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深圳流水的年轻人「深圳底层打工仔的生活」

互联网 2023-03-26 19:27:14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铁打的深圳流水的年轻人「深圳底层打工仔的生活」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铁打的深圳流水的年轻人「深圳底层打工仔的生活」,希望能帮助到您。

最近央视出品的纪录片《人生第二次》上线,豆瓣分数超越了前作《人生第一次》,高达9.2。

它讲述了普通人在人生被按下暂停键后,抗争又妥协的8个人生故事。最后一集的《立》中,讲了两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故事。

两个不同年龄,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两朵铿锵玫瑰,也是两位“来深建设者”,从山里来到大城市深圳打拼,只能做简单重复的工作,靠读书,她们努力争取一个“翻身”的机会。

对22岁的李婷来说,她想要坐办公室,于是用打工赚的钱上了IT学校,提升学历。

对42岁的黄妹芳来说,赶在45岁之前攒够能够落户深圳的100分积分,让儿子有更大可能考上深圳的高中,也想为自己的理想职业“社工”冲刺。

读书,是她们翻身的手段。

1下一站,翻身

深圳有个车站叫“翻身”。

在深圳打拼的年轻人,喜欢来这里“膜拜”,祈求好运。

看着地铁叫站屏幕的李婷想,自己人生的下一站,是不是也快到“翻身”了?

99年出身的李婷出身广州西部一个种植荔枝的农家,18年高中毕业,来到深圳打拼,干过打单交表的文员,传菜上菜的服务员,把螺丝分类,录入电脑系统里的螺丝厂整理员,在她看来,这三种工作都是同样性质的:不用动什么脑筋。

在工厂里,她经过办公室,透过玻璃,看到里面的白领喝喝茶或咖啡,谈笑风生之间,朝九晚五,一天就过去了。

不经意的一瞥,已经让她不是滋味,人与人的落差,太大了。

她想靠读书改变命运,于是打工攒够钱,学一门IT技术,但家里孩子多,妈妈偏心,把她赚的钱都拿去给哥哥了。

4千8的电脑就是父母赞助的,想到妈妈平日里对自己的好,又对妈妈不能完全地恨起来,劝自己说妈妈不是不爱自己,只是家里孩子太多了,一碗水不能端平。

李婷不想让自己年轻热烈的生命被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填埋,而另一位主人公则不想好不容易走出家乡来到大城市发展,又不得不回去,回到原点。

黄妹芳42岁,来自广西,是一家电子厂的女工。丈夫在深圳开滴滴车,常常有一单没一单。

快要读初中的儿子覃武奥是“流动儿童”,跟在父母身边,从小在深圳长大。

老家广西好山好水好风光,但就是缺“机会”——属于儿子的机会。

深圳有许多机会,比如9.9元就能体验一节击剑课,又比如好的学校,好的大学。机会,对一个青少年来说,是最重要的。

有没有深圳户口,意味着一个有机会,一个没机会。

有深圳户口,460分就能考上高中,非深圳户口,要500分才行。她的一个老乡的孩子,没考上高中,回老家念书了。

她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在深圳长大,又要回一无所知的陌生农村老家成为留守少年。

为了儿子,她“功利”地读书,目的就是得到落户深圳的资格。

三年前通过“圆梦计划”,她拿到了大专文凭,有了60分落户积分,现在通过努力,离真正能够落户的100分,还差20分,但过了40岁还会每年减2分,孩子明年上初中,她只剩3年时间。

为了能攒够积分,平日里,她工作12小时,回家辅导孩子作业,深夜学习,周末去上专升本的课程,想用本科学历为自己换来更多积分,同时还在考社工资格证,做两手准备。

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自己也说:“攒积分难过攒钱。”

翻身不容易,但不努力,连机会都没有。

翻过身来,是更好的日子,受更多人的尊敬,实现更多的自我。

2一个是不断碰壁的曲线一个保持紧绷的直线

李婷终于攒够了钱,辞去工作,来到东莞的北大青鸟学网络工程,也就是IT,以期毕业后获得更好的工作。入学时她给了自己这样的期许:“我希望以后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屏幕上演讲稿打着“重生”。

读书也是枯燥乏味的,但起码有了念想与期盼。

周末的时候,她回归以前的“老本行”——服务员,来赚取生活费。一天200元。

这样的日复一日中,她毕业了,跃跃欲试地拿着新的文凭,去寻找理想的白领工作。

可是满怀信心去找工作,却是一次次的碰壁。

有的工作她觉得工资太低了,她问面试官能不能提高一些。

要么就是直接暴露自己“我的话术有点欠缺”,或是面对“预算如何最大化产出”的突如其来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

新人面试会犯的错,她都犯了。一开始信心满满,觉得这次,一定能找份又体面、工资又高的工作,潇洒地出入深圳的写字楼,但面对现实,这份刚熊熊燃起的热情也被浇灭了。

就像心电图上的曲线一样,一次次冲击顶上的壁垒,一次次又碰壁回落,不断重来。

而另一边地黄妹芳为了攒积分,像一条不得不只能向前拉动的直线,拉得紧时,也有紧绷地快要断的时候。

中午休息就像打仗,一刻钟快速疾走回家,一刻钟做饭,一刻钟吃饭,一刻钟又赶回工厂。

白天是电子厂的流水线,晚上挑灯夜战,脑子里则充斥的是“性别角色”“法国革命”“数字化背景”。

还要兼管孩子的学业,不免面对孩子时语气有些暴躁。或是自己在努力学习时,孩子在休息刷短视频,她会大发脾气。

而丈夫也有点像她的另一个小孩。滴滴车不赚钱,就鼓励他学习开货车。

语重心长地和他谈:“别人捡垃圾都能养活三个孩子上大学,你也要更努力赚钱才行。”

丈夫把头偏过一边,不是他不努力,珠三角都跑遍了,就是找不到钱。

儿子报考中学,黄妹芳为报名熬夜头疼,挨个打其他相似处境的家长询问报哪家学校性价比更高,几所学校比来比去,比得她脑仁疼,但也不敢松懈。

儿子在哪上学,全家就要搬到哪儿,于是她为儿子选定学校后,辞去了电子厂的工作,来到儿子未来初中的所在地,了解社工的工作机会。

她特意带着儿子,儿子却觉得随她喜欢就好了,不知带他来的用意。但她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换工作,是为了他,也是他的事。

对于孩子的未来,她还有更大的期许。

3“重生”成功?还是奋斗后无奈“妥协”?

作为“结局”,经过不断的面试,李婷得到了两家公司的offer,一家在离深圳60公里远的虎门,工资略高一些,一家则在深圳,工资低一些。她选择了虎门的那家。虽然仍是一家工厂,但这次,终于可以坐进办公室了。

理想看似实现了,但好像也仍然没什么不同。“现在的我敲着键盘,键盘也在敲着我。”——仍然重复地劳作着。

不过她说:“生活不像电影,麻雀不能一下子变凤凰。”

接下来,她还想继续学习网络工程第二期、第三期。

而黄妹芳辞职之后,一边准备社工技能资格考试,一边开微店,卖老家的土特产,起早贪黑。

“如果都通过了,今年就能落户了。如果挂了一门,我就再补考。”

虽然前路未知,也可能失败,但总是怀着希望,总在改变的路上。

丈夫在她的感染下,也开始从滴滴车的方向盘改握起大货车的方向盘,为家里赚更多钱,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会被教练像小学生一样骂。

但在最后一刻仍不放弃对手中方向盘的控制,就总是能让快要失控的大货车化险为夷。

辞职前,舍不得黄妹芳的女工们用电子元件,为黄妹芳搭建了一所“学校”。是儿子的学校,也是她的学校。

不管是李婷还是黄妹芳,都对家乡有无限的眷恋。

李婷说,在家里,可以大声说话,黄妹芳说,因为山上挖出的农作物,父母养活了自己,她感谢大山,为大山骄傲。“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农村人而低人一等。”

只是,想要换一个活法。

大山之外的世界,就是她们的第二次选择。

走出大山来到繁华的大城市,靠的是不低头的韧性,而走进学校,靠的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勇气。

“读书”,是一种不断进步的象征,在与“读书”陪跑的过程中,总能看到一些掠过眼前的机会。或许抓住其中一个能抓住的,就是重新开启另一种人生的钥匙。

一直作起势翻身状,才可能最终成功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