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科技人才」如何让更多高端人才愿意来华创新创业?

互联网 2018-01-23 10:41:14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人才科技人才」如何让更多高端人才愿意来华创新创业?。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近年来,我国在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一些高精尖领域。如何让更多、更高端的人才“为我所用”,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1月17日,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薄贵利表示,打造吸引人才“强磁场”,需要从政策、平台以及科研环境等多方面发力。
当天,薄贵利教授应邀在全省科技工作暨科技人才工作会议上做了主题为《聚天下英才,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的报告。
“当前,智能竞争成为竞争新常态,高端创新人才成为大国争夺的主要对象。”薄贵利介绍,目前,科技人才总体素质不高是我国科技人才的现状。我国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高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与此同时,我国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仍存短板。薄贵利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受访的欧美科研人员中,生物和物理领域中有60%认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科学最前沿的国家,但仅有8%的外国科学家愿赴中国工作。大多数科学家更喜欢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工作,这些国家和地区对高端科技人才产生了“虹吸”效应。
以美国为例,在1949到1989年间,该国引进的科技人才数量逐年增加:在1949—1969年的20年中,共引进科技人才40万人,而到了1979—1989年,10年时间就引进了150万人。这使得接下来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激增——1985年至2010年间,在126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81人是美国科学家或拥有美国永久居留权的科学家。
显然,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物资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分别是11%和120%,而人才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则高达1500%。
“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薄贵利认为,下一步集聚人才的重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留住在本国培养的科技人才;二是吸引海外华人留学人才;三是吸引外国科技人才。“聚天下人才,重点要放在中国在海外的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身上。”
那么,如何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将海外科技人才吸引回来?具体而言,途径包括引才回国或来华效力、引才为国效力。
“引才回国或来华效力”,即将科技人才吸引至国内开展科研。对此,薄贵利认为,引进整个科研团队要比个体引才更具优势,“一个团队经过多年磨合,能够取长补短,科研效率更高,在科研上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广东对引进科研团队的部署比较超前。早在2008年,广东率先发布《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推出“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计划”。同时,该省还发布了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评审暂行办法》等。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引进科研团队的科研效果也逐渐凸显。
对一些特殊人才不求所有,只为所用,“引才为国效力”便是这样一种方式。
“比如,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就是途径之一。”薄贵利举例,像华为在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多国设立了研发中心,长虹、苏宁、百度、商飞等多家中国企业在美国硅谷设立了研发中心等,均属于在发达国家就地聚集高端人才。
“发达国家吸引高端科研人才留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较高的薪水。” 在薄贵利看来,我国科技人员工资普遍偏低,这是我国人才吸引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在诸如人文环境、法律体系、规章制度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异。
“最重要的,是缺乏国际上最强的领域性研究中心或机构,这对吸引高端人才产生了不利影响。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向国际一流靠拢,但要吸引大批国际一流学者前来长期工作,任重而道远。”
薄贵利认为,当务之急是从政策、平台和科研环境等多方发力,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打造吸引科技人才的强磁场。(记者 张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