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企业」科技创新:“智造”美丽幸福新东营

互联网 2015-11-10 18:12:11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东营企业」科技创新:“智造”美丽幸福新东营。

处在黄蓝战略交汇处的东营,因石油而立、而兴,但依赖石油产业发展造成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却异常艰巨。石化产业一体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精深精细加工产品少;石油装备产业研发能力不足,半数以上是中低端产品;轮胎产品贴牌率高,赢利能力弱......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等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促使东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东营的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的确偏重。”作为东营市的科技局长,李寿凯从来不避讳东营产业的“短板”,“但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也不能等同于落后产能,只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培育新兴产业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保证经济发展的平稳运行”。
近年来,东营这座以石油著称的年轻城市,正扛起“创新驱动”的大旗,酝酿一场转型升级的化蝶之变。

赋予科技内涵: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山东科瑞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作为一家以研发生产陆地及海洋石油钻采装备、石油专用车载装备为主的大型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2007年第一台钻机研发成功,科瑞机械就不断围绕行业关键及共性技术开展攻关,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成功走出国门。
“从一个十几人的创业团队到现在有三百多人的研发团队,从最初的1.4个亿到2014年年底总资产超过40亿元,从在国内竞争中取得独一无二的研发成果到与世界同行最强手过招,一路走来,科技创新是科瑞赢得国际市场的发展内核。”科瑞技术开发管理总部院长岳吉祥告诉记者。
据介绍,科瑞机械依托“山东省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型钻机、车载钻机、修井机、钻杆自动排放、海洋钻井平台升降装置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国家专利近80项。其中,9000米超深井石油钻机成功出口到德国,成为中国第一家向世界装备强国德国出口大型成套高端钻井装备的企业。
如今科瑞机械的管理平台和设计平台、质量体系日趋完善,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90%销往国外,被美国石油杂志评为世界第四大钻机制造基地。
“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紧随国家的产业导向,依靠科技创新,找到新的突破点。”科瑞机械的发展理念,也正是东营本土企业奉之为圭臬的“制胜法宝”。
以石油资源为基础,东营传统产业的发展得天独厚,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等构成了支撑东营产业发展的传统格局。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新布局,一批传统行业和企业日渐式微,而在东营,历经风雨的传统产业在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后,依然构成着承载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对于服务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李寿凯认为,根本就是要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及产业化,通过各级科技计划支持和科技示范工程引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方面,东营市集中力量攻克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橡胶轮胎等产业创新链的断点、薄弱环节,破解产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制造水平,加快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制造业智能化、低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与运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优势产业向创新链、价值链的高端升级。
原来的方圆集团,是一个以卖铜、金、银等产品为主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产业链单一,品牌知名度低。“原来我们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处在产业链的底端,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公司还一度陷入经营困境。”山东方圆有色金属集团副总工程师边瑞民介绍说,近年来,方圆集团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在建立独立的科研平台和转化系统的同时加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步伐,并与世界顶级“选手”开展技术合作:全球最大的铜企业——智利国营铜业有限公司、国内有色金属领域最具权威的中南大学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纷至沓来。
通过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方圆集团粗铜冶炼能耗创出了全球同行业最低水平,研制成了世界一流的多金属复杂矿冶炼新工艺、新装备,并一举登上了世界铜冶炼行业金字塔的最顶端。
虽属传统产业,却掌控着当今世界最先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铜冶炼技术”,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垄断铜冶炼技术的格局,方圆集团从一个地道的“草根”民营企业,蝶变为资产总值210亿元,年销售收入510亿元的全国“铜”行业第五(民营企业第一),全世界工业领域循环经济、高新技术标准化的标杆企业,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缔造卓越”作出了完美诠释。
工作中,东营市科技局明确计划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和研发方向,支持对象向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倾斜,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奖励等方式,努力攻克多个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创新产品,实现了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
今年以来东营市培育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全部以独立法人身份市场化运行;国家采油装备工程中心获专利45项;全市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70家。高端石油装备、铜冶炼等产业纳入全省重点培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激发创新活力:新兴产业“多点开花”

今年6月18日,由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主办的2015年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发展报告会暨首届中国电子材料行业50强企业发布会上,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首届中国电子材料行业“50强”,并居电子陶瓷材料专业十强第二位。
而在10年前,当莫雪魁他们破釜沉舟进行创业的时候,没有人敢预测这个“纸上谈兵”想法的未来。电子陶瓷材料主要应用于手机部件的制造,其核心技术被美国、日本垄断,和他们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无异于“螳臂当车”。
“公司发展到现在,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另一方面要感谢科技部门对我们的扶持帮助”。作为国瓷的技术负责人,同样也是创始人之一,莫雪魁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反复“烧钱”实验中,国瓷曾一度背上亏损的包袱。然而,在众多的非议声中,市科技局等部门以承担科技项目、给予科研补贴等方式给予了国瓷多方位的支持和鼓励,扶持着国瓷一路走了下来。成立于2005年的国瓷公司,先后经历了注册时的亏损、2008年的金融危机、近年来日元大幅贬值等形势的影响。然而,不利因素不但没有让公司业务萎缩,反而实现了大幅增长,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3.75亿元。
据莫雪魁介绍,为了保障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国瓷每年用于新技术的研发费用成倍增长。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舟桥机制”,国瓷打通了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三个关键节点,将“实验室经济”、“图纸经济”及时转化为一个个落地投产的项目和产品,有效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企业自主研发了连续制备钛酸钡粉体技术并成功产业化,打破了美国、日本的垄断,荣获第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成为东营建市以来获得的首个中国专利金奖;研发的纳米复合氧化锆填补了国内高端市场空白;代表第三次国内陶瓷技术革命的陶瓷墨水技术也被成功攻破。
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纯超细钛酸钡系列粉体和多层陶瓷电容器用系列粉体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广东、上海、江苏,并出口到美国、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一个年轻却并不缺乏底蕴的城市,东营从来不缺少敢想敢干的创新创业者。“东营市一直涌动着一种创新创业的力量。”在李寿凯看来,站在时代潮头的东营从不排斥新鲜事物,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往往都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作为,关键是如何引导、培育。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等重点领域,东营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支持带动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批重大项目中试和产业化,培育新的增长点。
同时东营市还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研发补助资金专项,推动中小微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发展,创建起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壮大科技企业群体。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东营的代表性企业都具“传奇”色彩。
而“传奇”的铸就,从侧面反映出东营市科技创新激发企业活力的突破。
“十二五”以来,东营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加以推进,以产业体系为基础、园区平台为载体、资源整合为途径、政策措施为保障,科技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2015年以来全市企业共取得科技成果166项,发明专利申请1175件,授权296件,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55项。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698.98亿元,是2010年的2.9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4.59%,比2010年提高9.2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198.67亿元,“占比”为34.61%,继续居全省第3位、第5位。东营市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连续十二年(六次)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新常态蕴含新机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必然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吸引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李寿凯告诉记者,与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相比,全市科技工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面对这些不足,东营市将以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发展”行动为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加快构建新常态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不止,动力不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下的东营,正在创新驱动引领下描绘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图景,在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征程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