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网红小镇在哪里「芒果扶贫云超市怎么开店」

互联网 2023-05-09 17:45:57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蒙自网红小镇在哪里「芒果扶贫云超市怎么开店」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蒙自网红小镇在哪里「芒果扶贫云超市怎么开店」,希望能帮助到您。

“拼多多推的精准扶贫也是政府的痛点,与电商合作扶贫,这是我们非常想做的事。”了解到拼多多平台上一个本地店铺在24小时就卖出了15万斤蒙自特产小黄姜,云南蒙自市工信局局长刘毅很兴奋,一口气提出如何解决当地刚刚“整乡脱贫”的西北勒乡的苹果销售,如何利用拼多多的大数据预测向贫困户定制农产品,怎么推动商家参与运营政府大量投资建立的村级电商服务站等三个问题。

“现在最难解决的就是农产品上行,农产品上行客单价低,利润薄,有时快递价格比产品还贵。以往电商企业为降低快递成本,通常要先发昆明再分发,如今在拼多多平台的助推下,产品销量越来越大,快递价格也降了下来,在蒙自产地直发的商家越来越多。”蒙自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普海丽说。据她介绍,蒙自现在电商规模最大的商家,在拼多多上卖出的订单超过八成,“政府与市场之间,正在形成越来越清晰的分工,市场化运作的流程越来越顺畅。这应该是蒙自电商的一个特点,甚至是农产品上行的蒙自模式。”

溢价收购,24小时卖出15万斤云南小黄姜

云南红河州首府蒙自,是靠近越南的边陲小镇。年均日照长,当地特产小黄姜肉质紧实、姜汁浓郁、辛辣十足,每年12月份采挖的生姜品质尤佳。该地小黄姜种植面积56万亩,年产80多万吨。可惜当地交通较为闭塞,物流成本高,尤其最近阴雨天气较多,寒潮将至,好姜低价也不好卖。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拼多多联合当地商家,12月17日晚在“多多助农”频道推出“2018云南现挖生态小黄姜”, 每斤不到1.8元,“仅相当于蒙自当地超市的六折,比起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每斤动辄6到8元的超市价更显实惠。为准备这次的助农扶贫活动,我们每公斤溢价5毛收购,算下来每单还要亏点钱”,商家老李说,“其中部分小黄姜来自几十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价格优惠,加上拼多多的活动流量倾斜,同时拼单人数很快超过百人。截止18日下午,不到24小时卖出了近2.5万单,总重量超过15万斤。

老李2017年12月开始在拼多多上卖蒙自特产小黄姜,仅一年就卖了2300吨。“从没想到能把蒙自小黄姜卖到全国各地,甚至有不少饭店、食堂通过拼多多长期进货,最远的会发到东北、新疆,”老李感慨,“在拼多多上,等于是批发、零售一起干了。”

一位曾在传统电商工作过的专业人士分析,拼多多目前处于红利期,“运营模式比较简洁”,平台通过社交裂变来获取买家,把平台的获客成本和商家的运营费用降到了最低,节省出来的成本,可以让利给终端消费者和农户,所以短短3年能实现3.86亿规模的活跃买家。“我10月份刚刚在文山建了雪莲果的仓,现在不断在尝试新品,努力跟上平台的发展速度。”从9月到12月,老李的团队又增加了30多人。

据联合创始人达达介绍,拼多多的社交属性很强,没有购物车,搜索功能也不重要。从传统电商的“物以类聚”、“人找货”,进化到“人以群分”、“货找人”,消费者除了会在自己的社交圈里看到心动的东西,也会收到拼多多用算法推送的适合的商品。

2018年,蒙自市冷泉镇的贫困人口仍有几千,部分刚脱贫人口还不富裕,通过拼多多把小黄姜卖出好价钱,是乡亲们的希望所在。

通过社交裂变与不断演进的人货智能匹配,3.86亿消费者的海量需求确定后,供给端也引发了相应变化,新农人能不断优化仓储、物流等供应链成本,真正做到“多对多”产地直达、薄利多销。

据了解,从9月份至今,拼多多上爆款云南小黄姜总销售订单量达160万单,共计销售1000万斤。极具特色的蒙自石榴,在8到10月份,销售订单日峰值达上万单,蒙自在拼多多上经营水果农货的大小商家有上千家。

蒙自只是拼多多平台上全国各地农货上行的一个范例,“过去三年,拼多多平台已累计帮扶139,600户建档立卡扶贫家庭,产生超过21亿笔扶贫助农订单,累计销售109亿斤农产品,相关交易总额达510亿元。”拼多多创始人兼CEO黄峥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表示。

石头缝里刨穷根:定制式精准扶贫助农

“企业在拼多多的销量大致确定后,可以直接向蒙自的农民们下订单,尤其是那些贫困户,就不愁销路了。”蒙自工信局局长刘毅敏锐地将C2M模式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

西北勒苹果是当地特产,“农民们硬是从石头缝里种出来的”,普海丽介绍,如果拼多多上能卖得好,对当地农民是一大福音。西北勒乡原是红河州58个贫困乡之一,2018年4月27日才由红河州委批复脱贫出列。全乡缺水、石多、土薄、地瘦、树少。2000年全乡财政总收入仅2050元。西北勒的农民,多属于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无论政策还是市场,对他们的支持,需要精细化。

对于可持续脱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曾分析说,需要创新一村一组或一户一品的特色产品,现在是结构性的产品短缺时代,市场需求也在特色化个性化。

“我们已经在尝试这样做了,合作社里,农民出劳力和土地,公司出资金,在拼多多上包销。农民收入保底,亏了算我的,超过保底收入了,再五五分成。”老李说。下一步将贫困户更多地纳入供应链,需要政府对贫困原因做具体归类,细致收集贫困户的种植情况,给商家创造条件更便利地对接贫困户,定制农产品。

“无论是农货上行还是精准扶贫,都需要平台、商家、农户的高效协同,各自做好本分,”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表示,“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是拼多多的本分,我们愿意不断加大投入推动农产品供给端的变革。”

借助新农人,提升政府投入建立的电商基础设施效率

近几年,蒙自的电商发展迅速,政府投了不少资金做基础设施。除了占地3.6万平方米的电商产业园,还在山区尤其贫困地区,花费大量资金建设了一大批村级电商服务站。“但是目前,部分站点的运营效率还不高,怎么提升它们?”刘毅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新农人”们。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认为:“政府要避免主观意志主导求大求快,不做违背市场规律的事情,做好该做的服务和兜底,特色产业发展和创收要靠市场来带动。”

正在蒙自仓库打包的工人。中间回头的那位女性是主管,年薪7万,在蒙自,这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据了解,蒙自比较大的电商,目前往往在田间地头自建仓库。“这些已经建好的站点,我们可以来运营,工作人员跟我自建站点的人一样有收入,但我要能根据拼多多上的销售情况,统一调配资源。”老李的思路很灵活,盘活资源,的确需要用市场逻辑打底。

“缺人才是我们的痛点”,刘毅说。商家在实战中锻炼的人才,要为自己所用。据记者了解,拼多多创立以来一直沉下心做农货上行,发现各地农村都缺既懂电商也懂农业的人,于是成立了多多大学,对有志脱贫致富的创业者和农户定向培育,通过线上、线下课程联动的形式,传递电商知识、实操经验及经营技能。

“扶贫助农,关键是激活农民的兴趣和内生动力,让他们有钱赚。不能只是让农民填填各种表格,要在边干边学的过程中不断给他们赋能,在服务和资金的支持下把干什么怎么干的决策权交给贫困群体,这是精准扶贫能否持续的关键之一”,汪三贵说。电商扶贫助农的“蒙自模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