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德基金董事长潘福祥:打造独特竞争力 走差异化道路

互联网 2023-01-31 17:50:10

最近很多人关注诺德基金董事长潘福祥:打造独特竞争力 走差异化道路,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诺德基金董事长潘福祥:打造独特竞争力 走差异化道路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见习记者 王佳霖

“一诺千金,厚德载物。”成立于2006年的诺德基金走过16年风雨,正在向新的目标迈进。

在基金行业头部化愈演愈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发展难的问题已成行业常态,规模也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中小型基金公司如何才能突围?应该如何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深耕行业超16年的诺德基金董事长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基金行业的黄金发展期,中小型基金公司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除了诺德基金董事长这一身份,潘福祥还是清华大学教授,特殊的经历让他有着不一般的格局和视角,也为诺德基金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格和文化。潘福祥表示,诺德基金将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投资管理水平,尽快达到千亿级资产管理规模的目标。在产品的布局上,会继续深耕权益类投资,并打磨权益类资产的“矛”与“盾”两大主题系列产品,丰富低风险收益频段的公募产品,力争满足更多特定投资者对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需求。

资产管理公司首要职责

是满足投资者实际需求

中国基金报记者:诺德基金从成立至今已16年,有哪些得和失?

潘福祥:诺德基金成立之初是一家中美合资的基金公司,来自美国华尔街的老牌共同基金Lord Abbett持有公司49%的股份,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由外方股东来主导。Lord Abbett成立于1929年,在权益投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长期优异业绩,这也给诺德基金在之后的投研体系建设、客户服务、产品布局、风险控制等各方面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正因为外方股东的立身之本是主动管理权益投资能力,因此也将重视主动权益投资的特色带到了诺德基金,在整体产品线及业务的规划上会相对弱化固定收益类产品,尤其是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布局。这也导致诺德基金成立10年后依旧没有发行一只货币基金。

在经历了2006年和2007年大牛市之后,2008年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一方面,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态度普遍从满腔热情转向了失望和排斥;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欠佳,权益类基金也难以获得较好的收益,这使得投资者的持有体验逐渐下降,因此公司发展非常缓慢。

虽然权益市场缺乏机会,但当时的市场利率水平较高,货币型产品年化收益比较可观,甚至能超过4%。这就对普通投资者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一大批基金公司积极布局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固定收益品种,完善产品线结构,并形成了正向循环,最终在规模上得以有效突破。

当时诺德基金错失了这部分的市场机遇,走了一些弯路。我们内部也时常对此进行反思,这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公司要始终牢记投资者的真实需求,以保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满足投资者不同的风险收益需求作为首要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变幻的市场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机遇。

2012年,外资股东开始考虑退出中国市场,但直到2015年才完成股权变更,由清华控股正式入主。可以说,从2015年之后,诺德基金是在一个非常薄弱的基础上重新出发。

中国基金报记者:2015年底诺德基金的总规模仅17.2亿元,到2022年8月底总规模近950亿元,近年来权益类产品的长期表现也不错。能否谈谈2016年之后发展经历?是如何实现逆袭的?

潘福祥:在诺德成立初期,应外方股东的要求,公司积极布局权益类产品,公司的投研团队也是按照以权益类产品为基础去构建的,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投研体系。虽然2007年至2012年权益类产品确实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但幸运的是,我们最终还是熬过来了,并通过前期的大量积累展现出一些优势。

扎扎实实做好投资业绩,是实现逆袭的根本。自2014年以来,伴随着中国整体消费升级和以房地产为引擎的经济繁荣,大消费领域锻造出了一大批具有良好长期投资价值的优秀品种。无论是食品饮料、家用电器、汽车,还是生物医药,很多优秀的公司能够实现持续的复合增长率。诺德基金的投研团队也敏锐地抓住了其中的机遇,公司旗下的权益类公募产品中,诺德成长系列、诺德价值系列基金都创造出了长期优秀的业绩,并通过长期稳定的业绩形成良性循环。

四川能投入主带来新机遇

积极布局REITs等业务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诺德的实际控制人又发生了变化,对未来诺德的整体公司定位是否会有影响?会有哪些新的战略布局?

潘福祥:按照国家对高校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目前诺德基金实际控制人由清华控股变更为四川省国资委旗下的四川能源投资集团。

股东方希望诺德基金能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具备自身特色、受到投资者尊重与信赖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未来我们也仍然会沿着真正为投资者进行良好的投资管理和服务的道路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一诺千金,厚德载物”这一企业文化。

同时,实际控制人的变化给诺德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四川能投在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产业等多个领域具备较大优势。在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鼓励基金公司对包括资产证券化、REITs等业务进行差异化发展。未来,诺德基金也将结合股东优势开拓全新领域,目前公司正积极筹划申请专项业务子公司牌照,开发REITs产品,力争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选择。

中国基金报记者:听说你正在打造全新的对话节目,而且这个节目不同于一般基金经理的投研对话,嘉宾是各个产业的领军人物或院士。做这个节目的初衷是什么?

潘福祥:我每年在清华大学教授证券投资学时,会邀请很多不同行业的专家来课堂上做讲座,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有人建议把课堂上的一部分内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样可以给与更多人启发。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投资人士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经常和产业界或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这其实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毕竟投资投的不是过去、现在,而是未来,因此,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往往会考虑这家公司的未来,这无可厚非,但期间也难免会夹带想象及期待,而正是这种期待有可能导致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市场出现了资金追捧某热门板块,投资人士可能解读得天花乱坠,但与这些领域的专家或企业的管理人交流时,他们会感到很诧异,因为部分解读缺乏对产品或技术的客观认识。

如果有一个途径,能和企业界、产业界乃至科学界的优秀人士进行交流,倾听他们对市场热门问题的看法,或许对投资有所帮助。

这里也做个预告,第一期节目初步拟定在11月份,嘉宾是诺德基金的首席科技顾问,中国互联网科技领域的权威专家——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

向千亿级规模基金公司进发

权益、固收“两手抓”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曾表示,诺德基金下一步将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达到千亿级资产管理规模的目标。未来有什么战略规划?

潘福祥:基金行业已有不少万亿级公司。相较之下,千亿规模显得微不足道,但我愿意把这一数字作为诺德基金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

目前基金行业发展已进入分化的阶段。对诺德基金而言,未来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公司的重要战略,而千亿规模正是支撑公司整体良性发展及运转的基础。

诺德基金走差异化路线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是要将一些具备特色化、差异化的业务做出成效,需要经力培育、酝酿、磨合等一系列过程,这就需要时间积累、团队配合,更需要时机,只有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才能水到渠成。

此外,我也一直认为,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不能太过急功近利,甚至企图去赚“短平快”的钱。不论是培养人才、搭建团队,还是业务的推广,我们都需要通过长期积累、勤垦深耕,才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在未来三到五年,诺德基金一定会在现有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整体投资管理能力,不断丰富公司的产品品类并深耕具有优势的产品,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中国基金报记者:诺德基金在产品布局上有哪些考虑?

潘福祥:未来诺德基金会加大对权益类产品、低风险产品等品类的布局。

对于具有传统优势的权益类产品,计划打造出“矛”和“盾”这两大系列。所谓“矛”系列,意思是“锋利”——这个系列的产品会有较强的进攻性,在市场整体表现较好的时候,产品净值会有较明显的向上态势;所谓“盾”系列,意思是“防守”——这个系列的产品进攻能力不会有“矛”系列那么强,但防守会非常坚固,力争打造低波动、低回撤。

这并非是突发奇想,而是在过往的实践中已经形成的两大系列:以金牛基金经理罗世锋为主的诺德价值系列正体现出“矛”的特色,而另外一名金牛基金经理郝旭东的诺德成长系列则呈现了盾的特点,希望用这两类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同时,我们也会针对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开发设计具有不同收益风险特征的产品,并依据不同的原则进行组合,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和仓位控制等方式,把不同的投资理念与模式融汇于产品中。比起权益类产品,目前诺德基金在固定收益领域仍较弱,这也是公司要进一步夯实的方向之一。

打造投研一体化团队

以知行合一为考核标准

中国基金报记者:诺德基金在主动权益投资上颇有特色,能不能介绍一下投研体系及团队构架?

潘福祥:诺德的投研体系及构架,与其他兄弟公司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但我们花较大力气去培养、推进的首先是投研一体的模式,其次是要求投研团队的成员都要具备较强的大局观,做时代价值的挖掘者。具体而言,就是聚焦在主导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选择产业成长中最具有潜力的领域,然后在这些领域中深耕,从而挖掘出具有较好前景的公司。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投资研究最重要的支柱和基础,若抛开或脱离了这一支柱去进行行业研究,都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过去20年,若不研究房地产以及这一行业带动起来的整体消费升级、产业链机会,那么,在整个市场投资中最终可能会收获甚微。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数量型发展转变为质量型增长,而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也加速了中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研究力量不瞄准科技、医药、新能源等创新方向,那么,未来想要获得超越市场的表现也是非常困难的。作为专业投资人,我们有幸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中,只有把握住这样一个大趋势和大方向,方能选择出真正具备成长潜力且能够给我们提供超额回报的投资标的。

中国基金报记者:作为中小型基金公司,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潘福祥: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想要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除了需要公司管理层的一致努力,建立更灵活、包容的机制外,同样也需要为公司的投研人员和业务骨干去创造能发挥他们特长和能力的空间。没有宽容的文化,就难有繁荣的土壤。可能这也是因为我在清华经管学院当了三十多年老师的原因,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我影响颇深,我总认为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公司的员工,都该因材施教。

具体而言,公司在对投研人员的考核上,主要是四个字——知行合一。诺德鼓励每位基金经理形成自身风格,包括对市场认知的逻辑、投研风格及组合策略等。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主要是看基金经理能否知行合一,是否能根据自己的投资体系及框架来履行基金产品的契约规定,而不是单纯看当年的基金业绩或排名,考核的周期更多会拉长到两至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维度。

过去诺德也出现过多位优秀基金经理短期业绩不佳的情况。当时,我们顶住了来自多方的压力,反复和基金经理沟通探讨,对其投研体系逻辑和构筑投资组合思路进行深入了解,最终我们坚定地支持基金经理的选择,而公司需要尽量做好渠道和投资者的安抚、陪伴和解释,让投资者能够理解这种结果背后的逻辑和原因。终于,风雨后见彩虹,我相信这就是坚守的力量。

极度集中持仓不应成为常态

中国基金报记者:面对不确定性,投资者如何去预判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潘福祥:从投资学的角度出发,我会主张在做资产配置时,一定要让自己处于“进能攻、退能守”的位置,要为各种不确定性做好资产配置的准备,但现实情况演绎往往是一种剑走偏锋的状态。

近两年市场有一种趋势,即投资抱团或集中在非常狭窄的赛道上。这种极度集中持仓的情况,我相信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市场的常态。因为拉长时间后就会发现,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能赚取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无论是近几年火爆的白酒、医药,还是芯片、新能源,风口往往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尤其在退潮时,回撤也非常剧烈。

诺德基金从不主张基金经理去做一些剑走偏锋的布局。我们希望每一位投研人员能从较长的时间维度去看待市场。以我们过往的业绩为例,诺德旗下的权益类公募产品近5年、近7年、近10年的整体排名都较为靠前,但近1年、近2年的表现相对“平庸”。

中国基金报记者:近两年一些产品风格飘移严重,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潘福祥:有一个案例,1999年、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之际,美股中的成长股表现亮眼,但价值型股票都下跌惨烈。但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却有一只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美国公募基金产品,净值不仅没有下跌反而还出现上涨,究其原因,就是基金经理卖掉了当时表现较差的价值型品种,而配置了很多的互联网股票,所以才使得产品的整体业绩表现非常不错。

虽然业绩表现不错,但等到年底,众多机构投资者还是选择了赎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机构投资者认为,自己买基金本身做的就是资产配置,如果子基金产品所投资的标的与其合同约束的范围出现了较大的偏离,那么,无形中就会让投资者处于一种风险不可控的状态。

回到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当前,市场资金蜂拥到一些热门赛道上、产品风格漂移的情形比比皆是。我个人认为,这后果可能是悲观的。一方面,市场本身就充满波动和不确定性,风格漂移无法为投资者提供真正长期的价值回报;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投资市场的生态,一个合理的生态,应该是要能够满足不同类别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我们要做的是能够为不同风格、不同需求的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其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提供产品的时候,要明确该产品的风格,以及该产品适合哪种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二是风格一旦确定,就不能因为短期的市场偏好而随之改变。

中小型公司以差异化策略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基金报记者:行业“头部化”效应明显,中小型基金公司如何实现突围?

潘福祥: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所谓“头部化”效应,这是行业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产业结构理论——行业发展让效率进一步提升,是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非常重要的特征。

从基金行业发展格局看,一方面,确实体现出头部化特征,头部基金公司的产品份额可能占据了行业的80%、90%,另一方面,我相信靠业绩和服务双维度作为衡量标准的资产管理行业也存在另一种发展可能性。因为资产管理行业做的是投资者预期收益和风险偏好相匹配的产品服务,并不是完全靠一个“百货商店”式的产品货架就能满足所有投资者,因为这背后存在“千人千面”的理财需求,这也为专注在某些特色产品领域、满足投资者个性化需求的“专卖型”公司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突破方向。

从美国资管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个特点。美国有高盛、美林等巨无霸型的大投行,也有很多中小型的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如果有合适的产品,有具备自身特色的服务,就能够满足一批投资者对不同风险和收益偏好的选择,而这些产品也能够获得客户认同,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这也对中国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具有很好参考和借鉴意义。一方面是行业的头部化趋势,另一方面是行业不断走差异化、特色化之路,两者并非“舍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存共生。相比欧美市场,中国14亿人口的投资理财需求更为多样化、差异化,这为一些中小基金公司打造特色型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基金报记者:中小型基金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潘福祥:证监会也在一直强调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两方面内容:

第一,资产管理行业要牢记本心,基金本质上是信托关系,拿着老百姓的钱为其代客理财,我们要为投资者提供真实的服务,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并努力为投资者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这一初心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如果仅为了博取短期业绩和排名,不顾基金持有人的收益,那就本末倒置了。

第二,在坚持本心不变的情况下,每家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为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的投资者,提供符合其风险收益偏好特征的产品和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也是基金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的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