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中心」创新激发第一生产力的正能量

互联网 2015-05-26 17:04:49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济南中心」创新激发第一生产力的正能量。

从1999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到2015年于新常态的发展中助力加油,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济南市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画卷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4年,济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770.6亿元,增长8.8%,增幅比全省同期高出0.1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92.97亿元,同比增长13.6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1.58%,比年初增长1.02个百分点。
随着济南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高新技术产值在此间的分量越来越重,支撑作用越来越强,而这其中,科技成果转化功不可没。
历史,记录下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历程中一个个华彩瞬间,也从这些瞬间中折射出济南市科技发展令人瞩目的跨越和内涵。在这些闪光的足迹中,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建有8584平米的科技综合服务大楼的公益性综合科技服务机构,拥有10个县市区分中心、8个行业分中心,组织重点企业联络员和大学院所信息员达610人;中心服务足迹遍及济南全市十个县(市)区,累计获得国家级、省市各类集体、个人荣誉近百项……
16年栉风沐雨,16年风雨兼程。在中心各阶段科技工作者们胼手胝足的努力之下,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16年如一日的助力济南科技发展,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宏伟篇章。

体制机制建设,
构架符合济南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

符合济南市科技、经济发展的服务管理规范建立,覆盖广泛的科技服务体系构架完成,高效合理的人才梯队搭建,在16年的发展中,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构架成功了符合济南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
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的大潮勃然兴起,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涌动着无限生机和活力。
然而,作为在我国的一项新生事物,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诞生和发展,依然处在摸索阶段。
“摸着石头过河”的那段岁月里,生产力促进中心将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省市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市、县(区)互动,共同发展的特色发展局面。
针对于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从2005年起,生产力中心先后和济南各县市区科技局签订协议,在全市各县市区建立起了分中心,制定完善了《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县区分中心管理办法》,每月组织召开县区中心例会,调度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针对济南各区县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对于工作有长足进步空间,但基础条件差的县区,不但经常在业务上指导,更在服务手段上给予支持。
经过努力,各分中心取得了不同的成绩:2008年,历下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晋升为国家级示范中心,槐荫、天桥、章丘和明水开发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也先后晋升为省级示范中心。此外,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先后在制造业信息化、食品、包装、化工等领域建立起8家行业分中心,每年都举行内容丰富的成果转化活动。
在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架构完善了济南县区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形成了市中心牵头、各分中心鼎力合作的基本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市中心拥有服务资源但服务精力有限、县区分中心贴近企业但服务资源优势不明显、行业中心技术方面有优势但服务开拓能力有局限的矛盾,形成了市中心的大量服务资源信息流、县区分中心了解的企业情况信息流及行业分中心的技术信息流的流通互动,在不断合作中使得市中心和分中心形成了默契分工,各自特点更鲜明、优势更明显。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可以说,从1999年到2015年,16年之中生产力促进中心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健全发展。
体系建设的结果是服务队伍的扩大和服务质量控制难度的提高。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服务质量控制上引入了“标准规范服务、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早在2008年,就牵头起草了国内第一个《技术转移服务质量规范》地方标准,积极规范服务行为,为整个体系的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2009年即被省质监局、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省质量协会联合评审为山东省服务名牌。
2011年,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参加科技部生产力中心行业标准《培训服务规范》《工业设计服务规范》《工业分包服务规范》的起草工作,实现了参与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工作零的突破。同时,参与科技部组织编印的教材——《中国科技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典型案例的编写工作,有4个服务案例作为典型被编入教材,展示了山东科技服务的良好形象。
如果说体系机制建设是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迈步的骨骼,那人才梯队的搭建则是其血肉。
作为科技服务的第一战线,目前,生产力促进中心共有职工61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超过86%,半数以上员工具有中高级职称。在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上,中心一方面特聘专家200多人,涵盖电子、汽车、化工、生物制药等领域,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年梳理、筛选成果信息上万条,并向企业推荐;另一方面,积极组织覆盖广泛的重点高校院所、企业信息联络员队伍,在重点服务的高校院所和企业,中心设立了以科研处、成果处和企业技术负责人为主的联络员,并对联络员突出“联络”的特点和人性化的管理,定期邮寄简报和通报中心工作情况,通过联络员串联起服务内容,使联络员成为中心提供服务过程中的重要信息节点。此外,中心还专门制定了《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学院所信息员管理办法》、《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重点企业联络员管理办法》,依托各大学、院所科技处、成果科、企业管理部门等,不断向平台提供需求、发布成果,协调专家队伍为企业服务。
坚实的基础、先进的体系、丰富并专业的人才梯队,奠定了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事业格局。在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中,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济南的科技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点线面相结合,
凝聚科技发展合力

点对点服务企业、线连线提升产业链、以全局眼光提升济南市的科技服务能力:在形成济南都市圈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的过程中,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现实情况是,一座大学院所不可能拥有几座工厂,同样一个企业也不可能拥有几个大学院所,但是产学研合作使之变为可能。
作为山东省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济南集中了山东省最多的高校院所、最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而且密集的企业圈中向来不缺乏发展高新技术的憧憬和冲动。但是,众多中小企业却苦于科技资源匮乏。
而与此相对的是,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依然突出。根据我国科技成果登记系统的统计数据,2007年—2012年,我国科技成果稳定应用率为89.2%;成果收益率24.8%;成果技术转让率3.4%。这就意味着诞生于实验室里的成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很难找到真正的需求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缺乏科技资源的企业一方面缺少研发能力,另一方面为找不到技术而茫然四顾;这种信息的错位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想买的人买不到,想卖的人卖不出。”
“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推动技术转移工作的第三方,连接政府与市场,能更深刻地反映技术转移各个实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实际的工作状况和它们的政策需求,能够搭建一个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其作用是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曹鲁民看来,技术转移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在此前提下,丰富加强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的技术转移机构工作内容,是解决技术不对称、解决“两张皮”问题的关键步骤。
这其中,体会最深的,是从中受益的科技型企业。
作为一家生产矿山专用磨球的公司,山东华民钢球公司曾一度卡在发展的瓶颈期:年销售收入虽有6042万元,但利税仅106万元,利税率为1.75%。其中,工艺老套,人工控制质量和技术不固定是其主要原因。在找准“病症”之后,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展开了一系列“望闻问切”,为华民公司提供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系列技术转移服务。
首先组织清华大学进行技术对接,随后牵线华民公司与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所、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开展项目攻关合作,走出技术瓶颈后,华民公司生产效率提高了33倍,能耗下降近80%,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1亿元、利税680万元、利税率提高近4倍,并实现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到2011年,华民公司已经申请专利1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7项),获批6项,成为一家拥有多项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
记者了解到,在对应华民公司近5年的系统服务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先后为其推荐、引进各类专家13名,培训企业员工6780人次,帮助其承担各级、各类计划项目13个,获得支持资金55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科研经费2130万元。
这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始思考一个现实问题:
华民公司的发展瓶颈不是个例。据统计,济南有内资企业14293户,私营企业60533户,外资企业1591户(以上合计为76417户),个体工商户172037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38家。2012年生产总值近1万亿元,占全省35.71%。在产业结构上,中小企业则主要分布在为主导产业生产零配件的领域和机械制造、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领域,虽然在地方经济增长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这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节能减排降耗压力大,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对技术服务有巨大的要求。
如何利用济南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更好、更广的进行科技服务?
眼界多宽、见识多广,事业的格局就有多大。经过半年的调研、协调联系准备,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山东省科技厅的支持、指导下,于2008年初联合山东省科学院,提出倡议并发起成立了“济南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有效联动济南都市圈7个城市(即济南、淄博、泰安、聊城、滨州、德州、莱芜)和山东省科学院的科技资源,跨地区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都市圈的几十万家中小企业可通过中心的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检索国内外的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等5大类信息;而10个县区分中心、9个行业分中心,整合了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科技服务大厅(行政审批大厅)则为各创新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在此基础上,联盟已形成服务形式独特、服务内容多样、服务质量优良,网络化运作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
16年,伴随着济南经济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在变强,服务方式扩展多样,服务范围在扩大——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常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技服务依然是科技发展的翅膀,承载着科技支撑经济的不变使命,将再次推动泉城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