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团队」青春担当好团队|“蓝鲸1号”研发团队:自主创新铸造“大国重器”

互联网 2019-05-07 09:53:42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蓝鲸团队」青春担当好团队|“蓝鲸1号”研发团队:自主创新铸造“大国重器”。

2017年2月,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1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顺利交付。同年5月,“蓝鲸1号”在南海海域顺利执行并完成国内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任务。
“蓝鲸1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平,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蓝鲸1号”半潜平台代表了中国海工装备的最高水平,提升了海工行业竞争力,正逐步打破韩国、新加坡传统海洋工程强国对高端海工装备的垄断。
“蓝鲸1号”研发设计团队始终坚持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理念,克服重重技术难关,历经4年时间的技术攻关,完成了大部分的自主设计,掌握了钻井系统双钻塔、液压主提升、岩屑回收、超高压井控等大量的新技术,最终实现多项创新设计,顺利为“蓝鲸1号”按时交付保驾护航。

自主创新敢于担当
“蓝鲸1号”项目成立之初,整个研发设计团队困难重重,如履薄冰。面对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团队整体设计能力不足的困难,从购买国外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国际设计,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蓝鲸1号”研发设计团队历经四年多时间的攻坚克难,最终完成了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全部详细设计和施工设计工作。“蓝鲸1号”全周期设计期间,研发设计团队共实现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建立一支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队伍是确保平台设计顺利完成的另一个“必杀锏”。“蓝鲸1号”研发设计团队人员顶峰时达到195人,其中40周岁以下人员占比82%,30周岁以下人员占比45%,整个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4岁。除了雇佣外籍专家,其也从国内海洋工程、船舶设计领先的院校招聘专业人员,搭建一流的工作环境,团队成员可以心无旁骛地开展平台研发工作,培养锻炼出了一批专业技术领先、业务素质过硬、可以独当一面的青年人才队伍。
九个月的设计周期,比标准设计周期缩短了三个月,对整个设计团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不仅面临设计周期短,设计任务繁重的困难,而且还要应对外部信息输入不完整,自身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给这个项目设计顺利完成带来极大的挑战。平台拥有27354台设备,40000多根管路,电缆拉放长度120万米,“蓝鲸1号”设计工作量远超同期其他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每一次发图节点,团队成员都经常加班加点到半夜,共计加班加点十万个小时。不怕苦不怕累,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九个月的设计周期内完成了4000份船东审核图纸,1200份船级社审核图纸,25000条审图意见处理,确保整个项目的设计任务顺利完成。

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项目成立之初,除了项目负责人和各专业负责人外,大部分团队成员都是毫无经验的“新兵”,对项目顺利完成没有信心,很多时候都在心里打退堂鼓。
这些刚从校园走出来的“新兵”,不仅对钻井平台的设计毫无经验,而且还面对的是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困难可想而知。正是这些毫无设计经验的“海工学生”为了同一个“海工梦”走到一起,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研读相关规范、标准,积极发挥专长,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实现了一个个创新。团队中广大青年团员在老员工的帮助和指导下,积极主动承接各项工作,确保图纸顺利下发。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海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国家利益由传统意义的近海向远洋的拓展。
面对诸多机遇和挑战,“蓝鲸1号”研发设计团队不畏艰难,勇敢担负起了向深海发展的重担,设计周期内实现了多个创新点。
实现国内首次双井架设计——实现双塔双钻,效率可提升30%,油气开发成本可节省10%。
实现多项设计优化及关键性试验——经过团队所有成员不懈努力,完成了优化设计工况288个,实现了国内首次独立完成双井架钻台基座的结构设计和分析;通过低温100mm厚板的焊接接头CTOD(裂缝尖端开口位移)试验,掌握了世界首例超深水平台大尺度特种材料的试验技术,也使中集来福士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超深水钻井平台通过CTOD实验,并具有该类焊接生产能力的企业。
实现国内首次应用DP3闭环系统——通过DP3操作模式的闭环电力系统设计,根据不同的工况灵活选择在线运行的发电机,提高了操作的灵活性。
实现世界上首次大面积采用超级双相不锈钢——海水冷却、总用、消防等系统采用超级双相不锈钢设计,极大提高了系统耐海水腐蚀能力,延长了系统使用寿命。同时,大量采用国产超高强超厚钢板及舾装材料,创新“以平台造平台”理念,带动了配套产业发展,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
“蓝鲸1号”研发设计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深海装备”、“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和人才育成的理念,积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全力助推国家海洋事业向深海发展,力争为海洋能源开发设计更多高品质、先进的深海装备。
(通讯员 胡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