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徽商温商「躬耕陇亩出自哪里」

互联网 2023-02-04 22:17:32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晋商徽商温商「躬耕陇亩出自哪里」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晋商徽商温商「躬耕陇亩出自哪里」,希望能帮助到您。

2018-05-29 10:40 | 温州日报

目前太原市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清末木构建筑,也是唯一一座现存的外省在晋会馆——浙江会馆,是浙江商会在山西最早的雏形。

山西太原闹市区南肖墙,一处不起眼的破旧铁门外,古朴的气息从门缝里钻了出来,几位路人禁不住好奇透过门缝往里张望,铁门后是一座修缮中的清末风格古建筑。

这是目前太原市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清末木构建筑,也是唯一现存的外省在晋会馆——浙江会馆,是浙江商会在山西最早的雏形。

100多年后,温州人的商会遍布山西。改革开放打开了市场闸门,温州人背井离乡闯天下,来到同样土地贫瘠的山西,40年来,他们从小裁缝走向时尚的舞台,从弹棉花学徒到身家亿万的商界领袖……

改革开放40年,是温商崛起的40年。40年的打拼,让温州人从边缘走向主流,他们成功的路径与当年的晋商似乎有着惊人的一致。采访组沿着温商在山西的奋斗轨迹,辗转各地一路寻访,努力复盘他们在晋创业的辉煌故事。

十万温商发轫三晋大地

山西浙江会馆,与当地一座关帝庙毗邻,四周高楼林立、商厦云集。会馆正殿面宽7间,大屋顶式建筑。虽在修缮中,却能感受到造型庄重、舒展华丽。施工现场一管理员说,今年年底将会完成整体修缮。

2000年,浙江会馆被太原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时的会馆满目疮痍,充塞着违建,里面住满居民。在山西省浙江商会会长黄志强和一些热心温商的努力下,当地政府启动了浙江会馆的修缮工作。黄志强说:“这个会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视而不见、弃之不管。”

据考证,清末民初,在山西经商的浙江人约有万人,山西浙江会馆便是他们的落脚点。现在当地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浙江会馆的确切位置,百度地图上也未标注,可问起温州商会在哪里,山西人准能给你指点一二。

改革开放后,温商大军涌进三晋大地,他们当中有弹棉花的、做裁缝的、修皮鞋的,如今在山西的10万名温商已成为当地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比晋商,温商是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年轻商帮。在那个生机勃勃的年代,温州人总能嗅到无处不在的商机,他们的足迹遍及山西各地。温商也如同老晋商一样被传说为“只有鸟飞不到的地方,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

据统计,山西省温州商会、太原市温州商会会员企业共有1000多家,它们分布在煤炭设备、矿山机电、房地产开发等30多个行业领域,在晋投资达12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达800亿元,为山西解决就业人员约120万人。

草根出身蜕变商业领袖

山西的区域轮廓,如一片树叶。从飞机上看,那里沟壑纵横,每个城市就像落在山坳里一般。一望无际的黄土,只有有城市的地方才有色彩。

同样是生存条件恶劣,贫穷的环境逼得山西人“走西口”、温州人“闯天下”。晋商与温商仿佛有着相似的商业基因,他们不怕吃苦、敢闯敢干,对市场有着天生的敏锐嗅觉。

黄志强,山西亚佳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山西省浙江商会、山西省温州商会、太原市温州商会会长,有人戏称他是“三合一”会长。

1975年,同村一位老乡问黄志强会不会讲普通话,想带他到山西推销煤矿用的螺丝、矿灯。那年黄志强19岁,去山西他有点犹豫。过了年,他和这位同乡一起出门,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两人准备分手时,他捡到一张上海至太原的火车票。“我想去山西也许是命中注定,临时决定去山西。”

生活总是充满选择。对黄志强来说,这次选择让他将40多年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山西。从1982年黄志强在山西古交成立当地第一家民营企业——古交矿山电器有限公司,到现在他已创办多家企业,并成立山西亚佳机电集团。

改革开放刚绽萌芽,远未如火如荼,匮乏的市场处处冒着商机,出身草根的温商给点阳光就能灿烂。

改革开放40年,敢闯敢拼的温州人迅速积累了财富,他们掸掉满身尘土从草根阶层蜕变成商业领袖,形成一个独特的商业群落。

危机之中守出无限美景

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曾经困扰着山西,也同样困扰着踏足煤炭领域的温商。很多温州人在经过数次大规模的煤炭资源重组中离开了山西,但也有不少人选择了坚守。

2001年,从事建筑行业的平阳人白希敏涉足煤炭行业。他经历了山西煤炭行业的黄金时代,也感受到了小煤窑整治、煤矿企业重组给他带来的焦虑。

白希敏说,这几年煤炭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淘汰了落后产能,让煤炭企业生产更加规范,更加安全,也让市场走出低迷,煤炭行业正迎来勃勃生机。

逆境中越挫越勇,永嘉人潘建虎坚守出了春天。他把在山西的经商经历分成两个12年。“第一个12年,干了一件心细的事情,我做裁缝,经营服装厂,创立品牌。后面12年,我做了一件胆大的事情,我转行做房地产了。”

2004年,潘建虎在平遥成功营运一块商业地产的开发,赚了。“这时,我胆子更大了,我要建一条商业街。”2010年,他拿下吕梁汾阳一处120亩建设用地,开发建设鼓楼新天地,预计投资10亿元。

“由于前期研判不准,拆迁安置费用超出了原先预算,多付了1.9亿元。这使得这个项目一度停工。”潘建虎说,因为涉及很多拆迁户的利益,他绝对不会一走了之,做人要讲诚信,承诺的事情必须做到。

坚守不仅仅是在等待机会,有时更为了心中的那份信义。温商的诚信观与晋商倡导的“以义制利”商业伦理几乎一脉相承。

在各方努力下,去年潘建虎与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目前项目推进顺利。“你们过两年再来看我,我肯定会有大的改变。我有一个梦想,60岁之前创办一家金融机构,现在还有16年时间,我不会停下来,还会继续努力。”

不断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不论是过去的晋商,还是现在的温商,成功原因其实归结起来也许就一个:不断创新,一直“不满足”。

永嘉人郑聪领的设计团队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产品能够在3D的房屋空间设计图中直观呈现,让消费者选购家居用品、装潢材料等实现“最多跑一次”。创新方式不仅方便了顾客,更是深耕了市场。

郑聪领到山西很偶然,然而就是这次偶然的选择,成就了他的事业。1995年,他到太原玩,逛街时发现当地灯具价格特别高,随即在太原租店铺销售灯具。如今他在太原锦绣国际装饰城拥有8000多平方米的营业房,专营当地高端市场。

创新精神离不开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在晋温商正是凭着特殊的嗅觉,使得他们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从去年开始,方玲伟的企业逐渐转向生产挖掘机、铲车的启动马达。他在山西长期经营汽摩配。因为一直梦想有自己的工厂,几年前他回老家瑞安创办一家汽车电器公司,专门生产重卡启动马达。

方玲伟说,重卡启动马达的市场现在已趋于饱和,竞争激烈。他发现全国各地因大开发大建设,对挖掘机、铲车的需求逐年上升,为此公司调整了生产方向,去年挖掘机启动马达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

目前太原市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清末木构建筑,也是唯一一座现存的外省在晋会馆——浙江会馆。

文化融合激发原生动力

如有南方朋友来山西,黄志强会叫厨房多“闹”两个菜:一个是南方人日常菜红烧鲫鱼,一个是太原人喜欢的凉拌香椿芽。

在很多山西人眼里,黄志强是山西人,他讲的普通话满口山西腔。在温州人眼里,他是代表温商的“老大哥”。

文化隔离就会产生猜疑与误会,文化融合才是发展的原生动力。黄志强说,无法融入当地,也就无从发展。

融合的作用是相互的。山西人在思考重塑“晋商精神”的同时,发现同样从贫瘠的环境中“走出去”的温商却传承了老晋商的精神:能吃苦、会创新、走出去。

“没浙商就没有晋商。”山西省经济转型与企业发展研究会秘书长朱启远说,明清时期,晋商从浙商手中将茶叶、丝绸等商品贩卖到内蒙古,从而积累了财富,这才有了后来“汇通天下”的票号。自古以来晋商的发展就没离开过浙商,当然也包括温商。

山西介休浙江商会会长刘乐波,是众多温商眼里日子过得最舒服的一位,因为他公司所生产的矿用电器产品独家供应山西特大型国有煤炭企业汾矿集团。

刘乐波在介休经营多年,坚守“契约”精神,让他得到山西人的尊重与信任。当山西汾矿集团要引入民资时,刘乐波自然成了首选的“联姻对象”。2013年,双方成立山西汾矿成套设备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所有设备均销售给汾矿集团。

这种善于融入当地商人群体,善用“本土化”的优势是温商能够落地生根的一大成功秘诀。从事印刷行业的温商朱德宁冥冥之中感觉“青花瓷”这个名字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2000年申请注册商标,两年后成功注册。2008年,朱德宁与山西汾阳市酒厂合作推出一款清香型白酒青花瓷酒;就在这一年歌手周杰伦在央视春晚唱了一首新歌《青花瓷》,歌曲被无数人传唱,也让“青花瓷”三个字变得火热。现在他们利用“青花瓷”这个品牌同时生产“酱、浓、清”三种香型白酒,除了在山西,还分别在贵州、安徽两地建酒厂,去年青花瓷酒的产值达30亿元。

不断寻找商机、开拓市场,成就了今天的温商。10万名温商在晋40年的打拼为改革开放的“温州故事”写下浓重的一笔。

他山之石

设立廉政风险保证金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推行全新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积极探索职员制改革,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身份、编制、级别等限制。

2017年7月,山西综改示范区出台了管委会职员岗位聘用办法、档次晋升办法、绩效工资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探索实施职员制,设置三级至九级职员岗位,全员聘用,档案封存,职员全部实行任期制,任期3年,期满重新竞聘。执行绩效工资制,根据岗位性质实施绩效分类管理,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力度,构建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业绩性绩效工资占到绩效工资总额的70%。

创新绩效考核方式,按季度和年度进行任务绩效、服务绩效考核,服务绩效考核权重提高到40%,服务对象可随时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对为其服务的部门和单位具体工作人员进行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服务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从而切实提高职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设立廉政风险保证金,按业绩性绩效工资的10%扣减,3年任期结束未发生廉政问题的双倍返还。

记者手记

让温商精神的历史血脉薪火相传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上世纪60年代一首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让美丽的山西走进无数人的心里。

如今提到山西,给人的印象更多是煤多、煤灰多、煤老板多,再有就是“乔家大院”里的晋商。

赴山西采访,担心受不了漫天盖地的煤灰,我们特意准备了防霾口罩。然而,在抵达太原,踏出机场出站大厅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新鲜空气颠覆了我们对山西的认知,这里碧空湛蓝、绿水绕城,与江南的城市无异。

有位温商说,早几年如果在太原马路上骑车,到家摘下眼镜,你就成熊猫眼了,镜片范围内是白的,其他地方是黑的。这几年,山西围绕煤炭的各种治理颇有成效。

从土地贫瘠的温州到环境恶劣的山西,温商犹如一朵朵不择地势而生的蒲公英在那里落地生根,他们充当着开拓者的角色,凭借独有的创业基因让当年老晋商留下的火种在三晋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他们用汗水和智慧谱写着自己的精彩。

山西在思考“重塑晋商精神”的同时,注意到“闯”到山西的温商。当地有一位官员说,老晋商从“走西口”走出了辉煌,而温商让山西人看到吃苦耐劳、执着、无畏和善于经营的品格,相比较之下,许多山西人不得不承认,这种曾经在老晋商身上发扬得淋漓尽致的品质,在有的新晋商身上开始慢慢地淡了。

改革开放40年,温商的崛起让温商精神的种子散播到各个角落,他们不仅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敢为天下先、善与时代变、愿与他人合”的温商精神更是给当地创业生态带来深刻的影响。

温商是一个年轻的商帮,与辉煌500年的晋商相比,他们还需要长期积淀和探索。让温商精神薪火相传,让这一历史血脉不断延续承继,越燃越旺。

山西温商

山西省温州商会于2015年11月组建成立,现有会员企业800余家,下设8个地市温州商会,他们都是在晋10万温商的杰出代表,主要涉及能源化工、地产开发、服装鞋业、建筑装饰、通信电子、五金机电、酒店餐饮、陶瓷石材、煤炭焦化、消防器材、物流环保、农副产品等领域,成为山西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

据统计,山西省温州商会、太原市温州商会两个商会的会员企业在山西投资达1200亿元,安排就业120多万人,为山西的发展和中部的崛起做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商会和会员企业先后为社会光彩事业捐款捐物累计1200多万元,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树立了温商的良好形象。

这几年,商会积极响应温州市委市政府号召,引领在晋温商回乡创业创新,先后多次组织会员企业回乡考察,主动对接转型升级的合适项目投资。

(原标题《山西温商:三晋大地上的温商奋斗路》,原作者 周向勇 潘贤群 陈忠 吕进科 姚卡。见习编辑 邵晨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