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电商的本质「打击电商回归实体经济」

互联网 2023-03-29 15:29:37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社区电商的本质「打击电商回归实体经济」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社区电商的本质「打击电商回归实体经济」,希望能帮助到您。

近段时间,社区电商话题成为热议题材。从网友们和各大博主大V义愤填膺的吐槽,再到官报发文劝诫相关资本不要盯着菜篮子抢蛋糕,而应该去多做科技创新增加蛋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官报的观点和立意非常靠谱。但是,几乎所有的观众和博主大V,我认为方向都偏了,可以说一顿义愤填膺的都生错了气~

这也难怪,因为我发现每当公司、行业、产业、甚至国家民族面临重大变革的时候,要评估变革的利弊好坏确实是非常难的。那些最接近真理的真相,总是隐藏在隐秘的角落里闷声不吭,不愿轻易见人。

关于这个话题,其实我想谈谈对于“变革”的感悟,社区电商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寻求触摸到真理的一爪半鳞的。

首先,我们确定讨论利弊的前提环境是旨在评估对整个社会、甚至是对全人类、对历史长河发展的利弊好坏。否则,屁股决定脑袋,站在弱势方菜贩的角度肯定是不利;站在大资本家们的角度可能是有利可图,也就无需讨论了。

(一)但凡变革,总会经历或多或少的阵痛

小到我们上学念书时,痛苦的背诵语文段落和英语单词、痛苦的记忆和使用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大到国家和人类文明冲突,但凡有利的变革,总会经历各种痛苦和挣扎,有时这种痛苦可谓极其残酷和残忍。同时变革结束后,系统得到升级,产生更高的效率。

那么,从社会、从经济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变革,最应该考虑的是变革后的整个系统是否变得更高效了,这些效率的提升幅度,是否让变革中的阵痛是值得的。

(二)历史上的那些变革与阵痛

历史上的变革与阵痛,数不胜数,而观察其中那么些我们普通人相对的耳熟能详的部分,也许可以促成对我们更清晰而直接的启发。

(1)商鞅变法如何?

商鞅变法,极大的调动了秦国全国百姓对战功的无限渴望,特别是青壮年百姓,更是以杀取战功为生活的中心——正如我们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样。这将秦国改造成一台几乎100%运作的战争机器,从此,秦国在守土与开疆拓土上效率大增。也就是说,商鞅变法的做大了秦国的“蛋糕总量”。

在这个过程中,阵痛也是那些生命中不能承之重。由于普通百姓皆可利用战功得到封地封侯封爵,这就打破了贵族对封地和爵位的垄断,做大蛋糕的同时,也挤占了秦国老旧贵族的利益。商鞅为此承受了几乎全部反噬。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却没有杀掉商鞅的功绩。可见即使是杀掉商鞅的秦惠文王也是认可和享受到商鞅变法的好处的。

(2)奠定英国工业革命基础的圈地运动如何?

15世纪末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海上贸易商路从地中海沿岸的相对小范围贸易,发展成跨越大西洋的大范围海上贸易,英国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英国在毛纺织业和养殖业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如果要在毛纺织业和养殖业上赚更多的财富,就需要更多的土地和工人。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最初贵族地主只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此后一些贵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此后,英国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兴起,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增,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竟然还制定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规模更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土地被圈占。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人口剧增,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贵族地主为了生产更多的肉类和粮食供应城市,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加速进行圈地,出现圈地建立大农场的热潮。

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推翻国王后,都宣布“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且还写入法律。然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的资本家统治阶级为加快圈地运动以获得巨额财产,但又不想付出代价,就通过圈地法对“神圣的私人财产权”进行无耻的凌辱,为何不惜采取双标也要执行圈地运动。只因为利益太大了,而且,英国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也依然有活路足以养家糊口,甚至比过去过得更好。

可见,圈地运动的阵痛,仅仅是大片农民失去土地后的悲伤、愤怒与落魄。在短暂的阵痛后,随着资本家扩张生产而对工人的劳动力需求快速增长,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很快就在手工业作坊、养殖场里、工厂里找到了工作,一段时间后,原先的农村形成了城镇,原先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就成了城镇人口,逐渐过上了更加现代的生活。

单位面积土地上,工业产出的财富远远大于农业种植产出的财富。所以英国圈地运动也是做大蛋糕总量的一次变革。

(3)我们最近的90年代国企改制如何?

国企下岗潮这一离我们最近的时代巨变的轨迹,相信每一位90年代以前出生的读者对此都印象深刻。90年代中间的六七年间,陆陆续续有1.2亿工人下岗。为何国家敢,又忍心,释放如此庞大的失业?

现在我们事后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在国企改制前,国企更像是共产主义公社,吃大锅饭,干好干差,工资都差不多,一般也不会被淘汰和开除。国企改制,既让大部分国企实现真正的企业化,又释放出很多下岗工人去其它领域创造财富。极大的提高了全社会的危机感、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而1.2亿失业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不是所有下岗工人都去其它企业找到了工作或者自己下海创业做生意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下岗工人几乎永久的失业或半失业了。即便如此,这些永久失业或半失业的下岗工人,其实也被我们传统的亲情文化与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给消化了大半。比如,很多下岗工人虽然之后再也没怎么工作过了,但是他/她的爱人、亲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亲戚好友中总有那么一个几个的,下海发了财。如此就得到了供养或接济。这固然有亲情文化以及50-70年代生育高峰、每家都有很多亲兄弟姐妹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社会财富总量大幅增加了,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财富总量是减少的,如何能接济?

(三)社区电商有什么好处?

社区电商的评估难点在于,它是否增加了财富总量?如果增加了,与阵痛相比,增加的量是否值得?

(1)表面上看,社区电商并没有增加财富总量。但我们稍稍回望不算太长的历史,就可以发现,除了提高农地和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产量可以增加财富总量,其实——

提高物资和信息的流通效率,也是辅助增加了财富总量。

在网上购物兴起以前,内陆的省份要吃到海鲜,那是非常难的,要么只能吃腌制的干货,要么就需要非常昂贵的价格。因为沿海渔民和海鲜商贩的联系方式很难被内陆省份的人民群众大面积获知,再加上那时候的高铁、动车也还没有,机票实际价格比现在还高。而现在,在成都购买波士顿龙虾和澳洲大龙虾,与在广东购买这些大龙虾的价格是差不多的。

十几二十年来,我们这种全世界最大规模、最快速度发展的高铁、高速路和民航航班,极大的提高了物资的流通效率,互联网和电商的普及又极大的提高了信息流通的效率。曾几何时,因为舍不得昂贵的电话费,而选择和亲人、和男女朋友发手机短信聊天互通信息,一毛一条的短信费一个月也能聊出几十块钱出来,大家还记得那些回忆吗?

打通物资和信息的高速流通,就像是在没有更多的类似于九阳神功这等武功秘籍可以得到增量功法的时候,先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提高自己已有内力和功法的运转效率。

(2)社区电商,只是网购的一条支线延伸。

网购,降低了零售价格,让大家节省出更多的钱去买其它东西,降低物价就是变相提高收入;同时,网购也降低了出门购物逛街采购的时间,就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其它的事情,或娱乐,或休息、或加班工作。前者提供了更多的财富流动和再分配,中者为更多的娱乐或更多的加班提供了更多的精力保障,后者就是去创造更多财富了。无论是网购买数码电器产品、还是网购买外卖餐饮,又或是现在的社区团购,都是如此。

(四)阵痛与副作用有多大,能否承受,又如何承受?

我们曾经见闻过的90年代的1.2亿人的下岗潮,是人类近代以来最大规模的下岗潮,其规模远远超过英国圈地运动和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并且可能永远再也见不到如此大规模的下岗阵痛了。

而十年来,网购的兴起,确实让许许多多实体店倒闭了,造成大群失业。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些倒闭的实体店,是否应该倒闭?是否倒闭后就长期失业了?

(1)是否应该倒闭?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又或者说,其实答案是民主的,是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大家伙儿一起投票觉决定它是否应该倒闭。

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第一批第二批下海经商的人们,之所以相对现在更容易成功和发财,就是极大的利用了当时市场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是物资和信息流通的低效率,造成了这样的时代性机遇,就算小学没毕业,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依然可以去几百公里外购进当地有作坊和厂房而相对便宜的鞋帽衣袜,拿回到本市加价几倍的销售依然供不应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们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和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知道了:原来我昨天60块钱买的那一双袜子,那个店家就是在我们郊县3块钱一双批发的。然后其中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就很气,似有被骗的感觉。这时候就恨不得诅咒店家倒闭。久而久之,知道这条信息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去这家店花60元买那双进价3元的袜子人就越来越少。所以这样的店就是应该倒闭——人民群众已经集体用脚、用钱包投票了。

然而,依然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零售店却怎么也倒闭不了。大的零售店家,河南的胖东来闻名遐迩,多年来就是当地行业霸主,东西价格也不便宜,可就是天天人满为患、排队购物,没听说过的观众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一下。还有成都的伊藤洋华堂。最近十年来,成都新开的大型商场无一例外都是亏损经营,甚至坐拥天府广场这等黄金地段二十年左右的老牌商场摩尔春天和远东百货都倒闭了。然而,同为大型零售商场的伊藤洋华堂却赚得盆满钵满,每一个分店都赚钱,其成都双楠分店甚至是其全球销售额第一的分店。同时,伊藤洋华堂的价格也是出了名的偏贵。还有作为上市公司的生鲜大型超市永辉超市,作为上市公司的小型连锁便利店红旗连锁,都是广受市民欢迎,长期业绩稳定向好。所以这样的店就是不应该倒闭的——同样是人民群众已经集体用脚和钱包投出了最诚实的选票。

(2)你们知道这些中小店家、中小肉菜鱼贩,养活了千千万万多少家庭吗?

首先,我们需要再次清晰立场,我们的评估和讨论的前提是考虑全社会的总体利益、考虑最多人的利益,否则就是与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作对。那么什么群体是最多人的利益?谁最能代表全社会的总体利益呢?

在当今社会,毫无疑问,消费者才是比例最多的人群,几乎占到总人口的100%,所以消费者集体利益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利益群体。所以,当消费者利益和部分零售业者利益产生冲突时,那么我们应当毫无选择的站在消费者的一边。更何况这“部分零售者”还都是相对落后的那部分零售业者,因为落后才会被投票倒闭的。

其次,从倒闭的零售店里出来的零售失业者,他们自己同时也都是消费者,也都享受到了网购的便利和相对的价廉物美带来的变相增加收入。

哪些倒闭了,哪些怎么也倒闭不了,这些都是人民群众集体投票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五)蛋糕总量做大后,只要头部经营者或者垄断经营者受到限制,就业根本不成问题

(1) 这段时间很多网友痛心疾首的对万千家庭主要收入者失业问题,其实并不是大问题,甚至都不是个问题。

正如当年英国圈地运动释放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又在手工作坊、畜牧农场、工厂里找到了新工作一样,90年代失去国企工作的下岗工人们也在下海经商和下海经商的人的企业里找到了新工作,差些的就靠着自己周边一个或几个兄弟姐妹亲戚好友老乡发小给接济,再一些差的命运就是领着低保或失业救济金。这些低保和失业救济金能发的出的前提就是社会总蛋糕在做大,足以分出一部分来覆盖这少部分“不幸运的人”。

同样的,从那些落后的实体店业态被淘汰的实体零售业者们,在经历短暂的失业后,很多都从新创业,少部分既没有从业创业,也没有找到新工作的,依然入前面的历史沿革一样,被社会保障资金和周围的亲朋好友所负担和消化掉。

这些变革,都是抢了一部分人的蛋糕后,却做大了蛋糕总量。

有意思的是,创业和从新找到工作的那绝大部分,一部分就是从实体零售进入到了网购零售去创业或打工做个客服、理货员、送货员。网购虽然大幅减少了实体导购、售货员的岗位,替而代之的是在线客服,但是额外增加了送货环节,这就大量催生了配送/快递员以及相关的电瓶车、包装用品、用料等增量岗位。

(2)蛋糕总量做大,必然催生更多岗位,因为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

更加有意思的是,没有进入网购零售业的另外部分创业和重新找到工作的人们,开发出了消费者更多的需求——也就是给予了人民群众更多的便利和物质享受。

在坐各位35岁左右以上的观众朋友可以回忆一下,在90年代,谁能想得到,洗脚、按摩、修剪手指甲、代驾、洗车、停车,能够不声不响的,悄然成为几个各自独立的、遍布全国的庞大产业,经营这些产业的老板可以发家致富奔小康,其从业打工人员也可以养家糊口。这些也都是养活千家万户的产业。再进一步的想一想,为什么这些服务产业能崛起?其最本质的原因,或者说其映射的最重要的问题,不就是社会总蛋糕做大了吗?

如果没有当年的国企改制,1.2亿人下岗失业,怎么会有人民群众工作自觉性、紧迫感、赚钱积极性的快速提高?又怎么会有企业数量和企业效率的大幅提升?又如何做大经济的总蛋糕,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没有先富起来的人,又有几个人愿意在洗脚按摩修指甲洗车代驾这些不必要的消费上去花钱?

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能占到gdp的80%,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其蛋糕总量做到足够巨大以后,大量人口从从事工农业生产制造的环节主动或被动“失业”出来后又去从事了分配蛋糕的服务业。

可见,只要有足够大的蛋糕总量,人们总能找到办法去创造越来越多的需求,在服务业去做分配蛋糕的工作。

就拿最近的互联网普及和4G普及来说,当电话费还非常贵的时候,人们只希望能够廉价高效的与亲朋伙伴增加联系的机会、降低联系的成本,这个时候,各大城市产生了电话亭和电话小店的需求;当4G普及了,成本也降低了,大家已经不满足于随时随地视频语音通话和文字联系,又催生了在线看视频——特别是短视频打发碎片时间的需求。从而催生了许多短视频创业/从业者。

(3)那么最后,头部经营者或者垄断经营者有没有受到限制呢?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非常的放心。因为现实就是受到了“双保险”的限制。

社区电商的进程,如果不加约束,其实会步网约车的后尘。

当年的优步和滴滴大战,资本大肆补贴烧钱抢占市场的头两年,司机从业者一端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消费者一端也是享受到了出租车价格一半的福利。在消费者和从业者薅了几年羊毛后,现在滴滴打车价格已经和出租车价格差不多、略微有少许优惠。司机还是那些司机,只不过过去开出租车,现在开网约车,我甚至约滴滴快车的时候遇到开着出租车的司机来接我。消费者也还是那些消费者。谁受损了?只有遍布各地的出租车公司受损了。而且在很多出租车难打的地段,消费者可以用网约车更容易打到车。这就是效率的提升,也就是总蛋糕的增加。

然而,大家担心的垄断后、“大家离不开了”以后的大幅涨价,却并没有发生。因为无论是网购还是网约车,都没有完全消灭实体零售和出租车公司,只是削弱了实体。他们依然是一个重量级的竞争对手,网购和网约车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垄断。他们只是在他们各自的网络世界里垄断,但对于跨越实体与线上的整个产业,只是“假垄断”。同时,实体业态显然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网购替代不了现场体验式购物的乐趣氛围与心态、替代不了现场购物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货真”;网约车也替代不了很多地段招手即停的出租车的直接和快捷。

最适合、方便网购的鞋帽衣袜、音像图书、数码产品,尚且不能完全消灭实体零售。更加不方便网购,容易变质、损耗更大的社区果蔬生鲜电商,就更不可能消灭实体零售肉菜鱼贩了。

有的观点说,自己习惯了网购和网约车以后,对方就涨价了,很无耻。但这本身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杯米斗仇心态,隐性到还不自知。这种“习惯了”的前提是网购和网约车,依然比实体和出租车在性价比上略有优势。否则如果网购和网约车价格涨到显著高于实体零售和出租车的价格,这种脆弱的习惯,马上就改了。这种心态有点像是:你以前都让我薅羊毛,以前每次都或多或少的送了福利给我,我都习惯了,现在你不让我薅羊毛也不送福利了,你就是下流无耻。向海清和丛飞的故事就在那里。

所以,限制真正的垄断的最好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力量就是竞争对手的存续。

无论是网购还是网约车,又或是社区电商,都不可能消灭自己永远的竞争对手,也将永远受到竞争对手的限制,这是双方的宿命。

这是竞争对手加的第一道“保险”,还有第二道“保险”——国家干预管控。

在我们这样一个全世界最高效、通过国企央企和部门机关掌控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的国家,只要哪里有影响威胁到国计民生或国家安全的事情发生,国家一定会出手迅速实施管制。

这不,上周末,发改委就又出手管控煤炭价格了,规定电煤价格不得高于640每吨,更不用说经常管控汽油价格了,还有各地的电价水价、通信上网价格、铁路公路价格,都是受到管控的。

反过来,没有受到管控的地方,说明这些地方就不涉及国计民生或国家安全,所以这些地方即使发生垄断,也没关系,不会有管控。比如茅台酒垄断了最高端的3000元以上的白酒市场,那些爱马仕路易威登几个少数品牌垄断了包包类奢侈品,它们就是涨价涨到10万一瓶酒、一个包,也不影响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

(六)最后,对社区电商可以开骂的最大“骂点”在哪里呢?依然是蛋糕总量的问题。

社区电商,固然能够通过送货上社区提高物资流通效率,网页图片浏览替代徒步逛菜市场提高信息流通效率。但在网购已经基本普及的现在,边际效用已经大幅下降,这点儿效率的提高,提高得很有限。毕竟打通任督二脉也不如新学一门九阴真经来的提升大。天天逼迫矮个儿篮球运动员练出更好的弹跳力,远不如寻找选拔更多高个儿队员。

在我们遭遇敌人在科技制高点上卡脖子的历史时期,更加迫切需要有能力的人在科技制高点上、在我们还没有的重要技术上去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以及从一到二的进取。

而这些有能力的人,却选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用自己熟悉的三板斧套路,去抢走那点儿可怜的小蛋糕,即便客观能少量的做大一些蛋糕总量,也给人很不争气的感觉。

如果是普通人不愿冒险,趋吉避险,就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掌握巨大资源的“天顶星人”,他们的财富和权势已经增长到早已发生巨大质变的程度,推动进化和变革的力量、权力、机会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这些“天顶星人”,人人都趋吉避险,无论做到做大多富,唯利是图,那么社会也就很难在蛋糕总量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幸而,有乔布斯、马斯克、曹德旺、任正非这些人杰,他们本可以四平八稳的做些稳守万贯家财的守成的生意,但最后他们却都选择了去做需要冒巨大风险的开拓事业。他们做大了整个社会的蛋糕总量。而以李嘉诚为代表的成功商人,几十年间将趋利避险、分蛋糕与抢蛋糕的艺术玩弄到极致,作为一个商人、一个家族族长,他是极致优秀的,却也永远的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庸俗人物。

那些社区电商背后的巨头们,不过是重复另一个庸俗,但他们也都年富力强,依然还有机会,与乔布斯马斯克曹德旺任正非们,站在一座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