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营销方案「电影营销」

互联网 2023-04-26 11:33:03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电影票营销方案「电影营销」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电影票营销方案「电影营销」,希望能帮助到您。

票补,制片方拿钱给发行渠道,用低价的方式吸引观众,从而抬高票房。比如猫眼电影、大众点评等网站。

2014,电商开始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票补这一营销方式逐渐形成。随后,《心花路放》拿到了11.7亿的票房,拿到了国庆档票房冠军。但是, 电商进入电影市场,究竟对票房起到多大作用呢?

猫眼、微票、百度糯米、格瓦拉、淘宝等电商陆续进入产业,并起到了地震式的反应。 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主流,影片与电商的合作成为了习惯。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引发了很多人的幻想。2016年甚至有人喊出了600亿票房的预测。但是他们没有看到2015年电影市场中巨大的泡沫。

根据大众点评公开信息,2015年春节贺岁档期间,大众点评全国半数以上的电影场次都可以享受9.9元票价,另外一半场次则可以给到用户30元以上的补贴优惠。而这种混战几乎全年持续。业内估算,2015年中国内地电影的440亿元电影票房中,有30亿元到50亿元来自“票补”。

另外, 电商已经形成了电影发行的规模,微票已经拿到了发行许可证,相信接下来几大电商正式进入发行渠道只是时间的问题。而 主流的发行模式、人海战术、地推模式的作用开始慢慢下降,互联网慢慢开始改变发行的游戏规则。

然而互联网发行的重要优势,便是票补。自《心花路放》开了头之后,2015年可谓全面开花,堪称电商发行元年。

营销公司如果对某一部电影看好,通过电影“保底”的模式,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制片方也可以加快资金周转,表面上看是双赢。但是在这场疯狂的资本游戏中,“保底”反而加剧了“票补”的狂热程度。从资本的角度而言,如果“保底”任务完成则名利双收,如果票房没有达到“保底”任务,则可以通过做“票补”的方式完成。因为从金融资本市场综合考量,做“票补”比完不成“保底”任务而支付给制片方差额要划算的多。

在2014年没有票补之前,我在分析市场和预测票房过程中是相对简单的,但随着如今电商票补的出现,让原本就混乱、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雪上加霜。这让评估工作变得困难,尤其是当数额巨大时,已经足够改变影片容量,预测工作也就变得失去了意义。 为何如今所有片方都在肆无忌惮的追求票补,就像追求IP一样盲目?因为能得到最快、最纸面的利益,这跟IP是一个道理。

如今越来越多的片方,在宣发的投资变少,转而直接砸向了票补,认为这是最直接有效、简单粗暴的办法,营销砸2000万,得到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源,但补贴2000万,则是真金白银的收益,这便是目前绝大多数片方的思维,也是如今票补叱咤风云的重要原因。

最终的结果就是这部电影连“票补”算上才刚过他说的票房三分之一,而这部电影的保底方也从此一蹶不振。这部电影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引发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自来水”现象。忍无可忍的中国观众开始自发的抵制烂片,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票补与IP一样,正是因为盲目,才会从众,才会兴起如此大的波浪,它们仅仅会让均衡的市场受到伤害,让同期对手受到伤害,对自己却没有多少好处。

任何的营销手段,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提升票房,提升观众的数量,票补提升的,只是所谓的纸面上的实力,最终能否提升票房,有效转化率为多少,都是大大低于预期的,票补的目的是将那些原本不去看电影的观众拉进影院,这一点真的太难了。

就目前的市场走势来看,很可能票补2000万,最终真正有效转化的提升也就2000万,白白赚了吆喝。当然,存在另外一种方式,即大规模的票补,强制性的形成现象级的数据和话题,彻底改变游戏规则,能够真正带动一些边缘观众,以及爱看热闹的非目标客户,正如前段时间的某部影片。

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很乱了,在快速发展中的它需要好的内容让其成熟,需要优质类型片的出现培养观众,与其走歪门邪道,不如从项目抓起,真正靠实力赢取观众。

作者:朱小北

责编:蒋玮

主编: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