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关键」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创新

互联网 2019-03-12 09:59:40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基础关键」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创新。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受到社会关注。关键核心技术怎样攻关?科技如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两会期间,针对这些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多些原始创新,才能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总体上看,在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工业基础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我国存在明显的短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这些短板是我们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白春礼说,中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主动请缨,从去年开始,新启动了计算系统、网络安全等先导科技专项,要求项目责任人立“军令状”,明确了“三不”原则,即不申报奖励、不调动工作、不从事其他项目工作,希望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早日攻关成功。
“目前这几个项目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相信经过一段时期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提升,能够有效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白春礼说,补齐所有短板不可能一蹴而就,还离不开大力度的持续投入、良好的科技知识和人才积累等因素。
他表示:“关键核心技术能否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基础研究水平。只有多一些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我们才有更强的能力去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白春礼说,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各项重大科技任务的进展,2019年的重大创新成果产出可能还会有更多惊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探索更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对记者表示,现行的科技项目及成果评审评估答辩制度存在一定弊病,呼吁进行相关体制机制改革。
当前重大科技项目或成果评审评估大多需要答辩或视频答辩。“往往一个半天就有6到8个人上台答辩,每个人仅10或20分钟。评审专家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打分,还是很有难度的。”陈赛娟说,“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辨别答辩人申报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拼凑性和科学道德性等关键问题;其次,答辩人口才和貌相对评分的影响,可能超过了科学研究内容本身;最后,在网上事先公布评审专家名单的做法,也给个别人拉票提供了方便和机会。”
陈赛娟认为,答辩制度有即时反馈交流的优势,但弊病也很明显。比如评审结果容易受到“舞台表现”的影响。有些科研人员工作做得很好,但只是口才欠佳,多次答辩都不成功。
陈赛娟说,由于答辩过程中不易全面掌握答辩人的信息,造成很多评审专家很大程度上要依据答辩人曾经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做出判断,这也加重了“唯论文”的导向,不利于准确评审科研项目或评价科研成果。
“科学家毕竟不是表演家,我们应该探索更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陈赛娟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饶子和:筑牢“地基”建立基础研究“国家队”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饶子和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指出,应从国家层面凝练出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所需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重塑国家基础科学体系,筑牢“地基工程”,建立基础研究“国家队”。
在“卡脖子”问题已成国家“痛点”的当下,尽快补上基础研究的短板成为当务之急。饶子和建议,要像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那样,制定国家基础科学战略规划。“比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基础和应用合并管理,基础类项目偏少,且以点状设置为主,缺乏顶层设计,成果是随机的,火花是零散的。”饶子和直言,“再如,每个单位都列出了自己认为的卡脖子问题,难免偏颇,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情况,一些共性问题也存在交叉。”
对此,他建议由科技部牵头,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相关部委参加,组建基础研究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未来10年至20年基础研究的总体规划建议。“要集中力量,确保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建立基础研究国家队。”
同时,饶子和表示,应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这一比例多为15%~20%,美国约为18%。而我国的这一比例十几年都徘徊在5%左右,2018年也只有5.6%。饶子和建议:“作为加强基础研究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指标,应结合国情,今年将这一比例提高至10%。”
(综合新华社、《经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