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化工」创新驱动 实现化工产业绿色发展

互联网 2016-11-01 22:33:17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石化化工」创新驱动 实现化工产业绿色发展。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石油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新常态下,如何通过透视行业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把握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谋划发展战略和对策,寻找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新动力,推进产学研相互融合,实现协同创新发展?10月27日—28日在济南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化工产学研高峰论暨可转让科技成果(化工专场)推介对接会给出了答案。

会议通过听取专家报告、交流产学研信息、对接项目、洽谈成果、沟通人才、展览展示等形式,透彻分析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态势,挖掘化工热点及投资机会,研判化工市场现状及前景趋势。会议期间还安排了产、学、研信息交流圆桌会,各方畅所欲言,面对面接洽,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形势与环境: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跨越

石化行业面临着怎样的形势与环境?在新高度,如何谋取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传统化工污染严重,化工产业亟需转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与会专家不谋而合的答案。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在会上解析了石油和化工行业“十三五”发展思路。傅向升指出,在今年4月12日召开的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南》,从10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五年石化行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其中,将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跨越定为一个总目标;将创新驱动战略和绿色发展战略作为两大发展战略。在化工行业,“创新”与“绿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山东省科技厅巡视员徐茂波在开幕式致辞中分析当下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现状与形势的同时,也强调“绿色化工” 已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路径。

“十二五以来,国家确定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理念,化工行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绿色化工’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徐茂波说,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已成为全面提升化工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经验与探索:平台建设+协同创新

傅向升在会上提出要加强跨国公司协同创新。

“重视在中国的创新是跨国公司的共性,我们要强化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根据客户需求一些前瞻性的研究,以协同创新助推企业战略转型。”傅向升说。

在石化行业发展的新节点,如何将发展石化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与会专家就化工产业发展,给予更多理性思考,并给出了更多建设性建议。

山东大学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负责人在会上分享了山东大学在开展技术转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经验。

在合作模式上,山东大学以项目为载体,企业针对山东大学研发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实验室技术共同开展中试和产业化工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

青岛科技大学将创新经验归纳为四点:一是创新理念:“不找校长找市场”,重点项目先行规划,在青岛科技大学已形成共识;“放水养鱼”,放宽政策,在校教师可利用自己的成果成立学科性公司,获得两份收入。二是创新平台: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打造高水平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已在江苏淮安、烟台、东营成立3个经济实体,有利提升科研能力。三是紧盯行业,优势互补,牵手企业协同创新。四是建设多形式并存的成果转化机构:打造特色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完美链条。

思维的碰撞、理念的交换、经验的交流旨在促进搭建技术洽谈、成果转化、人才交流、项目展示、风险投资的高端平台,推动省内外化工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有效对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技术与方向:“变废为宝”助力“绿色化工”

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峰会新增可转化科技成果(绿色化工)推介对接会,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牵线搭桥,校企合作一触即发。

在众多市场前景广阔的可转化科技成果中,“变废为宝”的新技术成果备受关注。长期致力于工业副产再利用的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此次发布的“工业副产石膏化学分解法综合利用”就是这类技术。

据鲁北集团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工业副产石膏累计堆存量已达6亿吨,全球磷石膏排放量已超过60亿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当前工业副产石膏的利用仍以物理法生产低端建筑材料为主,受市场容量和销售半径限制,工业副产石膏很难实现大规模消纳。

鉴于此,鲁北集团依托我国化工行业唯一的“工业副产石膏化学分解法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10余年研发创新,取得技术与控制重大突破,彻底解决“投资高、能耗大、操作难、效益差”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效统一。

“‘绿色化工’不是一句话就能实现的,不仅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还要我们学会‘变废为宝’,对工业副产品再利用。”山东省化工研究院科研部主任刘丽秀在主持发布会时强调。

“变废为宝”新技术并非绝无仅有。青岛科技大学针对含有机物废活性炭资源化利用这一技术难题开展研究,开发了废活性炭综合资源化处理技术,实现有价有机物的高效回收和废活性炭的再生循环使用的目标。

同时亮相发布会的还有:节能型橡胶连续混炼技术、叠氮化钠水相合成新工艺、甜菜碱盐酸盐新工艺等可转化科技成果。据介绍,这些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后,必将对山东乃至全国的石化行业及绿色化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基础与保障:安全技术为生产保驾护航

“全国目前拥有近18000家危化品生产企业,据统计,近十年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超过4000起。”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的王春介绍,由于危险品种类多、危险特性各异、机理比较复杂,事故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要实现化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解决石化行业安全问迫在眉睫题。毋庸置疑,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事故防控、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成为关键。

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以识别大风险、大事故为目标,针对危化厂的泄露、火灾、爆炸等典型的事故,从事故演化规律、救援过程的科学估算、现场信息的综合演算和主动决策以及基于虚拟现实的培训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了基于典型危化品事故演化规律的精细描述技术;和具有“虚”“实”一致性的集成式仿真演练系统。

“通过对该项目研究,我们掌握了重特大危化品典型事故的演化规律,引领了我国重大危化品事故情景构建与应急响应辅助决策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危化品事故科学处置的整体技术水平。”王春在发布会上说。

前景与趋势:着眼国际形势 直面未来发展

会上,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副会长刘宇从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行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行业经济运行主要问题、主要市场走势分析及全年经济指标预测、2016年上半年石油和化工子行业盘点五个方面对“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进行了解析。

刘宇指出,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但仍然“大而不强”,产业整体层级不高,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

“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人们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持续改善,石化和化学工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能源资源制约、环境安全要求以及气候变化等新要求。”刘宇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利对当前世界前沿的化学工艺及先进技术作出介绍,并分析了“绿色化学”的国际形势。

刘利介绍,随着世界资源的消耗和污染问题的增加,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绿色化学’的发展。“近年来获得国际大奖的化学技术,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像水和氢气这类环境污染小或者是无污染的反应。”

刘利认为,“绿色化学”的发展无疑还是聚焦在能源、气候变化、新材料等领域。“未来,我们也要关注生物质的转化及二氧化碳的转化利用。另外,合成中的自动化、连续化也是发展的方向。当然,我们最终的目标还是希望做到‘零排放’及循环利用和再生。”

会议揭晓了山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主力军与领头羊——山东省石油和化工企业100强及分行业企业10强。“山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100强作为一个群体巍然屹立于中国化工之林,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山东省化工行业的明天!”中国化工产学研论坛秘书长张福田在揭晓企业名单时说。

专家云集泉城济南,建言献策绿色发展。“通过这次峰会,高校、科研机构找到了更多的创新需求,企业找到了急需的科技成果,投资机构找到了准确的投资方向。”徐茂波说。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