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电商占比「阿里巴巴打造爆款产品的第一步是」

互联网 2023-05-23 17:45:30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阿里电商占比「阿里巴巴打造爆款产品的第一步是」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阿里电商占比「阿里巴巴打造爆款产品的第一步是」,希望能帮助到您。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作为电商的带头大哥,阿里似乎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

原来腾讯对电商觊觎再三,去年起腾讯与京东分了手,小鹅拼拼也偃旗息鼓,腾讯似乎放弃了电商赚钱的念头。但不曾想其他各路小弟又开始围攻上来:

京东和拼多多就不用多说了,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早已经开始旁逸斜出,从餐饮到超市便利店,下一步它还会卖什么,从服饰到电子产品还真不好说。美团早已经有与阿里正面硬扛的态势。另一方面,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也硬生生地从阿里电商的版图上撕下一块肉去。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电商”是最直观的挣钱方式,就是那块“璧。”互联网世界,流量变现的途径无外乎两种,要么是广告,要么是产品或者服务交易。当广告业务严重内卷而且收入预期十分有限时,只能走向电商,这就是抖音为代表的流量平台变现的唯一逻辑。

2021年12月,阿里巴巴进行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设立“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业务板块,戴珊接替蒋凡成为中国数字商业的掌舵人。今年4月,戴珊又接任张勇成为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目前,戴珊分管淘宝、天猫、阿里妈妈、淘菜菜、淘特、1688等中国数字商业全部业务线,这是阿里的基本盘,也是阿里的生存命脉。

在2022财年阿里云业务实现盈利之前,中国商业是阿里唯一能够带来利润的业务,几乎贡献了全部的利润来源。

从马云到张勇,虽然这两位阿里大掌门一再声称,阿里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世界的基础设施公司,阿里要摆脱电商基因。但实际上,这么多年以来,阿里那些看上去复杂多元,让外人不明觉厉的业务板块,例如国际商业、本地生活服务、菜鸟、数字媒体及娱乐等等,都不赚钱,都在依靠国内电商养着。

戴珊肩负的使命与压力,可想而知。

1、阿里发布2022年财报

2022财年(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巴巴营收为8530.62亿元,同比增速降至19%;而2021财年,阿里巴巴营收超7000亿元,还维持着40%以上的高增长。尤其是今年一季度(2022财年第四财季),阿里营收同比增速直接从去年同期的64%降至9%。

阿里巴巴营收放缓的同时,赚钱能力也在大幅下滑,2022财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619.59亿元,同比下降59%;一季度同样如此,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62.41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197.99亿元,同比下降24%。

对于过去的2022年财年,普遍认为,阿里营收能力和赚钱能力(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都在放缓,这对成立才23年的阿里来说,似乎有些差强人意。

张勇在阿里财报发布之后的电话会议上,强调的并不是财务数据,而是阿里的活跃用户以及巨量的GMV数值。

张勇指出,阿里中国市场完成了10亿年度活跃消费者的既定目标,年度净增1.13亿,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13.1亿,年度净增1.77亿。全年完成的GMV为8.3万亿元,其中中国市场贡献近8万亿元,海外市场为三千多亿元。

张勇表达的点指向了两个关键:

第一,虽然阿里的营收以及净利润增速放缓——这两个数据表现的是企业自身的赚钱能力。但是,对市场以及对整个外部行业来说,阿里的价值是巨大的,其平台上拥有超过10亿的活跃用户,这是其他任何电商都无法比肩的。

第二,线上成交金额国内部分近8万亿,这是一个高的吓人的数据。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交易总额为44.1万亿元,其中商品零售总额39.39万亿元,餐饮收入总额4.69万亿元。阿里一家的交易额占了商品零售总额的20%。

阿里2022财年财报发布之后,虽然业绩——主要是增长能力表现并不出色,但资本市场却给予其积极回应。

5月26日,阿里美股盘前一度涨超5%,截至当天收盘,最终收于94.48美元,涨幅为14.79%。5月27日,阿里港股开盘即大幅上涨,午间收盘于91.20港元,涨10.10港元,涨幅为12.45%。

为什么股价大涨,可能原因有两点:

第一,阿里的股价已经很低。阿里上市时市值就差不多2000多亿美元,过去的一年,在宏观政策、疫情影响以及垄断处罚等多重不利因素之下,阿里股价跌跌不休,已经跌到和上市时差不多了。所以从目前来看,阿里的股价是被低估的。

第二,业绩虽然增速放缓,但超出分析师们的预期。彭博对2022财年阿里巴巴营收和净利润的预期分别为8502亿元和1317亿元,阿里巴巴最终的成绩比预期分别高出28亿元和46亿元。

2、阿里的“留量”时代

2022年5月20日,阿里举行一场线上品牌闭门会,戴珊强调要从交易转向消费,将过去消费者的交易行为分别向前后两段拉长,不仅要做好前端的内容,更要做好后端的服务,消费者成为了阿里的“第一客户”。

戴珊认为,过去是“流量时代”,今天是“‘留’量时代”。在此背景下:“天猫如何帮助商家稳大盘、有增长,是我今年最重要的事情。”

戴珊的认知,充分符合了政策和宏观的导向。

流量时代,需要的是做大规模,一方面是用户规模,另一方面是商品的规模,流量的本质是“用户”。但是,当政策风向转变之后,巨头平台型企业涉嫌垄断,尤其在社会层面、在民间的舆论场中,电商对线下的实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吃着“模式红利”,并没有与中小商家共担经营风险,这可能是阿里这样的平台电商身上的“原罪”。

所以,后电商时代,平台尤其要关注中小商家的健康状况,一方面要把商家留在平台上,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把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上,这正是戴珊所谓的“留量时代”。

从流量到“留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阿里会逐渐进入一个“存量运营”的时代——对现有的用户和商家进行深度运营,提升平台的服务价值和消费体验。

留量时代的阿里会怎么办?

第一,从交易到消费。交易是纯粹的买卖、交换关系。但是消费不仅仅包括交易,更重要的是前前后后一些列围绕交易而形成的体验。

交易时代可能只需要为商家带来流量,促成买卖就行了。但是真正的消费要让用户感到愉快和满意。尤其在线下的消费,“逛店”具有商用空间提供的体验消费,还有包括零售、娱乐、餐饮等等复合业态带来的立体互动消费。

线上的消费体验来自于哪里?

到目前为止,戴珊对于“消费体验”的改造似乎来自于两方面:逛逛、直播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成为推荐和搜索的必要补充。

戴珊表示,“在淘宝这个超级APP上,要坚定完成品牌商的发现,导购、种草、互动,最后是成交的全链路交付。”这是指的“逛逛”功能。

2020年12月,“逛逛”被正式作为淘宝的首页一级入口推出,实现了从0到超过2亿月活用户的增长。“逛逛”从本质上说有点像“小红书”,主要是用于促进用户的分享。

另外方面是淘宝直播正式升级为独立APP“点淘”。

但是,到目前来看,“逛逛”以及设立直播的独立APP,对“消费体验”功能的强化似乎并不十分明显。

第三,自营业务。在“留量”时代,阿里开始强化自营业务。自营业务能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至少能提升用户的“选择信任”。

今年一季度,大淘宝体系开始力推直营,深度介入到商品流通链条,3月淘特上线了淘特10元店、淘特100,两者均为线上官方直营模式。

与淘系类似,天猫也开始不断探索自营业务,更注重用户运营。一季度,阿里中国零售商业中的直营及其他业务同比大增,比整个电商大盘增速几乎翻倍,主要就是由于盒马鲜生、天猫超市等直营业务贡献的。

第三,降本增效。5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徐宏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称:改善利润是阿里未来一年的重要任务。“降本增效”成为阿里的一个高频词。

戴珊明确表示,“今天我会坚定砍掉一些投入产出比不清晰的项目,比如天猫正当红、天猫活力营、天猫精彩盒等等。”

戴珊上任之后,淘宝的预算开始卡得很紧,几万元的差别也会被精准计算。

财报显示,2021年12月31日到2022年3月31日,阿里员工数量从259316人缩减至254941人。这意味着,三个月内,阿里巴巴员工人数减少超4000人。

3、如何对抗美团、抖音的电商业务?

在国内电商领域,京东,拼多多与阿里三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态势和格局,三家各有各的品类优势,而且分别锁定不同的消费人群。当下或者未来不久的战略阶段内,对阿里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来自于抖音以及美团。

抖音是强悍的流量入口,而且从短视频切入电商,抖音的步骤走得很顺滑也很成功。虽然腾讯依托社交也是重要的流量入口,但相比抖音而言,在电商领域腾讯对阿里几乎没有造成威胁。随着抖音加速电商布局,未来“直播电商”会成为阿里的重大威胁。从商户的角度分析,随着反垄断政策严禁二选一,阿里平台上的商家必然会同步进驻到抖音、拼多多、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

再来分析美团。美团是本地生活的王者,从餐饮到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各种消费品,美团的平台电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在本地生活领域,阿里旗下的饿了么却始终裹足不前,而且饿了么本身的品牌联想就是餐饮,在医药、超市便利店生活用品以及零食这些领域几乎难以有所作为,而美团在这些品类领域的崛起,正在蚕食阿里的份额。

笔者认为,阿里在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的高增长时代应该已经结束了,随着诸侯割据,国内电商市场只会更加分散。如果把阿里对标于亚马逊,那么阿里在电商板块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海外市场。

分析人士亦认为,如果阿里能十年内在东南亚和欧洲等国际地区实现强劲增长,那么利润率可能并不重要。甚至可能在未来,阿里国际业务的价值可能会超过其国内业务。

从流量时代到“留量”时代,阿里的电商之路十面埋伏,模式创新和策略创新到目前为止似乎并无端倪,那么阿里唯一能做的是对于两头的精细化运营,第一是商家,第二是消费者。

让商家更有钱赚,让用户体验更佳,是当下阿里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