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残疾人」张玉军:唯有大爱不可负

互联网 2017-11-07 16:32:40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安养残疾人」张玉军:唯有大爱不可负。

“世间什么东西最珍贵?有人说是金钱;有人说是肉眼能及的所有物质财富,我不这么认为,最为珍贵的莫不是情与爱。人不可缺少真情与大爱,一旦拥有了它,人会变得愈加阳光,愈加高尚,成就事业,抑或做人,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张玉军

采访之前,我与青岛西海岸新区康馨残疾人安养中心张玉军主任曾有过短暂接触。其时,是在黄岛区社组联召开的一届二次常委会间隙,入会的人大都把赞叹的目光投给了他,都被他心怀大爱,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举动所折服,我握着他的手,道出了意欲采访他的想法。但由于工作忙,年前一直未能成行,直至年后春意渐浓,腊梅吐蕊时,我才有空来到位于青岛市黄岛区泊里镇他“掌门”已运营5年的康馨残疾人安养中心。见到他时,他身穿工装,正带领几位护工为入住安养中心的残疾人整理内务。
“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值得表彰、宣传的大事,换了别人,我相信他们也会奉献爱心的。”张玉军为人朴实,不矫情,低调且谦虚,他双手握着我的手说这句话时,脸上明显写着本分和诚恳,听言观色,不禁让人心生亲近、胸涌敬佩。

善念,在向好中萌生
张玉军曾是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生,1996年毕业后他慕名到青岛康大外贸就业。凭借年轻人的朝气和读书人的聪慧,他一干就是将近10年。期间,他不仅任劳任怨,而且还为企业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深得领导、同事好评,10年,他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
然而,一次出人意料的变故改变了他原本平静稳健的人生轨迹。2005年,慈父不幸患上脑梗,突如其来的大病让平日身无大恙的父亲徒然成了残疾人,半身不遂等症状日复一日地折磨着父亲。
张玉军孝老敬亲,在老家,甚至十庄八疃的村子里是出了名的。在照料父亲饮食起居的过程中,他猛丁想到一个问题:乞讨者、流浪者如果患病后谁来及时安抚、照料呢?想到这里,卧在心底里的大爱之意陆续泛起涟漪。几天后,他打定主意,辞掉原本舒适且有固定收入的外贸工作,想办法步入公益行业,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安养帮助。
他的想法得到当地政府,以及原胶南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但家人对此却大为不解:凭着赖以养家糊口的安稳工人不当,干嘛要弄多出力不见得讨好的苦差事儿?不解归不解,但张玉军笃定了做这行的决心。他设身处地地讲感受,换位思考聊实情,连着几天的苦口婆心做工作,到后来,家人的意见竟全部倒向了他这边。
办安养中心,首先两大难题摆在了张玉军的面前:一没场地,二没资金。但最大的优势也有两项:一是政府的有关部门全力支持;二是自己目标已定,主意已决,内外动力不缺。

情怀,在追求中彰显
“康馨残疾人安养中心”为什么选择在原胶南市的西区,而不设立在经济相对好的东部一带?“这是我当初跟原胶南市残联共同论证后决定的。西区人口多,地面大,农业区域经济水平不高,相应残疾人多一些,选择在这个区域建设安养中心可以发挥更大效应,为更多的需要安养的残疾人提供便捷,高效、周全的服务。”
张玉军告诉说,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政府和新区残联帮我选定了原胶南市小场镇的空闲卫生院做安养中心,这处建筑有2050平方米,共有客房46间,功能房2间,可容纳残疾人84名。建成后,服务触角能伸向泊里、大场、海青、大村、琅琊、藏南、张家楼等多处乡镇。
场地有了,但投资改造需要的100多万资金没有着落。这个“苦活”突然落到了张玉军的肩膀上。他拿出自己当工人时唯有的10万元积蓄,把自己业余时间搞五金加工挣的钱一股脑凑来,央求父亲拿出在村里当经纪人时攒下的5000元,随后又找到出嫁到日照市的姐姐,用大爱之意感动当货车司机的姐夫一下子拿出6万元......边筹资、边开工、边调研、边摸底、边培训。终于,2013年9月秋意渐浓时节,张玉军举债100多万元之后,黄岛区康馨安养中心如期挂牌“纳客”。
安养中心挂牌的讯息刚刚传出一个月,30多位安养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相继入住。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智障、视力障碍,肢体残疾人都有。如何以最高的标准服务好这个残疾人群体?让社会各界满意,让安养对象以及其家属满意,这让张玉军几天几夜冥思苦想。
根据安养对象自身状况制定个性化服务标准,尽量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差异化、特色化服务。张玉军有针对性定出的软硬件标准,将康馨安养中心的服务水平从起步时便一直受人夸赞,而在这一服务标准指导下的周全、细致、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工作一下便坚持了5个年头。

大爱,在追求中升华
“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服务,要比照顾正常人多付出上百倍的努力,这其中若不心怀真情和大爱是做不到的”,张玉军告诉笔者,“服务过程中每个细节都马虎不得,对这些安养对象的具体情况要预测到、要准备好、要服务细、要照顾周。”泊里镇以为40岁的封姓妇女,咋来安养中心时生活无法自理,张玉军特意安排一位工作踏实的女护工为其提供特别护理,教她练习使用筷子,扶她到卫生间大小便,定期给她洗脚洗澡,每天帮她梳头整理衣服,为她单独唱歌,引导她使用笔写字,教她慢慢恢复智力,恢复自理意识。4个月后,这位中年残疾人的人生出现奇迹,能简单说话,能听懂话语,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曾某来安养中心时年仅18岁,由于父亲意外去世,给这个原本有先天性智障的少年雪上加霜。入安养中心时,他体重重达160多斤,行动需人搀扶,每天尿裤子尿床,生活几乎完全无法自理。张玉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在安排专人照顾其日常起居时,还亲自为他制定食谱,教他走路,半夜叫其起床小便,如此将近一年,这位年轻的残疾人“面貌”大变,早已能在安养中心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了。
采访获悉,为让安养对象获得各种锻炼的机会,尽可能恢复自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自理意识,张玉军主张在安养中心建立了面积达10亩的“农疗基地”和条件具备的“工疗基地”,引导安养对象定时参加农疗、工疗活动。与此同时,还注重挖掘、发现 、引导安养对象利用各自特长和优势,以期强化锻炼。王玉英入院时26岁,智障,肢体运动不协调。平时她在家排行老小,备受妈妈和姐姐的溺爱,但她有个画画的爱好。张玉军一对一调查时发现了她这一特长,安养一段时间后,他几次到绿泽画院做工作,将王玉英亲自送往绿泽画院学画两年,使其画技得到有效提升。至今,安养中心的走廊里还挂着王玉英的画作。
“残疾人来安养中心,能不能吃饱睡好,话能不能讲好,生病能不能及时得到积极治疗,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其实,抓好这三项,是我最基础性的工作。”张玉军告诉笔者,食材除农疗基地自产外,安养中心全部统一采购,每样菜品,一冷一热,或者一荤一素,顿顿不剩饭,一年四季确保安养人员舌尖上的安全。安养中心设立了洗衣房,被褥根据季节常洗常换,内衣内裤一周一换洗,个人卫生定期检查督促。安养中心与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三人民医院签定了安养对象健康查体协议,定期查体,有病及时医治,无病及时预防,所有安养对象健康情况可控。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受访结束时,张玉军主任信心满满。他告诉笔者,下步将适时扩建规模,将安养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从中得到爱的温暖。对此,自己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都不会有怨言,因为世间唯有大爱不可辜负!(崔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