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汕头开埠「汕头埠旧事之一」

互联网 2023-03-17 17:45:01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1860年汕头开埠「汕头埠旧事之一」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1860年汕头开埠「汕头埠旧事之一」,希望能帮助到您。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的构成主要有三大要素:①必须以盈利为目的;②必须有独立的组织;③必须从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因社会分工而开始出现。随着商业经济发展,商业城市逐步诞生,贯穿整个文明社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然,商业经济、商业城市因时间不同而有差异,因空间差别而有所不同,但不断发展壮大是其发展的大趋势。

近代汕头是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是一个著名的商业城市。历史上的汕头,因港而兴,因商而兴。汕头具有商业天赋,其商业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特色,可以说,汕头的商业,先天充足,后天营养良。

一,市场的形成发展繁荣

市场与商业息息相关,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繁荣是商业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其主要标志之一。对于近代城市来说,市场主要体现为商业街的出现,进而形成商业圈。近代城市的市场与现当代市场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城市的市场也有一定的差别。

开埠前,汕头就已有一些商业街的出现,最初主要是延续红头船贸易,为潮州地区新的红头船贸易集散地。因有港口优势,汕头最初的市场在船上形成,有人在来往的运销船头上开设船头行,专为来往船只代销来货,代购去货。道光元年(1821年),有商人在埠上开商店,为船商的需要服务。随着商务发展和人口陆续迁入,在今升平路头和民族路北面一带的海边,商店越开越多,建起柴、米、药材、修船等商业行当,供应过往商船、当地渔民和驻防士兵的需要,逐渐形成行街、顺昌街、老市等街坊。

汕头开埠后,洋行不断涌入,华侨投资日益增多,港口贸易快速增长,商铺不断增多,街道也逐渐发展起来,形成行街、顺昌街、棉安街、万安街、永兴街、安平路等商业街,并且出现雨伞街、番薯街、米行街、鸡仔街、舂米志街、灯笼街、柴秤街、银珠街、收找街等行业性商业街。

汕头埠最早的富人街——行街,在小公园南侧国平路老怡茂饮食店南侧的一条巷,东西走向,因这条街以前都是行铺,商行林立,所以叫行街,有“未有汕头埠,先有行街”这一说法。汕头开埠之前,行街一带的商铺已颇具规模。开埠后,汕头商业闹市逐渐转移至镇邦街、安平路等处,行街才开始没落。

昔日汕头埠的行业老街,刻录着汕头的历史,记录着汕头先民的生活,沉积着旧汕头的一份文化。这些行业街路的形成,从汕头埠的历史来说,都是比较早的,到了上世纪40年代,大多“变异”“变味”,不再十分专业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随着商业街的出现,汕头埠最大的商业圈——以小公园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的商业街区形成。老街结构以小公园为中心,呈射网状撒向海边,目的是为了加快商业活动,让多个码头的客商和货物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商业中心进行贸易。

永兴街、安平路、雨伞街等商业街与小公园商业圈的形成,是开埠后汕头商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是其主要表现,更是大大促进了近代汕头商业的发展繁盛。以致人们一说起汕头,就往往会称道“百载商埠”;一说起汕头埠,就会如数家珍“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这些商业街,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繁华的汕头小公园老市区。

二、近代汕头的著名商行商号

商行是货物进行的交易场所。其含义有二:一是指商业同行组成的行会;二是指较大的商店。商号即厂商字号,或商业名称。商号可以在牌匾、合同及商品包装等方面使用。一般地,商号必须与生产或经营该商品的特定厂商相联系而存在。商行、商号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商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埠后,汕头商行从少到多,不断发展,日益繁荣。

轮船行 开埠后,洋船纷纷进入汕头港,发展运输。潮商凭借对汕头本地基础市场的垄断,积极参与轮船运输业的竞争。光绪十六年(1890年),潮阳萧鸣琴家族首创汕潮揭轮船公司,专走汕头、潮阳及揭阳三地客轮航线,是当时广东最大的民营轮运业,也是广东创办较早,存在时间最久的轮船公司。三年后,汕头巨商林毓彦斥资22万元,开办伯昌轮船行号。1896年,汕头糖商开办同记轮船公司。到20世纪初,先后有商益、炎记及华暹轮船公司的成立。至民国1933年,汕头轮船行商号已达70多家(船务行),年营运额2亿元左右。[1]轮船行的创立,有力推动了本地内河运输业的发展,更是推动了汕头埠商业的发展繁荣。

苎麻行 清末民国初汕头苎麻批发行业共有12家,具体商行名称、经理人、地址和主兼营情况如下:

抗战前汕头苎麻行一览表

商行

行主

籍贯

地址

兼营

汇源行

张珂瑞

普宁泥沟乡人

万安街

源盛行

陈春如

普宁泥沟乡人

万安街

糖、杂货

源春行

陈春如

普宁泥沟乡人

永兴街

土糖杂货

吴集源行

吴舜五

吴少光

永和街

洋糖、杂货;土糖、神纸、洋纱

吴茂记行

吴舜卿

普宁陂头乡人

万安街

光德发行

此外还有周公度的光德发行、张声道的顺成泰行、陈镜州的陈成兴行、许谦荪的许鸿泰行、张让之的恒泰行、张珂名的承泰行、黄江生的元泰行以及万德利行等12家。

汕头沦陷前夕,各苎麻行已事先将存汕苎麻搬入普宁泥沟乡储存并销售,后移至韶关。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苎麻行搬回汕头。主要有:

抗日战争胜利后汕头苎麻行一览表

商行

行主

地址

兼营

振兴祥

蔡振湖

恒泰行

张声彤

田料、棉纱

信昌行

许为畅

渔网

裕泰行

张伯贤

仁和街

此外,还有张伯言的张公行;张声转的华泰行;张声瑞的承泰行;郑道乾的和昌行;林启吕的东顺行;马成祥的万发行;马锡耀的元利行;马五禹的万兴行;许景光的美联行;陈鸾波的永和行;张声立的联益行;许谦荪的许鸿泰行;陈镜洲的陈成兴行等共13家。这些苎麻行都是主要经营苎麻,兼营杂货和少量土糖北运。

抽纱行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汕头成立彩成抽纱公司。1900年,汕头、香港、上海等地开始有了独资或合伙开设的抽纱商号。香港、上海的抽纱商多与汕头的抽纱商组成联号。据《汕头指南》记载,1907年,汕头已有翁财源、华章、振潮等商号经营抽纱商品,继而陆续再创百多家,商业销售本地、国内上海、天津各大城市,拓展至美国、澳洲、加拿大、南非、英国、南洋群岛各地,外销金额1000多万美元。在1930年间,潮汕抽纱厂约有50余家,经营抽纱品收工放工商号及汕头一般抽纱商号约有2百余家之多,整个潮汕地区约有40余万抽纱工人。

米粮行 红头船时代,大米是红头船贸易的主要商品。开埠后,汕头埠经营大米的商行越来越多。永安街是汕头埠最先经营粮食栈房一条街,后来开了多家粮食贸易行,故名“米行街”。不少粮食贸易行后来兼营其它业务,此类行铺招牌都不标明营业内容。这些行铺的招牌之所以有“号”无“货”,是因为他们的生意做得大做得杂。尽管杂粮食是主要项目。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汕头经营米粮的商号50家。1931年,汕头成立杂粮业同业公会,会员近100家。1946年,汕头有杂粮54家。

酱菜行 近代汕头酱菜业十分繁盛,加之关系盐饷交涉不便与通常货品出口商号联合,因而很早就成立了酱菜出口行业组织——南郊公司,后改南郊公所、酱园同业公会,成为汕头埠专营出口土特产的四大行业组织之一。

汕头酱菜行主要集中在乌桥岛上,有名气的酱菜商号有:明德,同济海旁24号;王足合,乌桥北海旁;信记,乌桥头海旁;协茂,同济一路9号;永大,同济海旁2号;协兴,同济二路海墘;泰记,同济桥旁29号;财合,北海旁84号;森泰,北海旁105号;信泰,北海旁60号等等。各酱菜商号腌制的蔬菜类酱菜有咸菜、贡菜、蒜头、菜脯;瓜果类的有姜、黄瓜、竹瓜、乌榄、橄榄、荔枝、梨、龙眼、杨梅、乌梨;其他杂咸如腐乳、贡腐等亦有售卖,可谓品种繁多。

汕头酱菜业能在乌桥岛蓬勃发展,一是因为乌桥岛临近梅溪,交通上方便各地蔬菜运抵;二是土地价格相对老市较为便宜,方便租用旷地晾晒作业;三是酱菜业需大量用盐,盐为官办,从业者须办理出口盐饷等业务,而食盐核查所(同济二路155号)、桥上盐务配平所(同济二路166号)、盐务秤放所(同济二路175号)等盐捐机构都在乌桥岛上,方便盐饷交涉事宜。

据饶宗颐《潮州府志》所载,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汕头埠酱菜业计有商号37家,平均每家营业额为20~30万元,全业一年营业额可达1000万元。

酒行 1926年,潮阳著名的萧广丰泰酒坊在汕头商平路、德兴路以及上海等处设店经营萧广丰泰酒,产品远销国内各地及新加坡、槟榔屿、香港、澳门等地。后来,萧家出品的长春药酒都要注明“铺在和平中寨米市内开张”“支设汕头商平路门牌七十六号开张”等标识。

金银首饰业 汕头开始有金银首饰业是在1896年前后。最早开业的是再元、天丰两家。再元设于永和街西天口;老板姓叶,潮安人。天丰设于永和街靠永和四横街转角处,老板姓郭,也是潮安人。到1919年大约20年左右时间,汕头埠金铺业就发展有13家之多。

唱片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林源丰”公司在汕头创办,创办人林厚德,地点在繁华的“商业步行街”镇邦街。1933年,公司在至平路设分行亦林公司。1934年5月前,已设分行于香港永乐西街140号,原分行亦林公司改称支行。1942年后,先后在广州、湛江、上海设立林源丰分行。“林源丰”公司经营项目主要有环球名厂钟表、眼镜及附属材料,特聘光学专家验眼配镜。此外还经营钻石、戒指、唱机、钢碟、军用千里镜等。近期汕头收藏家收集到的民国时期潮剧老唱片《玉蝴蝶》唱片,为“林源丰”公司列入代销之商品,唱片上“兴丁堡”字样显示其为德国制造。

据考证,当时另一家著名钟表眼镜行“华达利”也在镇邦街,同样兼营唱片、唱机,与“林源丰”是竞争对手。“林源丰”公司取得了世界唱片大厂——百代唱片的总代理权,风头更胜一筹。

据资料记载,最早的唱片可以考究到清末时期。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唱片行业发展繁荣。二三十年代,上海百代、英国哥林和声、胜利在中国灌录了一批潮剧唱片。潮剧唱片中也有很多是在中国香港、泰国、印尼等地录制。当时东南亚录制最多唱片的地方是在泰国的耀华力,就是泰国的唐人街。根据学者研究,民国的潮剧、潮乐唱片的流通轨迹可以概括为:上海或国外生产后运回汕头埠,或在海外出售回流到本地,以及被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地的华人华侨购买。

开埠后,汕头众多行业的发展,使得近代汕头商业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据1928年《新汕头》记载,此时的汕头已经形成出入口、绸布、日用品、燃料、食品、酒楼、茶楼、旅馆等64个行业,2000多家商号,商业人员19182人,占当时全市居民总人口听23.58%。据1932年统计,全市区商业网点达4341个,汕头成为华南仅次于广州的第二贸易都市。1939年仅汕头百货行业包括批发零售商共达300多家。按照饶宗颐的估计,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有商号3,441家,商业资本5768万元,按贸易额为商业资本的12倍计算,汕头市的商业贸易额约有69,216万元之之巨。依1934年汕头市商会统筹全市交收银额,平均每日在600~1000万元。汕头不仅取代潮州城而成为潮汀赣梅经济区的商业中心,而且随着通商贸易发展,汕头也成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口,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在全国居第七位。

汕头商业同业公会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布业公所,参加的同业商号有20余家。1930年,有薯粉业、南商、火柴、鲜鱼业、酱园出口业、鞋业、麻袋业、汇兑业、绸缎布业、南北港货物运销业、中药生药业、银业、果业、土糖业、颜料业、西药业、酒业、煤炭业、甜料业、杂粮业、经纪业、中药熟药业、杉业、典业、生猪业、烟草业、茶业等27个同业公会成立。1933年又有暹罗商业、酒楼茶居茶馆业等2个同业公会成立。1933年,又有煤炭同业公会成立,至此共有33个同业公会,会员达到13834人。

随着商业的发展,行业逐步分细,同业组织不断增多,到1937年同业公会增加到49个,比1933年增加了16个。其中,减少银行和生猪2个同业公会,新增了北商业、电轮业、土制煤油业、苏广、粮食业、自来水公司、地瓜粉、榨油、糖业、蔬菜、陶瓷业、皮胶鞋料业、出口纸料什货、鸡鸭业、油业、侨汇、萝卜干业等18个同业公会。

1928年以后,在国民党的党国体制下,具有较多社会政治功能的汕头商会组织也日渐萎缩,而单纯行业管理与维护行业利益的同业组织得到较大发展。汕头的同业公会,大多数是在30年代成立。1930年,有薯粉业、南商等27个同业公会成立。1932年,有暹商业等2个同业公会成立。1933年,柴炭同业公会成立。至此,共有33个同业公会,会员达13834人。随着商业的发展,行业逐步细分,同业组织不断增多,到1937年同业公会增加到49个。1949年前后,汕头有同业公会66个,会员2836家,其中本地销售商2455家,占91.35%,进出口商381家,占8.67%,其中进口商58家,出口商147家,进口兼出口商176家。这些商人同业组织不仅在加强行业合作、维护行业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它们在民意机关的代表表达它们的利益诉求。

三、近代汕头繁盛的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繁盛的商品流通是商业发展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个商业发达繁荣的埠市,近代汕头商品流通十分繁荣,商品流通领域非常广阔。

开埠后,汕头商业贸易兴旺发达,商品流通四通八达。“舟车云集,商旅辐辏,内则惠梅二州、赣南七县、闽南八县资为挹注,外则握南洋贸易之枢纽”。“外通南洋群岛、暹罗、缅甸、菲律宾等国,沿海北上至上海、天津、青岛”,汕头“内达潮汕、兴梅各县,以及东江、福建、江西等,共计35县”。

开埠后,国内各地货物齐聚汕头埠,汕头货如轮转。在对外货输入、本国移入、土货出口三项指标的统计中,对汕头的本国移入额从1864年的4,587,514元到1937年的57,131,000元,一直在稳步增长,除1871年的本国移入额稍稍落后于外货输入额外,汕头从国内各口岸购买商品始终是重头。当中的原因,除了潮汕地区的粮食早已仰仗其它地区的供应,其次是汕头商业化发展较快,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大量外来肥料,近代工商发展也需要棉纱等原料,因而汕头从国内各口岸购进粮食、肥料及棉纱。

上海是汕头最大的国内商品输入地。萧冠英说:“沿岸诸港之移出地,则上海占最大部份,厦门、福州、宁波、牛庄、芝罘、天津其次也”。上海输入汕头的商品以棉纱为大宗,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海棉纱大量输入汕头。汕头相当一部分百货商品也来自上海,而长江流域的大米、豆饼以及杂货等也有相当一部分经上海转口输入汕头。

从红头船时代开始,大米是汕头输入的第一大商品,清初主要是从泰国输入。开埠后,汕头港仍然持续不断地从国内外输入大米。20世纪初期,汕头平均每年输入大米在100万~200万担左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达到约344万担,其中有不少来自国内各地,特别是作为米市中心市场的安徽芜湖。汕头从牛庄、天津、汉口等地输入豆饼,作为甘蔗、柑橘等经济作物的肥料,每年约200万~300万担。从福州、厦门输入汕头的商品,主要有药材、陶瓷、竹纸等类。

汕头外货输入、本国移入、土货出口三项指标中,土货出口额增长最快,从1864年的933,479元增加到1937年的55,519,012元。最早的土货出口贸易记录中,土货出口主要还是针对国内市场。对国外输出额为168,673元,对国内各港移出额为764,806元,输出地上海占大部份,厦门、福州、宁波、牛庄、芝罘、天津则其次也。输移出口物品大宗为糖,次则烟叶、麻布、扇子、陶器、纸、鞋等物。

在汕头的土货贸易中,潮糖为最大宗。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汕头蔗糖不仅销往国内口岸市场,而且每年大量运销香港、英国、美国。1890年和1891年,汕头蔗糖出口基本是全部供应国内市场。

汕头开埠后,潮州柑成为一种远销海内外的水果佳品。“潮州果类以柑桔为最著,实大而汁多,岁输出津沪南洋,数值至巨,且曾远销伦敦市场,饮誉欧西”。

四、近代汕头的广告

所谓广告,是指为了商业或其他目的而作的付费信息发布。广告业是指通过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展示、发布、检测、管理、调查、发布、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效果评估、媒体运营、品牌代理等方式获取利润的产业门类。广告是一种商业行为,是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发达繁荣的标志之一。汕头开埠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商业广告也逐步发展起来。旧汕头埠的广告形式多样、作用明显。

刊登报纸 旧汕头埠商业广告载体的主流是报纸。在当年,纸质传媒是可信度最高、流传面最广、时效性最强的宣传工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大多数都选择报纸作为广告平台。汕头市民国初期至抗战前曾同时存在30多家报社,广告业进入了全盛期。

当年大商家的广告大多选择在《岭东日报》(后改名为《岭东民国日报》,成为当局政府的机关报,地址在中马路轻便车头)、《星华日报》(胡文虎星系报纸,地址在中马路头胡文豹大楼)等大报刊发,小报纸则是向“民生广告”进军,让平民百姓的生老病死婚丧喜庆都能登上报纸。

1906年初,陈炳秋创办的美香罐头有限公司在《岭东日报》上刊登广告,广告图是一厅象唛罐头,图中写着“中国惟一,美香罐头有限公司制造所住潮州汕头廻澜桥内”。广告文则这样写:

中国物产之佳惟潮州称最,此环球所公认,人群所同嗜者也。本公司不惜重资延聘深明化学技师,以机器精制大小罐头,凡菠萝蜜、荔枝、莲子、栗子、杨桃、菱角、荷兰豆、白菜、冬笋、鳆鱼、角螺、牛羊豚肉,一切蔬果海陆产及咸甜各料俱能保守原味,历久如新。无论家居旅行,籍此送礼、佐餐,取携甚便,况支配得法,气味和平,食之令人色润气爽,心豁神清,于卫生之道深有裨益。诸君关顾,请认象唛为记庶不致误。

1903年,英国长老会教友、潮州人杨祺圃在怀安街创办了“惠安西药房”。药房主营西药和牙科器械、材料,以及玻璃、眼镜、干片胶纸、摄影器材。惠安西药房通过代理德国疫苗跻身名企。老汕头俗语“德国无比”,形容德国产品质量过硬、令人信赖,出处就在惠安药房。

1922年,汕头赤窖人谢名松与其老板、汕头惠安西药房创始人杨祺圃合股在市区升平路创办“联和药房”。联和药房早期专营西药、牙医材料、医疗器械、注射器具及新药、绷带、药瓶,兼代理德国生产的药品、化学试剂、医疗器械、玻璃塞及玻璃空瓶,以及瑞士的血清疫苗,上海九福公司的保健品,如风靡一时的乳白鱼油、补力多(主要用于补肺止咳)、百龄机(主要用于滋补开胃、补血生精)。联和药房也利用报纸作广告。下面是联和药房1934年的商业广告。

20世纪40年代发生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抗战胜利后不久,西南通大饭店在星华日报上登了这样的广告词:“设备最时代,空气最清新,房间最雅洁,招待最殷勤”。西南通大饭店地处外马路和国平路交会处的东北角,面向西南海关前海,海风时时吹拂,是避暑降温的好地方,说“空气最清新”的确也不为过。然而,在广告登出的当天,报社就接到投诉电话,是一个入住房客打来的,投诉这则广告不实,饭店空气不清新,要求赔偿。报社立即派记者到现场调查——原来,当时台风刚过,正值大退潮,不少动物尸体曝晒海滩,臭味飘进了西南通。这本来可以归咎于自然原因,但房客要求挑剔,不依不饶。因此,西南通在报社的主持下,对房客做出了适当的赔偿。

当时为什么只有饭店赔偿顾客、报社却不需要赔偿读者呢?原来,当时的行业规则是“报纸对读者负责,广告者对报纸负责。”让做广告的自负赔偿责任,他们才不敢投放虚假广告,报社的责任是帮助消费者索赔以及做好消费者与经营者的调解工作,立场是公平、公允的。当然,在刊发广告前,报社也要认真审核,对过誉、不实的广告要做删改;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广告,是不给刊登的。

手册广告 在公共事业服务手册上登广告,也是旧汕头埠商业广告的形式之一。这些手册大致有1928年出版的《新汕头》、1934年出版的《汕头指南》,还有各个时期的电话簿。广告的规格不同,有纯文字的,也有带图案的。

捐助公益 旧社会汕头埠的市政建设,当局财政拨款往往不到位,大多靠商家赞助,捐助公益的商家往往会在项目的适当地方留名纪念。这实际也是一种广告措施。比如,有的商人、商行捐助小公园、中山公园建设,公园将其芳名刻在水洗石的靠背凳背后。这既是留名纪念,也是为这些商家、商行作广告。

才艺展示 利用才艺表演吸引观众,然后转入广告正题,这种形式有点类似走江湖的“打锣撑”(潮汕音),典型的代表是许楼山和李铁声。

许楼山是伤科名中医许俊兴的父亲,许家医术高明,有家传良方、自制良药,但尚未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熟知。为了打开名声,许楼山带着长子在汕头大观园附近的步道上表演拳技、卖家传治疗跌打损伤的药。为了证明他的跌打药有奇效,他常用一把颇有分量的铁锤往长子的胸膛砸下去,观众不无惊呼,可他却若无其事地说:“我家有好药,怕什么!”

他这一砸,让观众信服,砸出了生意,加上他的药也的确是效果显著,所以随着越来越多患者的使用,许楼山的名声也日渐显著。

派送赠品 商家为了让新商品得到消费者认可,占领市场,最常用的广告手段是免费赠送商品。据说,美国亚细亚煤油公司进入汕头时,很长时间没有人购买。于是,煤油公司雇佣了一支队伍,挨家挨户派送精致的煤油灯,灯盏盛满了煤油。接受赠物的人点完这盏油,要么觉得照明物好,要么觉得扔掉这盏漂亮的油灯怪可惜的,反正都乖乖地掏钱沽煤油,把煤油灯用下去。

灯谜展猜 潮汕是灯谜之乡,逢年过节,很多大商家都搭谜会,请谜人主桴开猜,扩大商铺的知名度。有些小商家也不甘落后,例如升平路的“三一牙刷”就有这种橱窗,商家向社会征稿征谜作,再发稿酬给被选中谜作的投稿人;猜中的人则是得到“三一”生产的牙刷。例如:

三一挂灯(猜县名)——四会县;道不拾遗(猜市路名)——升平路;三一(猜潮汕俗语)——许底十五十六。

你投稿来我猜谜,一来二去,大家和商家品牌也有了更深刻的情感联结,增加了不少趣味性和认同感。

月份牌月份牌在中国的最早起源是从1870年代开始,上海的一些商户如彩票行、轮船公司等就开始向顾客赠送和出售广告宣传画,并被他们称之为“广告牌”。

潮汕俗语中,有“一上二香三叻四暹五汕六棉”的说法,这是旧时潮汕人谋生、居住最舒适的地方排名。这是一句有意思的术语背后深藏一个潮汕人成功的秘密,就是向好看齐。看齐的不止是国内,还有国外,证明我们一直具有国际视野,同时还一早为现在的海上丝路布下策略性的棋子。

上海是潮汕人的小目标,所以有很多事情都会模仿上海,产生于清末上海的月份牌也是我们的学习对象。虽然我们不产生月份牌画家,但我们可以雇佣他们。潮汕人也有过本地公司推出的月份牌,还是海上名家杭穉英画的。

从月份牌看,此画由杭穉英绘制,主景画面为两位古装美女交谈,手执纨扇,发髻服饰古雅靓丽。旁边根雕几案上盆景鲜花盛开,圆桌上也有瓶花装饰,还有翻开的一册书,圆窗外飞过两只追逐的燕子,远处宫殿楼阁掩隐在一片葱绿之中,春意盎然。上端印有“本行开设汕头香港上海,专办各国进出口货”,下端为“中华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西历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中西对照年历表,以及代理商品种类(各种呢绒/各种纸头/各种洋布/大小五金/各种杂货)明细列表广告。左右两侧广告宣示“本行进口各货久已驰名中外,并经理英国地球火险公司,倘蒙惠顾请驾临二马路A二号三层楼上面议,极诚欢迎,此布”。

根据《二十世纪初中国通商口岸印象》汕头德记洋行(Bradley&Co.),二马路就有美国商人巴德咧(ChasWilliamBradley)在1860年创立的巴德记,这个可能是以汕头为总部的第一家跨国公司。

潮汕名产特产也积极利用商业广告。潮汕菜脯由于香气扑鼻被誉为“馨菜脯”。民国时期,汕头汉记庄菜脯作了这样的广告:

本庄创设汕头金山街,开张历有余年。分创在潮安县田厝乡,亲自督办、拣选特别新鲜、底面一色、正田厝菜脯,货品精美,远近驰名。极蒙各港商客采办称许,故销售日广。恐防假冒,特用双狮球为记。贵客惠顾,请认明印标,庶不致误。

本店主人谨白

我们可以发现,分析这则广告词,可以领悟到当年汕头商人在货源、产品包装、名牌打造、商标保护、品牌经营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工作。汕头埠作为人才、资源的集中地、产品进口集散地,肩负着从闽粤赣等省广大幅地组织“精美”货源、督办拣选商品、包装出口、商标策划、品牌打造的重任。这种宽阔和富有远见的商业眼光。

旧汕头埠著名的永安堂、南生公司、平平股份有限公司都做过颇有商业特色的广告。

通过广告,我们可以发现,旧汕头埠是中国最早涉足股份制的城市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年),《岭东日报》有一则广告:

新广兴告白

汕头新广兴自丙戌年合伙开张南北行生理,计六股半:

陈兴记一股,一百元

黎兆卿半股,五十元

陈凤卿一股,一百元

陈芳裕半股,五十元

罗凤悟一股,一百元

陈贤裕一半股,五十元,支过银六十二两三钱零六

刘寿山一股,一百元

吴荐秋一股,一百元,支过银二百一十六两六钱零八

罗凤悟股份于戊子年拆出半股,计共股银六百元。各股友老本银早日既早还,只因该生理连年亏本,放出外洋之数,均无可收,只得将上日买受洋人地底店一间,卖与姚德和,价银二千元,为开拆街帐并摊揭款各等。罗凤悟、黎兆卿之股,念其早日去世,并未早过数目,伊子将合同交返,送还袍金银各四十元。特此邓报。

汕头新广兴

旧汕头埠的商业广告发达且丰富,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刊登报纸、捐助公益、手册、派送赠品、灯谜展猜、月份牌等;其行业涉及宽广的范围,包括商品、酒楼、旅馆等;其内容丰富,有物产、药物、股份等。旧汕头埠发达且丰富的商业广告,彰显近代汕头商业经济的发达繁荣,反映了百载商埠的繁华景象,显示近代汕头开放的城市形象。

五、近代汕头的招牌

招牌是指挂在商店门前作为标志的牌子,主要用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记号,可称为店标,可有竖招、横招或是在门前牌坊上横题字号,或在屋檐下悬置巨匾,或将字横向镶于建筑物上;坐标是设置在店铺门前柜台上的招牌,墙招是店墙上书写本店的经营范围和类别。招牌的形式和设置方式比较固定,但其中题写的文字词语却变化多端。为了竞争需要,店主制作十数字甚至数十字的字招也是有的。店牌是用来展示零售店名称的标记。为了产生效果,店牌应突出且能吸引注意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店铺招牌的设计代表着该店铺的形象。能否吸引顾客进入店铺,招牌的设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招牌,是商品的眼睛,要相匹配,如玉瓯要有玉盖配套。丰富多彩的招牌是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发达繁荣的一个重要标的。汕头开埠后,各商行商铺的招牌也纷纷亮丽登场,扮靓小公园为中心的市区。

太古:英商“永久”的祈愿

旧汕头埠有“太古洋行”和“太古南记”。这两家都属“涉外”企业。太古洋行是英国商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在上海创办的,专行中国沿海口岸的中国航业公司,又称太古轮船公司。太古经营的是从东北口岸牛庄运豆饼、大豆到汕头,再从汕头载糖北运。后来,还做牛庄、汕头的船只出租生意,至光绪五年(1879年),在牛庄—上海—汕头航线上已有6艘太古轮船,并在汕头设立分支机构,人称“汕头太古洋行”(旧址在老港务局内,现已拆建)。太古在汕头的航行独占鳌头,除了揽载汕头、牛庄间的货物外,还通过代理商载运旅客往南洋各地。

太古南记旧址位于至平路和永平路交会处的东北角,现为汕头市总工会劳动服务公司职工招待所。太古南记是太古洋行(太古轮船公司)在汕头的代理商,1890年正式与太古洋行订合同办理代理业务,专门代理南线(安南、暹罗、石叻、印尼、马来)港口业务,因而取名“太古南记”。

太古洋行是英商创办命名的。“太古”两字,笔画少,都是仄声字,短促有力,易叫易写易记。这是“太古”招牌的优点之一。优点之二,“太古”是一个古词汇,有文化内涵。“太古”的本义是“远古”“上古时代”,荀况的《正论》:“太古薄葬……”《汉书·盖宽饶传》:“乃欲以太古久远之事匡拂天子。”

外国商人在中国创办的公司,使用中国文化古老的词汇作招牌,其用心不外是想利用中国人的民族文化感情去认同他们的洋公司,从而达到商业目的。此外还有另一含义,就是祈愿他们的公司能成为永久性(太古)的企业。当然,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港口主权,接管了太古洋行在汕头港的码头、仓库。

南生:南来创业,生财有道

南生贸易公司,简称南生公司。1932年,梅县籍华侨李柏桓联手南洋同乡李耀宗、李远波、李镜泉、李视棠等人集资在汕头新的商业中心小公园盖了一座7层高(当时全市最高)的营业大楼,第一层至第二层经营老本行——百货,第三、四层为中央酒楼,第五、六、七层为中央旅社。整座楼的总称是“南生贸易公司”。

这家公司招牌的主题词是“南生”,寓意“南来创业,生财有道”。公司的主要创办人李柏桓是梅县籍华侨。李柏桓年青时在南洋含辛茹苦,胝手胼足,终于有了积蓄。他闻悉家乡毗邻的汕头埠是创业投资热土,于是带着资本从南洋来到汕头,在镇邦街创业百货公司,公司名号就冠以“南生”。果然,南生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成为汕头埠四大百货公司之一。

“南生”两字给创业者带来了财源,好的招牌是无价之宝,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因此营业地点迁了,营业范围扩大了,但招牌是决不能改的。

“南生”两字,也可解读为来自“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代王维《相思》诗句)的意旨,寓意创业者心系旧园的情怀。

清耀:清爽如冰耀以名

清耀园位于永平酒楼(汕头大厦)的北侧比邻,是旧汕头埠比较有名的冰室、甜品店。清耀园的老板叫冯耀波,老板娘叫林清玉,夫妻各取一字作为店号招牌,这是一块有文化特色的的招牌。这块招牌的另一特色是对主人命格五行的增补。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发明的,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并认为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潮人将“五行”运用于命运说,认为每个人的“生辰八字”五行要全要均衡,如有欠缺,要用名字来补救,缺什么补什么。

喜欢玩“五行”的读书人,看到“清耀园”的招牌一定会说:“主人五行缺‘水’和缺‘木’。”主人可能缺水,“清”字有“水”补上,主人可能缺“木”,“清”字有“青”代“木”补上(五行中,木,其色“青”,于是“青”可代表“木”)。

清耀园在旧汕头埠的知名度是很高的。赤日炎炎之时,食客到此饮冰,看到招牌上的“清”,就会联想到“清爽若冰”,还有“园”字,如同拂过清风,未曾饮冰心自凉爽。寒冬腊月之时,食客到此用甜品,想到招牌上的“清”,就会联想到“清甜可口”,未见甜品,心自甜蜜。

从华坛到胜利:爱国者之声

1931年,位于镇平路的群众电影院建成,取名“银宫”,寓意“高级的场所”,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后来财产易主,改名“华坛”。此处的“华”即“花”,坛即土台。华坛即花坛,盛满鲜花的地方,隐喻该戏院推出的影剧如同五彩缤纷的鲜花,令人赏心悦目。“华坛”于抗战胜利后不久改名“胜利”,以示庆祝和纪念。可能是汕头唯一专为纪念抗战胜利而改名的招牌。

三一:三兄弟一条心创业

“三一牙刷”在旧汕头埠颇有名气。其店铺在升平路联和药店西侧,小公园地带的边缘。它经营的牙刷三行马毛,纯一色,唯中间一撮毛用其它色。比如某把牙刷唯有中间一丛红毛,其它都是白色毛,构成“三一”的寓意图案。

“三一牙刷”的主人姓姚,潮阳人,老大携手两个弟弟白手起家。招牌冠以“三一”,寓意“三兄弟同一条心创业致富”。“三一”也寄隐“三荆同株”“一本万利”两个故事。“三荆同株”说的是:古时候有三兄弟失和,准备分家。走出门来,见门前荆树三杈而同一株干,猛然省悟,叹道:“树木还喜欢相聚,何况我们这些人!”三兄弟重归于好。“一本万利”的典故出自清代姬文的《市声》,指商人投入的资本很少,而获得的利益很大。这两个典故,对当年的姚氏三兄弟很有启迪意义。

还有其他几种类型的招牌铺号也很有意思,有些完全可以“望文生义”。

居安 居住平安,一闻名便知是旅店。居安旅店在居平路和至平路交会处的西北角,因为这旅店名,其所处街巷被命名“居安里”。

陶陶 典出《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陶陶,乐陶陶,用其作招牌者,一定是娱乐场所。陶陶是戏院,即解放后的“新观电影院”。

天源 水源来自天,一定是酿造业的招牌。“天源”酿酒,也酿酱酒。发行所在永平路中段。

锦芳 繁花似锦,芳香扑鼻,是茶叶店,旧址在升平路东段。

陶金 玉陶器如金玉一般美丽珍贵,是陶瓷店,在永平路中。

普香 商品普遍香甜可口,是杂咸铺,在老双和市场。

旧汕头埠“仁”“合”字样的招牌特别多。仁,含义一是讲仁义,讲商德;二是隐“二人合伙经营”;“合”指合伙经营。

仁合 拆开为“二人合”,是二人合伙经营的干鲜果店。旧址在永平路。

仕合 拆开为“十一人合”,是十一人合伙经营的糖豆粮油店。旧址在居平路。

合发 多人合作祈盼发财的布铺,在安平路南生公司对面。

洪心合 一姓“洪”和一名字有“心”字的两个人合营的糖烟酒店,在安平路和永平路交会处的东北角。

仁发 二人合营祈望发财,也以仁义的手段发财的商行,叫“仁发庄”,旧址永兴街西段123号。

仁诚 二人合伙,真诚合作。该商号全称“仁诚行”,旧址在至平路100号。

旧汕头埠的很多行铺、厂家的招牌具有文化含量,透发行业信息,或励志拼搏,或寄望未来,或祷福发愿,或阐明商德宗旨,或宣扬产品特色;庄重,朴实,易叫,易记,是近代汕头埠一道亮丽的商业文化风景线,彰显汕头商业的发达繁荣。

六、近代汕头埠的繁华景象

开埠后的汕头,由于商业发达繁荣,整座城市一片繁华景象,尤其是小公园片区。旧汕头埠以小公园亭为中心,呈扇状放射出五条道路:安平路、升平路西段、国平路北段、升平路东段、国平路南段,国平路北段尤为热闹,有酒楼、日杂百货、影剧院,一直延伸到至平路;升平路东段是很短的一段,以饼食、杂货为主;安平路至居平路,有百货大楼、绸缎庄、布店、百货,灯光最为亮丽。至于升平路西段和国平路南段,商店不很集中,夜间灯光不是很亮。这些路段,游人光顾最多。小公园,就是当时最大的最集中的商业圈。

当时有汕头埠“四大百货公司”之称的南生公司、振源公司、平平公司、广发公司相继聚集小公园商业区营业。南生公司更成为汕头商业龙头,南生公司大楼就是商业综合体,全楼经营范围包括日用百货批发零售、金银首饰、汇兑、酒楼、旅社等,集购物、游玩、餐饮和住宿,可以说是和现在相比仍丝毫不逊色的商业综合体“鼻祖”。

小公园新商业街区成了当时汕头埠黄金商业旺地和豪华时髦的标志。由于商业的互相竞争与互相依赖的关系,在南生公司建成之后,不少资本家便围绕这一中心买地建商店,各行各业都集中到这里来了。酒店、茶楼、绸缎行,四周皆是。

在小公园,白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川流不绝;夜晚,酒楼、商店灯火通明,夜曲不绝于耳。中山纪念亭旁,纳凉的人群云集,拉弦唱曲者,以及算命先生,沿途叫卖大众小吃,杂处其中。

小公园是汕头埠的中心,是高档时货的购物天地,也是人们显示时髦尊贵的展示场,成为外来购物者必到之地和海外华侨必访之处。据汕头老居民回忆,是时小公园周围的抽纱公司职工,衣着非常齐整显眼,大洋行的白领也都衣冠楚楚。到小公园一带的富家小姐和阔太太,不是去出席重要的社交活动,就是到高档商店购物。她们浓妆艳抹,旗袍披身,挽着小包,“只恐姿容不入时”。小公园就像是一个大型时装展示场,有汕头竹枝词《摩登女郎》为证:

葫芦依样着旗袍,着起旗袍架子高。带绿拖红君莫笑,这些花色最时髦。[24]

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装,也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和国服。旗袍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旗袍在中国刚刚时尚之时,汕头的女性已赶上了“潮头”,连身材如“葫芦”的女性也穿上了。是时,汕头染刷、制作、经营服装很多。如集昌昆记、顺泰祥、玛丽、广发隆贞顺、同福祥记、仁泰祥、蔡儒合、广源财、德和、南本桂茂、昌发、益兴、宝华琼记、佳福、华华、德华、顺发、上海、丽彰、同成、元昌德记、锦编华记、集合谦记、儒合昌记、泰祥文记、富发、广益昌、周同泰、长茂源、天祥、桂昌等等。位于居平路21号的玛丽店,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西装缝制店。老汕头人都知道玛丽西装,“玛丽”二字,深深刻在汕头埠。旗袍,也是汕头各服装店的时髦款式。老汕头居民还清楚记得,汕头的旗袍制作技术精良,南生公司旁就有规模颇大的旗袍缝制店。汕头缝制的旗袍都是单一色的,即所谓“钝色”的,并没有印花纹,这是当时布料染制技术使然。

汕头埠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名牌产品。那时的汕头,港口繁忙,进口均为世界名牌。汕头的名牌货,从汕头港装运出口。由汕头陶瓷行督造、包装的闽粤赣等省烧制的瓷器(外界称“汕头器”)以及樟脑、咸菜、贡菜、菜脯、酱料、潮汕布料、精美绣品、潮汕抽纱、锡器等,源源不断地输送海外。这些品牌名号,显然是经长期打造、苦心经营而形成的。

类似“汕头汉记庄贡品田厝馨菜脯”这样的品牌,在汕头比比皆是。汕头当时较有名的厂、店、商标有:珠江炼油厂、集华发皮具,华光、新月、吴协华电池,耀华、利生火柴,“飞马牌”花生油,老山合腊味,顺利造船厂,大昌、广合玻璃厂,开明电灯公司,美香牌、适口牌罐头,金山饼干厂,“蔡儒合泰昌绸庄”,“公元牌”摄影化学厂,“源记茶庄”,“再顺隆”咸鸭蛋,萧广丰泰长春药酒,虎标永安堂,瑞成源药局,光明药水,洪锡龄大药房,联和药房,顺成嚷酒厂,玛丽西装,岭东染织厂,协成、德昌、中南、振新抽纱行,仁昌、名利轩印刷厂,振顺泰图书,鸥汀钰声乐厂,李一乐箫笛,南华电器,陶芳酒楼,永平酒楼,中央酒楼,大通旅社,翡翠牌鱼露,鸿茂肥皂,贡品颜记铜锡器,华资烟草公司,安和汽水厂,“天竹派”“鸡牌”“洋馨钟”香烟,广安化妆品,老妈宫粽球,戏布袋凉茶等等。百货公司有:南生公司、广发公司、振源公司、平平公司等;照相馆有:一似、青年、真美、新光、其芳等;金银首饰店有:安昌、松源、利兴、郑金记等;古玩店有:玉成、陈合兴、福丰、佩玉斋等;医院有:博爱医院、五善堂医院、存心医院、益世医院、无忧医院等等。

百载商埠的汕头拥有众多的名牌产品,信誉卓著,品牌响亮,但当时常驻汕头商埠的只有商行、商标名号,而生产基地却遍布南中国广大地区,汕头成为著名名牌城市。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