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高校」高校院所要争做创新创业“领头雁”

互联网 2019-05-07 09:50:32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院所高校」高校院所要争做创新创业“领头雁”。

谈起山东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有两组数字引人注目。
2018年,我省共发表NSL论文15篇(中国大陆共计424篇),其中NATURE9篇、SCIENCE2篇、CELL4篇,省属高校院所发表的仅4篇。根据清华大学相关研究团队整理的全国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几十个前沿学科的7265名顶尖学者分布情况,我省仅有232名,仅占全国的3.2%。
显然,我省高校院所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潜力还远没有释放出来。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院所创新“主战场”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潜力?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层面,均出台了一系列激发高校院所创新活力的政策举措。近日,山东省科技厅召开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座谈会,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省农科院、省药科院等15家高校、科研院所分管负责人围绕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有关部署以及参与创新创业共同体和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等提建议、谋思路,加快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环境,全面提升高校院所创新创业能力,为服务全省八大发展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基础研究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没有基础研究的“深蹲助跑”,就无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起飞跳跃”。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十强”产业作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载体,亟需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撑。
如何下好基础研究的“先手棋”?座谈会上,与会者沿着研究方向、创新要素及项目评价这一路线,探讨更适用于山东的相关路径。
对于研究方向,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校长(院长)陈嘉川认为,基础研究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扶优、扶强、扶大,扶新、扶需、扶特。在这一点上,围绕我省需求,科学规划布局基础研究平台等尤为必要。
创新要素方面,与会者主要从项目、人才、投入等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比如在人才方面,陈嘉川提出的“加强领军人才和年轻后备人才储备”引起不少与会者的共鸣。
科技评价制度和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以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于德湖为代表,与会者认为,基础前沿研究的评价应突出原创导向,以同行评议为主,用学术评价取代行政评价。
对此,省科技厅厅长唐波希望高校院所充分发挥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独特优势,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开展系统、深入的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争取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筑牢根基。他表示,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对基础研究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管理、结题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坚决克服繁文缛节,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条件。目前,我省正在完善《关于进一步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省科技厅将从继续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突出重大原创成果产出导向、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夯实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基础等方面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工作。

营造创新环境需配套办法,制度先行
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给科研人员减负,与会者从科研一线带来了“接地气”的意见与建议。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原始创新的主战场,也是创新人才培育的主阵地。与会者认为,长期以来,科技与教育分离,既不有利于集中科研力量,又不利于培养造就人才,这在我省乃至全国都是很普遍的问题。克服创新人才不足的弊端,必须通过灵活的体制机制激发他们的活力。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山东省级层面,均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给科研人员减负、放权的政策,剑指一段时间以来“论文数数”、“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科学家被逼当会计”和“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等问题,科研人员自主性持续增高,创新活力正在逐步释放。
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段培永认为,不管是“放权”还是“放钱”,根本出发点都在于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性和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劳动付出,对他们给予充分信任。而尤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配套办法、制度先行、做好顶层设计。
此外,长期以来存在的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造成极大资源浪费。在与会者看来,解决之道在于充分放权,更多地以市场化和专业化手段配置创新资源、评价科技成果。
高校院所的这些期待,在座谈会上得到了有力回应。
省科技厅副厅长于书良在传达科技部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有关精神时介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问题清理行动是专项行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发挥科研人员主体作用,推动减负成果制度化、长效化,提高科研人员获得感和满意度。
“省科技厅将围绕提升政府服务、减少检查评审、扩大部门自主权等方面与省直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尽快出台相关措施,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从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中解放出来,向负责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方式转变,真正为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科研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环境。”唐波厅长也进一步给高校院所吃下“定心丸”。

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重在激发高校院所各自优势
“这是一项颇具创新的举措,为我省高校院所创新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座谈会上,各高校院所负责人众口一辞。
这一被备受点赞和期待的平台,是近期山东成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储林介绍,该研究院以“政产学研金服用”七要素融合发展为主要特点,旨在通过金融资本和科技服务的支持,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形成新产业和新经济,打造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高校有理论创新优势,科研院所有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的优势,融合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会者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产业技术研究的认可与期待。
“戏台”已搭好,“政产学研金服用”七“演员”如何发挥具体角色,唱好一台精彩的戏,是摆在山东科技部门及高校院所面前的重大课题。
“探索激发出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各自优势的方法,值得研究。”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与会者建议,发挥重大科研项目的桥梁作用,创新人才的带动作用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将七要素紧密融合。
唐波厅长指出,高校院所只有把科技创新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与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提高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质量,当前要聚焦“十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加快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融通创新。
事实上,省内不少高校在此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正在依托济南超算中心,建立超算及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海洋领域优势,建立山东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力争建设成为国内海洋产业新型研发机构。”陈嘉川介绍。
青岛大学也迈出了新步伐。目前,该校正在筹划建设青岛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大学副校长于永明表示,下一步将探索通过出让股权、以项目转化引入资本、争取政府扶持资金等方式推动研究院的良性发展。(记者 张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