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芒广告公司好吗「竹芒」

互联网 2023-03-06 18:20:22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竹芒广告公司好吗「竹芒」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竹芒广告公司好吗「竹芒」,希望能帮助到您。

日前有消息显示,6月30日竹芒科技旗下“搜电”这个公众号悄然将改名为“YoGo悠购甄选”,所覆盖的业务也由租借充电宝延伸至优选全网好物及优惠券。尽管目前全网并没有搜到“YoGo悠购甄选”相关账号,但在竹芒科技方面在相关回应中已经指出,“公司确实设立了电商相关部门,有一部分是面向跨境电商业务,但算不上是公司的重点部门”。

事实上,自今年以来,共享充电宝已经可以说是“高光不再”,裁员与亏损等消息也成为这一赛道的主基调。其中,此前曾连续5个季度实现盈利的怪兽充电,自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一季度、连续3个季度都出现亏损;小电科技也在今年3月传出裁员约2000人的消息,其中涉及BD、产品、技术及运营等多个业务岗位和部门。

而在去年4月,街电与搜电合并成为“竹芒科技”后,有消息称也在去年年底裁撤了街电品牌的部分员工。据此前一位接近街电方面的相关人士透露,“裁员时有些BD还在,但也在裁,街电的产品也在替换成跟搜电一样的”。由此也不难发现,在此次合并后街电似乎已经在竹芒科技逐渐边缘化,而搜电则主要采取的是“代理模式”。

并且此前多以直营模式为主的共享充电宝品牌,诸如怪兽充电、小电科技等,也开始逐步转型为“直营 代理”模式,而类似美团充电宝等,则从最初就采取了“纯代理模式”。

虽然理论上代理的轻资产模式能为企业减少一些成本压力,但同样也需要面对为“低收益”区域寻找“接盘侠”的情况,以及基于“代理模式”所开展的“价格战”,以此让代理商保住更多的点位。

据悉,通常代理商能够获得80%-90%的收益分成,但一旦价格战启动后,就极有可能会面对除了点位谁都无法盈利的情况。因此即便暂且不说“代理模式”能否跑通,其是会否出现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也同样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如今不难发现,在共享充电宝赛道走过此前的快速扩张过程后,各参与者几乎都在尝试改变原有的重资产模式。并且尽管共享充电宝具有刚需、高频的特点,但用户也同样面临着诸如涨价、归还难等问题。因此当相关企业开始在主营业务之外进行探索,也无外乎硬件、广告、电商这几个传统方向。

去年7月,竹芒科技方面提出“前瞻性布局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规划后,很快就开始在部分区域试点口罩机、无人零售、AED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硬件产品。不过从目前看来,硬件的研发与生产总还需要成本,而“打广告”则几乎是个零门槛、零成本、高收入的选择。所以,这或许也正是竹芒科技推出“YoGo悠购甄选”的原因所在。

如今,“搜电充电”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官方账号上的推广其实相当克制,但用官方号大方做起推广的例子其实并不算少,其中响当当的自然要数ofo了。2019年在经历了用户集体退押金、资金链断裂后,身陷囹圄的ofo很快就开始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推广信息。

甚至ofo创始人戴威曾发布一项名为“Victory Day”的计划,核心正是全力出售广告位,而为了挖掘潜在的广告客户,ofo方面更是鼓励所有员工拉广告、找合作。而从APP扫码开锁的短视频弹窗广告、APP的展示位广告,再到车身广告等,ofo当时可谓是在广告上使尽了全力。

并且无独有偶的是,ofo也同样没有“放过”电商这块肥肉。此前其曾在APP中上线“折扣商城”,未退押金的用户可选择将押金“升级”为金币、并用于商城消费,而“升级”后的用户还可永久免押骑车。

如今看来,即便整个2019年ofo都处于艰难自救的过程中,却仍未逃脱最终破产的命运。此前曾有传言称,ofo小黄车微信公众号称“拥有粉丝2500万、可投放软文,最低报价48万一条,可带来百万阅读量”。虽然无从得知这些信息是否属实,但在2021年底ofo发布的一条推广阅读量也能达到上万,可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ofo早已不再提供共享单车服务,但似乎官方公众号仍具备变现的能力。

尽管如今对于竹芒科技而言,可能还远未达到ofo当年的境地,但从其试图拓展广告业务开始,或许也预示着共享充电宝赛道如今并不那么乐观。目前,怪兽充电基于其超过60万的网点与2亿多用户,试图将开欢白酒作为第二增长曲线;而小电科技此前更是已在招股书中透露,将为点位合作伙伴及商家提供短视频等营销解决方案,包括组织内容创作者制作短视频及直播广告等。

当下虽然还无法获知卖白酒、打广告,或是做硬件等业务,能否为这些企业带来更多的额外收入,但只要消费者的“电量焦虑”还在,共享充电宝显然仍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目前来看,似乎共享充电宝与此前曾一度成为热点的共享单车、共享按摩椅一样,都有着这类企业的通病,即商业模式单一、受限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而类似共享充电宝这样的细分赛道,尽管短期内或许可以比共享单车更快实现盈利,但想要长期稳定俨然也并没有那么简单。

当下共享经济仍然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渗透进各类生活场景中,诸如共享充电宝与餐饮店、共享按摩椅与影院、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枢纽等等。虽然这些产品/服务无一不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存在,但同时也意味着想要覆盖面更大,并实现精细化运营、进而盈利,将会是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