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杭州稀缺人才有哪些」

互联网 2023-02-24 17:11:10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杭州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杭州稀缺人才有哪些」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杭州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杭州稀缺人才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您。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边铭光

想知道杭州最紧缺的是哪些人才吗?

今天(12月17日),杭州市人力社保局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了一份《杭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梳理出了各个产业中紧缺程度较高的工作岗位,像数字经济产业中,最紧缺的是信息技术人才,游戏测试、C、技术支持工程师、算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等都是抢手货。

重点产业领域中,这些岗位十分紧缺

今年,杭州市人力社保局人才管理服务中心联合杭州市统计局、智联招聘,结合杭州市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发展规划,聚焦“5 3”重点产业,对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文化、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等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展开调研。

依托智联招聘百万级海量数据,运用Python等数据分析工具,从招聘与求职两端,从学历和工作经验等维度分析各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现状,最后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衡量岗位紧缺性,编制并对外发布这份《杭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通过对数字经济产业紧缺人才岗位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人才紧缺程度较高,在“非常紧缺”的7个岗位中,有5个是信息技术人才岗位,包括游戏测试、C、技术支持工程师、算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需求与投递的比率分别为7.1:1、6.7:1、4.1:1、3.7:1、2.3:1,此外,跨境电商运营、电商运营等电子商务类人才也较为紧缺。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紧缺人才岗位中以工程师为主,设备维护工程师、通信工程师的紧缺程度均为“非常紧缺”,需求与投递的比率分别为33.2:1、9.9:1,此外机械维修/保养、机械设备工程师、质量检测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机械研发工程师等岗位也较为紧缺。

创意文化产业是杭州市重点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从杭州市文化产业紧缺岗位来看,主持人、后期/剪辑/特效、编剧等岗位紧缺程度较高,为非常紧缺。此外,视频编辑、动画设计、3D设计师、广告创意等人才也较为紧缺。

在生命健康产业紧缺人才岗位中,人才紧缺度较高的前三个岗位分别是医学信息专员、医疗器械注册、学术推广,为“非常紧缺”。此外,医药技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等研发技术类岗位人才紧缺度也较高。

在旅游休闲紧缺人才的岗位中,民宿运营、西点师、调酒师、客房管理为“非常紧缺”岗位,此外,会务经理、旅游顾问、电商运营等岗位人才也较为紧缺。

杭州市立足于打造高水平国际金融科技中心,通过对金融服务业紧缺人才岗位进行分析发现,“非常紧缺”的岗位包括保险业务、数据开发,其中,保险业务的企业需求与人才投递的比率为3.1:1,当前企业对于保险业务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此外,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将聚焦于复合型、数字化人才的抢夺。

政策、企业齐发力,人才生态亮点频出

《目录》中的亮眼数据也反映了杭州市“统筹抓防控促发展,优化人才生态”举措的前瞻性。

数据显示,高学历人才供给相对充足,硕士及以上人才供需比率高达4.4:1,杭州市重点产业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愈发显著,为优化完善顶尖人才和团队支持模式、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和支撑。

企业发布的岗位薪酬基本能够满足求职期待,甚至高于求职者目前和期望薪酬。杭州市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并出台“1 12”惠企政策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企业实力与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岗位薪酬吸引力较高。

人才集聚效应显著,来杭就业人才遍布全国。杭州市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岗位外来人才来源分布显示,上海、北京、深圳一线城市位列前三,分别达15.2%、13%和8.4%。而这些一线城市恰是孕育数字化人才的温床,杭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对上述城市人才的吸引力较高。

产业腾飞带动新兴岗位,亟需补充紧缺人才

近年来,杭州市以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为目标,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发展。2020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290亿元、增长13.3%。

《目录》研究发现,产业快速发展导致数字经济人才相对紧缺,稀缺指数高达0.51。企业在调查中反馈,造成人才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新增业务导致人才急缺,以及市场中符合能力要求的人才数量太少。

同时,工作经验在1-3年的青年人才供需失衡。报告显示,企业对1-3年工作经验的人才需求占比最高,达49.8%,而人才供给占比仅有32.8%。对此,《目录》也给出了“壮大优秀青年人才队伍”、“提升数字化人才供给能力”、“运用云招聘、云服务、云平台等先进技术手段拓宽人才招聘渠道”等策略建议。

《目录》全文于2021年12月17日在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智联招聘网发布。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