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装备」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东营市

互联网 2013-09-17 16:37:06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东营装备」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东营市。

2013年7月12日,东营市顺利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的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建设规划咨询论证

序言


2011年8月,国家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国科发火[2011]259号),提出按照“深化改革、加强统筹、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年,火炬中心制定了《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试行)》。
东营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成立了以申长友市长为组长,市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和中国石油大学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人保局、胜利油田科技处和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处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提出以服务石油装备产业为切入点,把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编制形成了《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3年-2016年)》,旨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效支撑石油装备创新发展,带动其它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
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是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目前,东营市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2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国家级检测中心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4家,设立了国家创新驿站东营站点,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总量在山东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2、省级科技服务机构
省级科技服务机构是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和骨干。东营市建有省级高新区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产业创新联盟5家。
3、市级科技服务机构
市级科技服务机构是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和优势。东营市建有各类市级科技服务组织超过千家,其中,技术贸易机构700余家,技术研究机构近500家。
(二)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发展情况
石油装备产业是东营的优势和特色产业,是国内最大的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近年来,东营市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油田钻采技术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被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称号,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称号,科技部授予“国家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称号。2011年,东营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被列为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产业集群试点,被列为首批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备选单位。
1、石油装备产业形成完成的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东营石油装备产业现已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石油装备产品涵盖物探、钻井、采油、测井、固井、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等领域,产品达到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多项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钻机、抽油机、抽油杆生产能力国内第一,皮带抽油机、连续抽油杆国内独家生产。2012年,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6亿元,利税79.6亿元,利润54.1亿元,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1/3。
2、国内最大的石油装备产业集群
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人才、技术和装备水平等方面的优势日趋明显,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分工,在技术信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建立起了共生、互补、竞争的发展模式,形成关联度较为密切的产业群体,成为全国最集中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域。2012年,东营市石油装备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1家,形成龙头企业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局面。
3、外向型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东营市是国内最大的石油装备出口基地,2011年出口6.25亿美元,2012年外贸出口7.3亿美元。
4、存在问题
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国际化发展滞后。
(三)东营市科技服务特色
围绕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东营市初步建立起了包括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检测检验、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等在内的具有显著区域特征的石油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东营市科技服务特色:
1、技术创新载体不断增加
2、技术转移整体优势明显
3、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4、科技创新人才加快积聚
5、检验检测范围不断拓宽
6、科技金融支持显著增强
(四)发展中的问题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在实施国家“黄蓝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与新的发展要求相比,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业组织水平不高。二是知识产权、股权等交易市场发展缓慢。三是民营孵化器发展相对较慢,功能有待提升。


二、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强力推动
2、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发展环境
3、发挥市场导向,加快资源集聚
4、加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效能
(二)发展成效
1、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科技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3、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4、科技创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5、科技中介机构实现健康发展
6、科技融资体系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三)成功模式
模式一:科技服务集聚模式
按照“积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载体、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则,建设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典型案例: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生态谷”
模式二:科技金融合作模式
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实施为基础,按照项目企业化、技术资本化、绩效指标化、成果社会化的模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为传统优势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开辟了新路径。
典型案例:方圆模式
模式三:科技信息绿色通道模式
以建立科技信息高效交流为目标,设立科技热线电话,通过强大的后台专业技术支持,为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科技信息咨询服务。
典型案例:“12341”科技服务热线
模式四:高校成果技术转移模式
通过实施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石油装备研发平台产业化应用示范”,建设石油装备研发产业化平台,提供共性技术研发、协同创新服务,建立高校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石油装备核心技术和成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促进高校成果产业化。
典型案例:依托研发平台实施长冲程齿条抽油机项目产业化
模式五:技术转移国际化
东营市通过在国外石油装备产业和人才集聚区域,设立多个技术转移暨人才引进工作站,实现技术转移和人才引进国际化。
典型案例:国外设立技术转移暨人才引进工作站


三、东营市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需求与目的
(一)战略需求
第一,建设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突出区域资源整合和区域创新中枢建设,是实施国家“黄蓝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企业创新和发展能力,是迎接石油装备产业国际化挑战的需求。
第三,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突出装备制造与高端服务融合,是整体提升石油装备发展水平,实现石油装备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第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深水油气以及页岩气等新兴能源勘探、开采与运输装备发展,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二)建设目的
一是直接服务于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二是发展具有增值功能的科技服务产业。
三是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四、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近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科技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2、坚持总体布局,重点突破原则,以石油装备产业为突破口,坚持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发展方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重点实施非常规油气、海洋油气和节能环保等方向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助推石油装备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3、促进科技服务与产业互动,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由生产型向服务性转变,重点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4、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5、坚持市场化原则,引导创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同时,改进政府工作模式,加强政府部门的职能创新,提高规划和服务能力。
6、坚持创新思维,培育科技服务新兴业态,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创新环境,提升科技综合服务能力,增强核心竞争。
(二)总体思路
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在突出坚持区域特色基础上,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原则, 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从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和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五化”(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要求,重点提升现有,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建设区域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2、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实现结构升级
4、坚持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的思路
5、统筹部署,规划先行,重点突破
(三)近期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是建成以国家级研究开发体系为统领的创新体系,引导产业向非常规油气开发装备、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复杂油气藏开发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引领石油装备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
二是大幅度提升高新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和能力,形成具有东营特色的科技创新创业良性发展的生态机制。
三是建成国际化的技术转移体系。在国内高校集中区域重点建成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国外石油装备产业集聚区建成技术转移与人才引进工作站,实现技术转移国际化。
四是突出创新网络和组织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在科技金融、研发检测、人才集聚、技术转移等环境,优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服务业态。
总之,到2020年,争取把东营市发展成为创新资源聚集、创新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氛围浓郁、创新机制完善的区域创新核心城市,为实施“黄蓝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供示范和样板。
2、2015年近期目标
到2015年,形成适应区域发展和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把东营市发展成为创新资源聚集、创新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氛围浓郁、创新机制完善的国家科技服务建设示范城市。
——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和载体
(1)培育高端创新平台20家以上,其中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2家,建成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院士工作站10家。
(2)培育30家以上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其中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10家以上,带动或培育200家以上科技服务机构在东营聚集。
(3)在技术开发、创意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现代会展等领域,积极培育新兴的科技服务业态,科技服务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大幅度提升科技服务对东营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4)从事“四技”服务的机构达到1500家以上,从事服务的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20%以上,以人才引进带动技术转移,促成30项以上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重点项目落地东营,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年增长率不低于25%。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5)建设各类孵化器面积达80万平方米,形成800家以上在孵科技型企业数量,建设20-30万平方米加速器,引进或新建30家以上科技金融机构,探索风险投资、人才培训、现代管理与创业孵化及企业成长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6)实施“黄河三角洲学者”岗位工程,引进培育“黄河三角洲学者”50人,参与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人,泰山学者20人,形成5支以上优秀的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创建具有东营特色的石油装备产业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
——推动科技服务国际化发展
(7)大幅度提升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全球化活动的咨询与服务能力,引导企业或社会组织在海外建设研发平台、营销平台、信息平台、技术转移平台、人才引进工作站等载体,争取三年新增数量达30家以上。
(8)引进海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200人,三年新增欧美日知识产权申请数不低于50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大学和社会机构,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为扩大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国际市场份额和国际影响力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
——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9)引导实体产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在石油装备、化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2-3个具有推广价值的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模式。
(10)加快创业服务、市场准入、项目评审、资产管理等政府职能社会化,建设一批技术创新示范联盟、科技服务联盟等合作组织。


五、重点工程与主要任务
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石油装备等重点领域优先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相关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任务一:建设国际化的石油装备产业技术转移体系
任务二:建设以国家级研发机构为统领的高水平研发体系
任务三: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
任务四: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化为特征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任务五: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
任务六:建设高端人才服务体系
任务七:打造石油装备国际化品牌
任务八: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扩展工程


六、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资金保障
(四)环境保障
七、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
(一)年度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
(二)任务分解
任务一: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任务二: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建设
任务三:区域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建设
任务四: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建设
任务五:搭建国际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