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科研」科研管理“松绑” 科研人员怎么看

互联网 2018-07-31 10:36:18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科研人员科研」科研管理“松绑”科研人员怎么看。

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切实精简人才“帽子”,推动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为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激发创新热情,日前,继7月初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后,国务院再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项目和经费管理、人才激励、项目绩效评价等方面明确给出多个具体措施。
对此,作为主角的科研人员怎么看?这些措施出台后将为科研工作提供哪些便利?减负松绑后的科研创新应该怎么做?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人员。

“琐事少了,搞科研的精力多了”
繁琐的项目申报表格、财务报销手续、课题验收环节等一直是让科研人员头疼的问题。
《通知》指出,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合并财务验收和技术验收。
“这就省去了一些过于繁琐的事务,让我们有更多精力专心搞科研。”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赵翔宇说,他从事农业领域研究,平时很多项目都需要农民参与,无法开具发票报销。此次新措施的出台,无疑为科研人员“免去许多麻烦”。
《通知》提出,针对关键节点实行“里程碑”式管理,减少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活动,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和实施周期三年以下的项目以承担单位自我管理为主。
“这样的管理更加务实,体现了以人为本。”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光纤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统玉说,此次出台的这些具体措施,针对的都是解决当前科研人员面临的具体难题,“从本质上给予了科研人员更大的信任,务实、高效,对解放科研人员精力意义重大。”

“让科研人员大胆地探索创新”
与以往相比,此次《通知》中还有一项突破:项目实施期间,科研人员可以在研究方向不变、不降低申报指标的前提下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科研单位被赋予更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
“科学研究本身就带有很大的探索性,过程中难免需要调整。”作为一线科研人员的齐鲁工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吉兴香对此感触颇深。她说,以前科研人员做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申报时提交的技术路线进行,这种“死板”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进行,出台的新规更符合科研规律,更追求实际,利于科研人员大胆尝试、探索。
对此,济南大学科技处主任张志国表示认同:科研人员应该有对技术路线、方案做出调整的权力,这有利于放心大胆地去探索更优化的成果。
对于经费管理的调整,赵翔宇说,既灵活又有约束,更利于项目开展。他举例:原来预算了一个小型仪器,但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有了别的支持来源,满足了实验条件,就无须再去购买。“新措施更人性化,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浪费。”
关于经费管理,吉兴香还建议,除了在科研领域调整外,下一步还可在资金出口方——财务管理方面探索更多有效措施。

“评价不唯帽子,利于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在科技人才评价中,“帽子”问题一直是很多优秀科研人员迈不过的“门槛儿”。对此,《通知》提出要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主管部门、用人单位要逐步取消入选人才计划与薪酬待遇和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的做法。
“这就避免了科研人员因人才称号少而造成的困扰。”吉兴香说,不唯“帽子”论英雄,有利于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激励人才创新,《通知》还提出,将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政策力度很大”,吉兴香说,下一步,关键在于具体执行和落实。据悉,在人才评价方面,齐鲁工业大学正在开展相关探索:将学校人才分为探索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教学型四类,既重视基础、应用等科学研究,也重视教学人才培养。
“这就做到了不管老师在哪个领域做得突出,都能得到认可,让科研人员针对实际情况有了多通道晋升的机会。”吉兴香说。

“绩效评价重质量、结果,符合科研实际”
关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通知》提出,将推动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实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
“攀比数量只会让科研失去真正的价值。”刘统玉说,对一些虽然产生不了文章,但能解决行业技术瓶颈、难题的成果,不能用量化的办法去衡量。
“注重结果,不是简单的数数,这是一种真正利于创新的导向。”刘统玉说,以前的绩效评价主要就是看论文、专利的数量,是简单的量化,此次《通知》提出的措施更注重求真务实:看的是原创、突破性的成果,比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才真正符合科研规律、科研实际。”
评价科学,导向正确。刘统玉认为,这也对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数”谁都会,但是评价成果价值,就要靠同行、靠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准。这就需要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在专业素养上加强自身建设。
关于项目评价,《通知》还提出,将按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应用示范等进行分类评价。
对此,吉兴香表示,分类考核在科研院所落实比较容易,但是鉴于高校还涉及学科评估、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论文发表等系列问题,因此,该措施在高校落地还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