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电商杀死了实体经济吗 「电子商务会不会取代实体经济」

互联网 2023-03-08 08:08:01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是电商杀死了实体经济吗 「电子商务会不会取代实体经济」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是电商杀死了实体经济吗 「电子商务会不会取代实体经济」,希望能帮助到您。

其实自从淘宝所代表的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后,中文互联网上就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

“电子商务的出现杀死了实体店,摧毁了小市民经济,形成了互联网巨头垄断”

皮总一开始也是持有这个观点的,但是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盲目地带着观点和结论去寻找证据,现在的互联网上为什么杠精很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是一种带有主观特性的生物。

皮总住在武汉,这几年汉口周边步行街,大型商场的门店,确实冷清了很多,而且很多都是旺铺招租的情况。也就是餐饮业比较坚挺,服装店关门的最多。

但是我依然认为不是电商杀死了实体店,真正的凶手是高杠杆的房地产。

换句话说,你只要认定了一件事,你的潜意识就会偏向你的看法,以至于之后的生活里会不断强化这个主观看法,并为之寻找说得通的注解。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是电商杀死了实体经济吗?还是说,只有中国有这个现象呢?

看看隔壁的发达国家日本,日本的雅虎就是最早做电子商务的那一批互联网企业,日本的实体店怎么样?日本的实体店碾压网店!

再看看太平洋那边的世界霸主美国,美国的亚马逊可是电子商务的鼻祖了,就这样,全年的营业额甚至没有中国双十一单日的营业额加起来多,而且纽约的大型商场,百货店,大超市的业绩都连年增长,美国的网店和实体店都活很好。

为啥单单就中国一直有一种声音,一种疑问,一个命题——电商杀死了实体经济,网店干死了实体店?

皮总在2017年中美贸易战之前,有一点点思路,但是看得不清晰,现在2022年了,我终于理清了思路,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这个问题。

一.中间商改变了,生产结构和贸易关系也变了

首先,皮总要给大家讲清楚,网购和电商,改变的是生产结构和贸易关系,它并不是增加生产力,它只是在用压缩中间贸易环节的方式,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很强,做得很大,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电商没出现之前,原来大家就只能通过厂家-省级代理-市级分销商-实体店-消费者等环节,经过这么多贸易环节,再产生了十几层的贸易关系后,最终,你买到了中国的工厂生产的商品。

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生产关系,就以拼多多为例子,拼多多是典型的工厂店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上,为什么拼多多要让你去转发拼单?就是因为他这个平台要整合订单给工厂,工厂才能开工生产,否则没有规模或者规模很小,工厂开工就会亏损。

工厂-电商-消费者,这就是新的生产结构,也是新的贸易关系,中间商的成本被拿掉了,所以消费者拿到商品的价格就大大降低了。

在1990-2010年,这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里,大家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观念,不知道做一个中间商有多么的赚钱吧,即使是最低一级的小商店或者一个小片区的饮料代理,每年他们的收入都是十几倍于当地平均工资的。

因为那个时候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发达,而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消除了信息差。

为什么中间商敢于赚取大额的差价呢?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贸易关系每传递一层所造成的信息垄断,就会产生一次利润,而这些利润最终就会平摊到全国14亿消费者头上。

这可不是皮总瞎编的,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这个理论,后世消费经济学的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进一步加强了这个信息差产生差价的体系。

你在城市中心万达的专卖店里买一件普普通通的白衬衣,可能需要200-300元,可是当你来到珠海服装加工厂旁边的工厂店购买,人家就卖50元不到,中间商的利润是生产成本的4-6倍,某些大牌还不止这个溢价。

之前全国的消费者只能依靠实体店消费的时代,加上信息传递的闭塞和滞后,当然商品的价格很贵,但是互联网一旦普及了,加上电子商务的出现,一切就改变了。

生产结构变得空前的简单,互联网电商平台将所有之前的中间商的利润全部砍掉了,自己收取一部分,其他的部分几乎就是让利给消费者。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扶持的就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经济,也就是制造业,中国生产的一般消费品(指的是诸如衣服等扣除食品和服务之外的其它消费品)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就已经占到了全世界一般消费品生产总量的67%,而我们的国内市场是消费不了这么多的商品的,所以那个时候靠出口。

但是中国的生产是过剩的,当世界经济出现系统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还能依靠谁去解决中国的生产过剩呢?2008-2010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教训,但是也是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24个部委一起出面,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发展。

消费的最终目的是让经济循环起来。

而当时的中国,由于中间商和实体店太多了,他们在这个贸易关系的环节上吸血获利太容易了,所有造成中国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成本是高昂的,也造成了中国人的消费意愿普遍是较低的,最终造成了我们国家的内循环迟迟无法走上正轨。

皮总记得很清楚,我的父亲是大学副教授,母亲是武钢的,当时的家庭虽然不太有钱,但是也是妥妥的中产往上,就这,我们家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去国贸买新衣服,生活开支都很节俭,牙膏皮都要挤到不能再挤的那种干净才扔,毛巾也要用的很旧才扔。

不是因为我们想生活的节俭,是那个时候的东西就是贵,和收入水平完全不配套的贵。

中间商赚差价,就是这么狠。

二.国民经济之殇

那么当时我们国家每年GDP两位数的增速到底怎么来的?

皮总在《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这个系列里面讲得很清楚,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生产,投资和消费,这三者是一个闭环。

我们国家的生产由于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加上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还有工业化进程,所以生产这一端没有问题,甚至是长期处于生产过剩的状态,而中国的消费方面,国内的内部消费跟不上,只能大规模出口换汇,可是每年世界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有限啊,经济发展不能光靠外国进口中国的商品。

所以中国的政府投资一直都是占我们国家财政预算30-40%左右的,经济数据差的年份甚至要投入50-70%来拉动,这些资金全部进入了高速公路,高铁,通讯等等基建类的领域,顺带推高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这也是一个闭环,为什么2021年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房价的限跌令,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全年土地拍卖基本上都流拍了,地价的价格太高了,而如今的房地产由于国家在挤水分,没有之前那样的高红利,前有恒大危机,所以房企不敢接手地皮,甚至还想降价出售回笼资金。

地方政府当然不愿意,你一降价,我的土地出让金怎么办?所以限制房价下跌。

为什么中国的实体店干不下去,其实我们国家的实体店的成本很多都是高房租造成的,很多的实体店店主辛辛苦苦,全年无休,到头来都是给房东赚钱去了。

基建和房地产推高的地价和房价,必然会传导到商铺的价格和房租上,原本电商出现之前,这些店主和个体工商户还可以通过赚大额差价的形式,赚取利润,抵消高房租。

可是随着国家层面开始大力扶持电商产业,中国人也接受了物美价廉的网购,形成了网购的习惯以后,实体店的日子就非常难过了。

但是这个从国家投资拉动型 外向出口型的经济模式,转变为内需消费型的经济模式,必然需要调整时间,也就是新闻里面常说的“软着陆”,这个时期房价依然需要维持在高位,保证中国的国民经济整体平稳向好,同时加快内循环的建立,建立起如同美国一样的内需消费型的市场经济。

中国人均的消费额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而且这一部分的钱,原来100%都流入了实体店,现在可能有50%或者以上都是网购了。

而那些原来凭借高收益赚钱,做中间商赚钱的实体店们,他们的利润必然下降,下降到无法维持高额的店租之后,他们只能降价,当降价还不能维持收支平衡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的关店,而实体店的关门不是指这些店主不干了,他们很多人都转型到了开网店。

所以电子商务的雪球越滚越大,各个网购平台上面,商品的利润越来越低,价格也越来越低了,以至于很多网店完全就是靠走量,每一单只赚0.5-1元的利润。

那么很多人就会问了,为啥房东不降租金呢?

皮总一开始也没想明白,后来联系到政府出台的限跌令,我顿悟了,房东也不傻啊,你今年降1000元/月的租金,明年就可能继续降,房东买个商铺,他可不是慈善家,他是要回本的,他是要盈利的,大量的资金进入购买的商铺,房东要保证收益的,否则买商铺的贷款怎么还,降价了自己还要倒贴。

所以目前大环境和小环境来看,实体店都是陷入了死局,除了高端店,餐饮行业等等服务业的实体店,其他可以从网上购买的商品,实体店由于高房租和高人工的拖累,都是无法和网店抗衡的。

日本是因为经济硬着陆了,房地产崩溃了,所以日本的实体店房租很低的,低到可以和网店的物流成本持平,消费者一看,网店的服务没有实体店好,价格也没有优势,还不如去实体店购物呢,所以在日本,实体店干死了网店。

其实也是中国近20年里,大力投入网络通信,基建物流等等领域,让我们国家的快递成本和上网的成本都远远低于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

皮总在日本和美国都寄过他们的国内快递,速度差不多都在1-2周左右(有快的,但是要加钱),而且价格不便宜,日本平邮的价格是500g/700日元左右,美国则是首磅8美元起,相对于国内的极兔将每单快递价拉低到0.8元的水平,你就会觉得中国的物流和人力成本是真的低。

所以国家无意中投资的大基建,催生了中国的网购市场规模几倍于世界其他经济体,同样,造成了中国的实体行业确实大量消失了。

很多新闻和报道,甚至是国内经济学研究,都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之殇。

但是从来就没有人告诉你,这些实体店已经吃了近20年的信息差带来的红利了,中间商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只不过让他们降价,他们就受不了,那当年何必入行呢?还不是想赚这个快钱和热钱。

三.电商只不过是一种新零售方式

皮总并不是在帮电子商务和网购说话和站台。

先搞清楚,互联网电商的出现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电商并没有增加生产力,他只是改变了生产关系,很多人会疑惑,那高科技机器代替人是历史的必然,那更加先进的电商怎么会没有增加生产力呢?

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使人的单位生产效率提高,创造出的财富增加,原来的一个工人一天只能生产5件产品,有了机器和流水线作业的帮助,可以生产100件,资本家可以用规模效应使得成本下降,从而使得更多的产品进入市场,这就是大工厂替代小手工业者的作坊,是先进的生产力替代落后的生产力。

在研究工业的著作里,将产业工人会向产业上游流动的现象称为先进生产力的替代,最终就是完全不需要工人的参与,完全依赖机器,形成最终生产力永久替代。

汽车替代了马车,短时间看马车夫和造马车的手工业者失业了,但是制造汽车却需要成千上万的失业者进到了工厂生产汽车零件。

而汽车制造业需要几十上百个行业的合作(冶金工业、橡胶制造业、石化产业、电池制造、皮革制造、电子芯片等)这几百个行业又能带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产业工人的就业。

但是网购的兴起和电子商务不是这样,皮总一直在强调,改变的只是生产结构和贸易关系,整个环节没有创造新的财富,开网店同样要给电商平台大量的推送费和运营费,只不过比实体店的店租低很多,商品的价格下降,让更多消费者敢于消费了,消费的最终目的是让经济循环起来。

国家为什么扶持以电商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根本目的就是要降低商品的终端价格,要让过剩的生产端,被消费端给消化掉,而不是寄希望于外界,寄希望于出口,但是始终要记住,电商并没有创造任何的新的财富,他们只是建立一个平台,沟通厂家和消费者而已。

对于没有任何产业优势的城市及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来说,电商的出现并不全是好事,本地人赚的钱本来就在本地的消费,是会实打实的带动实体店的就业,结果网购普及了,除了非常小部分的配送员之外,所有本地人的钱其实是向外流出的,长远来看是亏的,本地银行的存款越来越少,本地实体减少于是就业减少,地方政府的税收下降,工商业的增值税也收不起来,接着收入减少恶性循环。

例如东北的鹤岗,到最后鹤岗甚至连公务员招聘都无法开展,因为地方政府没有钱了,原本还可以依靠土地出让金,收一波地价的地产红利,可是鹤岗当地的房地产已经崩溃了,实体经济再被掏空,这个城市几乎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电商只不过是一种新零售方式而已。

本质上,就这几年很火的直播带货,都是一种新的零售方式,为了把产品更快更多得卖出去的一种商业手段。电商在效率上和价格上的优势是明显的;同时缺点也非常突出:一是形成自然垄断,加速了社会两极分化,二是产品质量无法反馈,劣币驱逐良,冲击制造业根本。

结论

电商巨头将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直接联系起来,导致之前层层盘踞的中间商消失了,但是这一部分的利益却更加集中在某几个电商平台上了,这会加快垄断巨头的产生。

2021年阿里巴巴被反垄断罚了100多亿,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反垄断罚款,其实就是国家看到了互联网巨头们聚拢财富的速度和规模,比之前没有引入电商,要快太多了。

其实真实数据是互联网经济相关的GDP仅占总量的7.9%。剩下来的在哪里?在线下,在过去十年被互联网狂飙突进掩盖,而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实体店里。

就是说为什么大型连锁超市不会倒闭?为什么高端品牌的专卖店不会倒闭?为什么大型商业步行街和百货店不会倒闭?

实际上被淘汰的只是无法跟上互联网时代,吃到互联网红利的那些实体店的店主而已,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忧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正处于内需消费拉动型经济的转型期,既然是转型的时期,阵痛就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