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科技观察「商业创新」

互联网 2023-03-29 17:45:53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商业科技观察「商业创新」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商业科技观察「商业创新」,希望能帮助到您。

由创业邦主办的“2017创新中国总决赛暨秋季峰会”于9月6日-7日在杭州举行。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光速中国创始合伙人韩彦、KIP韩投伙伴中国首席代表兼常务扈景植、策源创投主管合伙人元野、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郑庆生出席并参与激辨。

以下为激辨实录:

接下来这场激辩时刻要探讨的是科技创新如何跨界,在跨界过程当中又会迸发出怎样的投资机遇。接下来有请的几位嘉宾是,他们是创业邦合伙人王玥先生;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先生;光速中国创始合伙人韩彦先生;KIP中国首席代表兼常务扈景植先生;策源投资主管合伙人元野先生;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郑庆生先生,我们共同探讨跨界中的商业机会。

有请主持人王玥先生!

主持人(王玥):在座各位先请介绍一下自己。

曹毅:在座各位都是2000年-05年的阶段加入这个行业的,我们源码资本是2014年创业,我是在第十年创立源码,在激烈竞争中有了一个立足之地,接下来看怎么发展。

韩彦:大家好,我是光速中国的韩彦,光速中国90年代末从中国开始,在美国、以色列开始做早期投资基金。06年进入中国到现在管理了6个美元基金和1个人民币基金,专注互联网 、企业服务和传统互联网三个领域。在座都是走在一线的投行朋友,很高兴和各位一起交流。

扈景植:大家好,我叫扈景植,公司叫KIP,KIP是韩国背景巨大的VC,我是韩国人,也是08年过来这边创了KIP中国。KIP中国从一个国家的视觉,从中国、台湾、韩国的角度看项目。目前有十多只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有40只。我们关注于互联网还有大健康、消费升级、高科技。

元野:大家好,我是来自策源创投的元野,策源创投05年成立,专注于早期A轮前后做科技领域,特别是互联网相关领域的早期投资的一家机构。我们历史上投过大概100家左右的初创企业,然后目前管理了3只美元基金和2只人民币基金,非常高兴和在座各位来交流,与在场各位来学习,谢谢。

张震:大家上午好,我是高榕资本的张震。高榕资本也是一个创业型的机构,和在座很多企业一样,我们是2014年初创立,到现在管着4只美元,3只人民币,总共110亿人民币的规模,也投了100多家企业,有7家公司成功的退出,现在有接近10家公司准备IPO过程中,整个发展还不错。

今天的主题是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其实我们从2014年开始就在人工智能做了大量的布局。到现在,我们投了接近30家的优秀人工智能公司。在美国也投了谷歌无人车,百度无人车出来的核心团队人员,之后可以和大家深度交流。

郑庆生:05年红杉中国基金成立,我们在中国也有十年历史。红杉中国和美国、印度的同事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杰出的TMT、消费、科技公司,也希望成为这些公司最重要的投资人,大家一起发展。

主持人:我会问三个问题,每轮问题由三个嘉宾主发言,剩下三位补充。

这个环节是科技创业,科技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人工智能。

第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看到越来越多新的科技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它开始改造一系列的产业,从你们的投资实践看,你们现在认为哪些产业会被新技术快速的改造。

张震:实际的需求是不是存在,这是我们去看这个领域很重要的点。

第二,我们在看这些领域时,是从全球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因为今天技术类的公司和服务类公司很不一样的点,服务类是要求本地化,你可能需要本地资源,对本地用户需求更了解。但是技术类的公司,它是全球竞争的。

主持人:所以天生是全球化的,也许初创公司天生全球化。

张震:第三,因为是技术和产业的结合,我们还关注了一点,这个团队是不是有一个比较强的销售能力。因为当一个新的技术出现时,它都有一个脉络,往往都是从toB开始,然后再逐渐向toC去转变,慢慢去渗透。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的公司想健康的生存下来,toB销售的能力是一个挑战。现在我们看了很多公司估值都很高,

韩彦:其实光速中国从2008年开始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在每个传统行业里寻找它的突破点,从旅游行业开始看投了途家,金融行业的融360,拍拍贷。当时我们发现一个变化,所有传统行业都有它不合理或者可以被优化的空间,但那个时期主要的改变是连接,因为有了PC,有了移动互联网,所以连接时的电商变得更高效。比如我们投了拼多多,能够在两年时间做到日订单大几百万单,这其实是连接的高效。包括我们投的途家,都是类电商类的,连接类的平台。

这两年我们越来越看到连接是不够的,刚才绩勋提到数据和AI是里面两个核心元素,非常准确的。我们看到很多行业在连接以外,如果有数据和智能加进去的话,它的效果会更高。比如说运满满,每天帮助中国2千万卡车司机找好货和车的匹配。包括我们最近投的新零售的一家企业,新便利。也是通过数据和人工智能,使得这个供应链的效率更高,把节省出来的成本还给用户,把更好的商品带给用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从连接到技术的过程。

扈景植:我们从韩国和以色列的背景看几家公司,我认为科技方面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我们是从这个角度看了和通讯相关的公司,或者半导体设计公司,其它软件公司。我们还是觉得硬件和软件结合在一起,嵌入式的方式放在整机,会产生很大的价值。

另外,机器人也是一个自动化设备,有很大的机会,我们看中这些方面的公司。我们觉得国际化和国内是同步发展,从美国、韩国、日本、台湾、中国一起合作,开始发展一些新技术,才有合作的机会。

主持人:第一轮,先让这三位嘉宾先讲。第二个问题和这个问题有关联性,其实一个一流的投资机构是有一条自己很清晰的主动寻找项目路径。也许没有对外说,但在机构的脑子里是比较清晰的。我不知道在座几位嘉宾愿不愿意和我们分享,在你现在的机构或者你的思考里,主动寻求的那条路径是什么?

郑庆生:我分享一下个人的观点,我把科技分为三类。第一类科技,实际上是去替代现有人工这部分科技。这部分科技,我觉得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现有的这些场景类公司,它可能没有科技,但掌握了这个应用场景。场景类公司还是会拥有相当长的时间窗口,它虽然没有这个科技,但可以通过兼并收购,通过培养自己新团队的方式来弥补,我觉得更多是toB的销售。

另外,科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场景。科技本身创造的,这个事情是人类做不了的。比如在今日头条里,它可以给你不断的推荐,可以不断优化广告的算法,这些事情是原有人工做不了的,在原有新闻媒介下做不了的。这个公司,就像刚才张总说的,这类公司可以做到全球性,因为它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场景。这类公司常常也会面临比较大的其它竞争者挑战,无人车,这都是人类做不了的。

第三类公司,它是比较隐蔽的,科技占流量的便宜。这类科技是一些沉淀的,不是很高尖的科技,但是不断的发掘便宜的力量。

整个互联网历史包括全球历史都是这样的过程,科技在不断挖掘流量的红利。一开始的时候,几大新闻媒体出来,互联网新闻媒介。实际上它是用这种方式省掉线下发行报纸的渠道,它是抢占流量红利。等到电商时代出来的时候,同样是科技再把传统零售和购物中心生意抢掉,他找到了新的便宜的流量。一直到最近我们看,共享单车,包括共享充电宝,甚至包括新零售,实际上还是这样,利用了移动支付。

以及目前线上信息优势,去抢线下位置的红利,因为线下位置是免费的。一开始大家都在网上搜便宜的流量,微博起来的时候,一波流量红利。微信起来了,一波流量红利。等网上没有红利了,大家发现大街上有流量红利,大街上就塞满了自行车。

实际上我们都是在利用原有的信息积累优势去抢流量红利,我是把科技分为这三个方向来思考。

元野:VC还是处于相对的真空期,在过去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红利里,每个垂直领域还是有相当大的投资机会。现在处于一个过渡阶段,特别toC上面各种应用形态的话,创新和机会其实还是比较少的,我很理解最近讲的一些共享,包括无人零售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还是铺的比较凶。虽然可能从比较传统的商业逻辑上,这种行为是否成立还有待于检验,但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在科技和新的AI,包括这些科技领域能够真正落地的话,可能还是要和场地、数据有比较好的结合。

其实在大公司里,在我们看来大公司里,像谷歌,过去几年积累比较深的融资已经到了C轮、D轮的垂直领域,这种科技型的公司马太效应还是相当明显的。我觉得在新的一波里,如果我们会更关注一些和细分领域的结合,特别在数据的积累还没有非常透明,还没有被大公司所渗透到的。

我最近看到很多医疗公司在电子病历,医疗影像方面,用很生硬的办法去拓展,争取获得更多的数据。虽然这个形态不应该是最终的科技公司形态,但对于获取数据的积累,有可能在里面会有一些公司。包括我们自己最近在投的公司,工业、智能制造相关的领域。这些领域在传统行业里,数据的积累还没有被大公司所发掘,这个还是能够允许早期创业团队通过比较强的BD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相结合。

当然最大突破的机会肯定是来自于新的应用场景发掘,就像去年摩拜,或者是今年尝试的无人便利一样,如果这个形态成立了,更容易形成更加大的平台型公司。

曹毅:我们有一个大的主线,技术推动商业变革这个大主线。我们把商业在大的范畴划了九大行业,零售、媒体内容、金融、吃喝玩乐、出行、旅游、企业、科教文卫等等。每个行业正当时的科技是不太一样的,有些行业还处在移动互联网,没有渗透足够高的行业,比如企业产业。还有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了,比如媒体,今日头条。它原来的PC互联网化,移动互联网化已经结束了。

它是不同领域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科技的渗透率是不一样的。有些需要一个过程,它必须得是先做连接,甚至有的是PC互联网要去做连接。比如说教育,比如说医疗。有的是要先做移动互联网连接,比如说物流等等。再做到人工智能,有些是有机会做到弯道超车的,直接上了IOT和AI的。像无人售货,像摩拜这种。

可能要看不同领域适合当前哪个技术更好的变化,推动变革。同时也要谨防两个东西,一个,你当前是最好的技术去改变这个行业,但后面的技术可能来得比你想象中更快,你要警惕后面的技术对当前技术的覆盖和替代。第二个警惕,总体来说,年轻的行业巨头,因为每个行业和九大行业都有一些巨头。时间短一些的,这个时间短不是几年,一二十年的这种相对来说竞争力还是会很强的。比如说阿里和腾讯的竞争力可能比汽车工业,一汽大众,或者流通行业的公司,它的年纪要更轻,竞争力更强。

警惕原有行业里的巨头,他们的反应速度是会很快的。相对来说慢一点的是年纪大一些的行业,行业变化比较慢的一些行业。比如汽车行业,教育行业,医疗行业,可能比零售行业,比出行行业,比媒体内容行业相对来说竞争环境要更好一些。我们也看到在过去五年,哪怕是移动互联网这一波,人工智能这一波,也还是利用新的变化,从一些看起来很强大的公司里冒出来的。其实头条就是从1.0的三大门户 凤凰网,到百度搜索,两波夹击中最后冒出来了。包括美团也是从电商的巨头里冒出来的,还是有机会冒出来,这个难度相对传统行业,比如流通行业、医疗、教育、汽车行业,要来得相对难一些。

主持人:要思考不同产业发展速度和行业周期。

第三个问题,一个比较个人化的问题。通过刚才每位嘉宾的分享,可以看到一个投资人的思维空间,微观、宏观都要具备极大的知识储备。

大家认为每个顶级投资人平常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训练,不断去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空间呢?大家平时都是怎么训练自己的思维结构,有那么大的信息量,而且要那么精准的决策和判断。

韩彦:这个问题很宽泛了,我就讲讲光速中国做投资的一些想法。

第一,光速中国是一个精选的基金。我们的信条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不求所有的风口,经常在做的工作就是去看自己看好的路,深入去研究这个赛道,找到自己相信的未来,勇敢的赌进去。

我觉得要做好这一点,当然每个投资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我觉得每个投资人也有自己的价值观。觉得怎样的事情是给社会带来正向价值的,怎样的事情只是一蹴而就,而且不长久的,这是因地制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我觉得一个好的投资人还是要有所选择,在自己的价值观里。

第二,一个好的投资人是有两个特性。一个是高度的好奇心;第二是高度的竞争心。他对于任何一个小的事情,在生活中的点滴是充满无比的好奇心。当他发现这个小洞眼是可以拓宽的,他会抓进去把这个洞眼看个究竟,做一个很快的判断,对这个洞眼是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这是一个好的投资人应该做到的。

高度的竞争心,抓到一个机会,我们经常问一个问题,什么是VC,VC该干什么,这是VC需要花十年、二十年该干的事情。什么样的风险是我抢着要进去的,因为后面我看到了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风险投资机构和好的风险投资人应该回答的问题。

没有太多的方法论,我们是聚焦这两点来做投资。

曹毅:补充一点,和创业者学习,帮助创业者,同时得到创业者帮助,就是一个相互帮助的过程。这在投资过程中和投后都存在, 尤其是投后,当你成为一个企业的投资人,成为它的股东,成为它的董事。我们常说要做很好的投后支持,这里有非常多的范畴,比如说董事会层面,比如说在管理的相对边界清晰,可以外包的。比如说人力资源,就是帮它找人找钱等等。包括PR,这几个维度。

每个维度都是对团队的学习过程,你怎么能够帮助到企业对你本身是有要求,首先你要理解这个企业。同时你对这个企业要有帮助,如何一回两回跟他接触,但你对他没有帮助,说明你的水平是没有提升的。创业者的水平提升非常快的,如果你没有跟上他的角度,那你就是他儿时的伙伴,中学、大学就跟不上了。这是一个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一个指标来衡量投资人,包括投后的同事是不是能跟得上企业的发展,能跟得上创业者成长的速度,这是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

我们团队内部对于投资的同事来说,怎么做好董事。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包括我自己个人还是在学习过程中。怎么做好一个投资人董事,如果我能够用五年十年时间把这个问题想清楚,解决好,你的提升是非常大的。

总结来讲,通过帮助创业者来学习,和创业者一同成长。

主持人:你已经给了非常精彩的回答,一流的投资机构一定要追得上一流创业公司奔跑的速度。

扈景植:我2000年进入投行之后有一些习惯,就是自己思考的一个习惯。什么叫自己思考呢,我们公司的slogan就是,人家都说yes的时候,我说no。或者人家都说no的时候,我们说yes。我是针对被投资企业,通过真正朋友的角度去看。

最近我感觉将来大的机会都是从人工智能,再加工业化相关的需求出来了。工厂需求量非常大,数据非常庞大。以前大家都没有接受过数据怎么分析,分析是主要的功能。我们正在看大数据分析相关的方法,我们投资了几家公司。孙正义也投资了美国的一家公司,他想加强物联网IOT的技术数据,怎么实时分析,帮助大的工厂或者产业需求。我还是觉得自己思考,再加上帮助用户,离钱比较近的地方,和他们一起分享,共享是很好的机会。

主持人:你们都投了非常棒的创业公司,如果让你们每个人用一个词去区分一流创业者和二流创业者的区别,你们会选哪个词?

郑庆生:一个词的确挺难的,我选择精确的描述,我发现真正杰出的创业者无论在战术、战略,而且把战略、战术通过数字来表达,都能讲的非常清楚,特别是数字表达,他能够把自己所有战略战术都拆分到各个层面的数字。

张震:我会选择格局这个词。我觉得它的格局有多大,将来就能够走多远。

元野:使命感,历史上我们接触到很多优秀的创业者,他甚至创造了很大伟大的企业。在我们接触的初期,很多都是miss掉了,偶尔会投上一两个。今天来想,这些创业者都有非常强的使命感和格局,可能只是我们做一个VC用当时比较狭隘的商业逻辑没有完全理解这些人的使命感,或者不敢相信这些人的使命感,所以才会错失可能性。我们自身VC要提高的还是信念,判断一个信念。我觉得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或者一个创业者,他有的应该是使命感。

扈景植:和创业团队的匹配度非常重要,要懂得创业团队想做什么东西,我们自己是一个投资者,自己有一些想法。两个匹配的话,肯定会产生很大的机会。要不然不容易投资,我关注的是创始人的野心是怎样,他想做出什么东西,怎么改变现有的市值。

韩彦:如果一个词的话,我会选择领袖。我们看过太多投的那些企业,有很多都做得非常成功。但真正能突破的那些人是有很远的视野,同时有很强的引领性。他还明白一个道理,不是他一个人干。同时他会分享,会看得远才会分享。他会有所选择的重视,有所选择的忘记和放却,我觉得能遇到一个领袖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曹毅:心力,一个创业者,我们会看他的体力、脑力、心力都要强。展开讲,体力就是要自律,不抽烟不喝酒,作息规律,身体状态比较好,保持比较好的工作状态和身体状态。脑力,更多是宏观、中观、微观,都有很好的认知能力,能够做很好的判断决策,有很好的格局。心力,你在遇到创业中各种情况时,你能保持很好的韧性,你有很好的引领大家进步的能量。然后坚韧不拔的去面对困难,面对现实,勇于面对现实。

我觉得最难的就是心力这一块。

主持人:时间有限,非常感谢各位精彩的分享,再次欢迎你们来到DEMO CHINA,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