、形象管理、灯光、剧务、写剧本等,刘德华当年就对编剧特别感兴趣,自己写的剧本还获得了导师的表扬。下半年则主要是实习,跑一次龙套能赚200元,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了。

门槛不高,便涌现了很多的人才。TVB的“无线艺人培训班”可谓出道即巅峰,前十期的艺人虽然数量上虽远不及市场需求,但是质量普遍较高,第二期的伍卫国日后成长为TVB的当红小生,第三期更是连出了周润发、任达华、吴孟达三位大咖,第四期开始,杜琪峰、关锦鹏、潘家德等导演开始闪亮登场,之后的几年,培训班的阵容逐渐达到巅峰。

在这黄金十年里,各路明星如雨后春笋般蹦出,也发生了很多趣事。比如周润发为了吸引高层注意,天天死守电梯,就为了说一句“您好”;刘德华在报名的时候,遇到了给他发表格的师兄黄日华,当时他觉得连发表格的人都那么帅,立刻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梁家辉则在训练课上要饰演周润发的助手,当晚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黑衣墨镜的登场方式,把周润发的风头都盖过了。

1982年的无线第十一期艺人训练班是公认的明星班,它在承接了第十期的辉煌后,阵容达到了顶峰。顶峰以“无线五虎将”(苗侨伟、汤镇业、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的形成为标志。

另外这一期还有由在TVB主持儿童节目的“星仔”,转变成大荧屏里的“星爷”的周星驰,以及影帝吴镇宇和长相平平、跑了多年龙套、但是因为有亲和力而大器晚成的视帝欧阳震华。

1982年是一个转折点,之后开始走下坡路的训练班依然贡献出了众多璀璨明星,这里最耀眼的当属一直笼罩在阳盛阴衰的阴影下的两位影后吴君如和刘嘉玲,前者靠搞笑杀出一条血路,后者则稳扎稳打,在经历了多年磨练后,终于凭演技在演艺生涯后半段获得了认可。

之后培训班改成了招募班和进修班,时间也减少为半年,急功近利的TVB从此大伤元气,虽然邓萃雯、邵美琪、黎美娴、龚慈恩、陈庭威、周海媚、黎耀祥等在日后的TVB同样是台柱子,但是很难涉足象征着更高一级的电影领域,林家栋和古天乐是最后两位影帝。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无线训练班”能培养出那么多好演员?这个模式又却没能一直走下去呢?结合香港娱乐产业的兴衰,或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70年代的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同样欣欣向荣,又适逢人口红利期,一家独大的邵氏电影采取压榨员工的模式,不断降低成本,这一举措将很多人才推向了刚成立不久的竞争对手嘉禾那里。

嘉禾的蓬勃发展,间接导致邵氏的衰落,邵氏嗅到了电视产业的商机,于是将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刚成立不久的TVB,为了满足人才需求而成立了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员之后要么留守TVB,混得好的会选择大荧屏,除了邵氏自己,还会流向造星能力不算强的嘉禾等公司。

香港电影产业的巅峰是80年代-9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那段时期培训班里出来的明星那么多,因为市场大、机会多。后来电影市场萎缩,很多艺人直接淡出,年轻一些的则退守电视领域,造成了供需两不旺,青黄不接的局面。

几年后连电视行业也变得不景气,艺人们影响力也没那么大了,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训练班更是断断续续的开了停、停了开,早已无人问津,这个曾经的“黄埔军校”,已经难现当年“进了训练班,就摸到了走红的门槛”的辉煌,也很难再出“一年一偶像,百年刘德华”了。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当年邵逸夫对员工的那种压榨,加剧了艺人之间的竞争,间接地提升了艺人的综合素质,也间接地造就了那个黄金时代。只不过以后再也不会出现周润发曾给伍卫国跑龙套、黄日华给周润发跑龙套、周星驰给黄日华跑龙套的盛况了。

#影视杂谈##TVB#

您可能会喜欢:TVB没落不是没有原因的,花旦一代不如一代,颜值演技断崖式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