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构筑文化」

互联网 2023-03-17 22:17:28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构筑文化」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构筑文化」,希望能帮助到您。

成都崇州市1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综合示范区

成都新都区马家镇马铃薯原种基地

①成都高端种业基地

②成都温江区和盛编艺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③成都都江堰市高榕集团食用菌生产车间

“水馨播天府,稻浪舞平原”“衣食富庶,不知饥馑”,这是古人对成都如诗的写照。

如今,从超千万份各类产权证书到数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的完善到农业共营制的创新,从美丽新村、产村融合到新型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从2014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暨“菜篮子”工程现场交流会到2015年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再到2016年全国双安双创会先后在成都召开,成都现代农业的魅力让人惊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按照中央和四川省委决策部署,围绕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优、绿、特、强、新”五字要求,不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我国“三农”事业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供给侧发力农业更赚钱

随着猕猴桃采摘进入尾声,蒲江县复兴乡庙峰村猕猴桃种植大户张玉珍才得空翻出账本好好算算账。虽然30余亩猕猴桃刚投产不久,但竟有近30万元的产值。

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打造是蒲江农业发展的大手笔。柑橘、茶叶种植规模分别达到20万亩,猕猴桃种植规模达10万亩,成为拉动蒲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三驾马车”。“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蒲江杂柑”3个地理标志保护品牌成功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0余家,“褚橙柳桃”齐聚蒲江,形成了以联想控股佳沃集团、中国食品集团、云南传承果业为代表的品牌企业集群。

为优化农业供给质量,近年来成都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崇州优质粮油产业园、蒲江特色水果产业园等6个市级重点产业园;优化生产结构,突出发展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6个重点产业,新增猕猴桃、晚熟柑橘等连片规模种植面积20万亩;优化品牌结构,做亮“天府源”市级公共品牌,推动郫县豆瓣、蒲江丑柑等区域品牌和新希望、通威等企业品牌做响做大,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0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301个。

不只农业产业本身越做越强,通过持续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农业释放出了更大的能量。今年上半年成都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780亿元、同比增长18%。以赏花品果、采摘体验、度假养生为主题,推动农业主题公园、度假乡村、精品民宿建设,创新开展中小学农事科普教育活动,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达117.4亿元,同比增长19.8%。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深化农业创新创业,广泛开展创客沙龙、嘉年华、创享会等系列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成农村电商产业园10个、入驻电商企业420家,农村电商销售额达32亿元,同比增长20%。

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支撑下,成都农业农村变化巨大。2016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491.97亿元,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5元,同比增长9.4%。

生态可持续生产更绿色

金秋时节,四川省成都崇州市白头镇甘泉村布衣开心家庭农场一幅稻香鸭肥的景象。作为稻田养鸭的先行者,农场又迎来收获季。

新农人顺应市场需求,从传统农耕智慧汲取营养的各种生态种养模式在成都平原方兴未艾之时,当地政府也着眼长远,旨在顺应市场需求引领产业升级,大手笔的耕地保护与土壤质量提升行动初见成效,稻田综合种养全域推开,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下沉到村……一盘更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棋盘已经定点布局,成为引领成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锋队和排头兵。

为提升耕地质量,成都市政府安排产业引导基金500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发起设立了首期规模2.5亿元的成都市蒲江耕地质量提升产业基金,统筹推进养土肥田、生物防控、农业机械化、有机质循环利用、土壤环境大数据平台等五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两年来,累计完成土壤改良32万亩次,获得德国色瑞斯等国内外有机认证4.4万亩。

另一方面,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成都切实锁定“全市化肥零增长”工作目标,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总体要求,2016年制定了《成都市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总体方案》,普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配方肥、商品有机肥、农家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扩大沼渣沼液利用,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生态环境优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比例逐年扩大,从2013年的70%,增长到目前的80%以上,化肥使用量呈现逐年下降态势,2015年化肥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1500吨。

此外,在成都高标准农田区域内,已配套建

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点近100个。稻田综合种养、林下养殖、“畜-沼-粮(菜)”等模式也在全域内推开。2008年成都全域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16年成都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全市绿色有机农业产值突破52亿元,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1261个,位居西部第一。

制度强保障农民更安心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产权改革牵扯主体广、利益影响深、制约因素多,在很多地方是“老大难”问题。为此,成都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开出了“确实权,颁铁证”的“药方”。2008年,成都在全国率先开始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几年下来,不仅全面完成“六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集体资产股权)确权的“规定动作”,又增加了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养殖水面经营权和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登记颁证的“新四权”,做到了“应确尽确、程序规范、群众满意”,颁证率达到99.9%。

明晰的产权归属让农民吃了“定心丸”。与此同时,成都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配置,以全域旅游、特色小镇和川西林盘、美丽新村建设为引领,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保、医疗、就业和社会救助体系,促进教科文卫体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大力推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持续优化城镇村空间布局,加快建设772个幸福美丽新村,打造体现川西特色、彰显天府文化的农业特色小镇、农村新型社区和田园综合体。

近日,全国首笔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赔款在成都邛崃市大同乡完成支付,锦泰保险、平安保险向邛崃市大同乡陶坝村54户被保险村民支付保险赔款31.75万元,涉及流转土地635亩。邛崃市已投保土地履约保证保险797单,参保面积达18.23万亩。

围绕粮油、蔬菜、畜禽三大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水产七大特色产业,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到21个,其中自主开设的仅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保费补贴的险种达11个;蔬菜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已覆盖除简阳外的所有涉农区(市)县,土地规模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已在全市推广。2016年,全市农业保险签单保费5.8亿元,为101万户农户提供120亿元风险保障。成都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品种最多、覆盖面最广、保障水平最高的城市。

改革破藩篱发展更有劲

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先后承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和退出试点,改进农业补贴办法试点试验,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等10余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19项省级改革试点落地落实,要求用3年至5年时间完成试验任务,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按照“坚持集体所有权,落实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思路,成都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为核心,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进入成都农交所,通过转让、出租、股份合作、托管等方式依法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16年底,成都耕地规模经营率达56.7%。

为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作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成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银监会等部门联合制定《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希望成都先行先试,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取得突破,以基本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根据试点方案,成都创造性的按照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农业农村电商服务“三合一”方式,全域开展“农贷通”平台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金融有机融合,今年以来新增涉农贷款余额259亿元,同比增长10.5%。

此外,围绕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成都市在规范清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的基础上,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市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完成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户到人的面达到98.44%,登记颁发统一格式的《成都市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183.86万本,并建成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管理登记系统。

改革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虽地处西部内陆,成都市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率先蹚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农村改革新路子,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大版图上,描绘出醒目的“成都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