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艺术生大学规划」

互联网 2023-03-08 08:42:12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艺术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艺术生大学规划」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艺术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艺术生大学规划」,希望能帮助到您。

毕业季

生涯规划是对人生各个阶段的规划以及对扮演和平衡多个生活角色的管理。生涯规划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方面的最终结果,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实现自身目标过程中的原动力以及加速器。生涯意识是指一个人对生涯的基本态度、基本观点和立场。

21世纪初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但也是“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时代。艺术院校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在面对就业矛盾时,急需通过生涯规划教育来唤醒他们生涯规划的意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艺术院校里急需生涯规划教育的缘起,进而提出艺术院校在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与艺术专业的融合创新方式,以期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

一、艺术院校中急需完善

生涯规划教育的缘起

“艺考热”与“就业难”的矛盾凸显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艺术类考生数量快速增长,多数艺术院校和师范类院校艺术专业大幅度扩招,普通综合性高校纷纷增设艺术专业,出现了高考中独特的“艺考热”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了社会热点。

“艺考热”不仅是教育现象和经济现象,更是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经济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与文化进步息息相关,“艺考热”已经不仅仅只是艺术市场的事情了,明星效应和超高收入让艺考生们歪曲了艺考动机,价值观的变化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了文化的脚步在浅薄的土地上行走。舞蹈、乐器、声乐等早期的艺术学习,各类院校艺术专业的扩大招生、全国各地抢生源,艺术高考的文化成绩相对要求较低等方面都是“艺考热”的教育现象反映。从艺术培训到考试专业学习,艺考生们不仅投入了整个高三的时间,其中,部分机构将艺术培训产业化,收费相当昂贵,给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

艺术院校也借由“艺考热”快速发展校园硬件和软件,如大型教学楼、高科技演播厅、华丽的剧院、后现代的艺术展示空间、高配置的计算机、一流的乐器等大多数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是在大师的思想传承、课堂的优质教学方面却减少了。灵活的招生标准,也让艺术考试留给了人们无限遐想。较低的文化合格分,将艺考生排进了“曲线救国”的行列。艺术高等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的异同是什么?衡量艺术高等教育的标准是否需要统一的“标尺”?

但是,如此热门的艺考,却在就业方面出现了“毕业即待业或转行”、“区域人才分布失衡”等问题。教育部于2014年公布了全国各地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有15个专业被亮起“红牌”,这些专业中,有不少是前几年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比如广播电视编导、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其中,艺术院校所涉及的专业有7个,占了“红牌”专业的47%,分别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公共事业管理(艺术管理方向)。但是,报考这些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仍然很多。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越来越多的非艺术院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二是艺术生就业的意愿城市较为集中,导致艺术人才缺乏的地方找不到毕业生,而一大批艺术毕业生在大城市又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因此,必须尽快改革并完善艺术院校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就能够初步构建出个人风格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生涯规划理念。具体的实施内容主要体现为由学校组织开展的系列“优质的、针对性强的、实用性高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与指导。

艺术院校的特点

艺术院校与综合类高校相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艺术院校的办学规模较小、学科门类较单一。因此,艺术院校适合实行扁平化管理和大部制改革。第二,虽然艺术类本科招生没有省市录取名额的限制,但在专业评分方面,考委的主观性较强,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这也是艺术院校在面向社会招生时,经常受到考生顾虑、甚至质疑的一个方面。第三,艺术院校的发展与所在区域的艺术生态有着密切的关联,或者说,区域差异直接影响着艺术院校的发展快慢速度,这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报考与就业。第四,时代对顶尖艺术人才的需求是随着市场发展需求和人民精神追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绝大多数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在可控范围之内。

和高等艺术教育的理想状态相比,艺术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规律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存在“重专业、轻文化”与“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格局。夏燕靖认为,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存在明显的衔接脱节,对艺术教育规律不够尊重和艺术专业扩招政策带来了教学质量问题,还造成了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院校定位不准、功能职责认识不足等负面影响。从当前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长期以来都是重专业,轻文化,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忽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的区域分布、文娱产业环境和艺术专业市场供需的分布不均,艺术院校毕业生的人才流动性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长沙”为主,或者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除了顺利找到专业相关工作或转行的同学外,其余艺术类毕业生宁可留在大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主,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为辅)等待机会,也不愿到中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就业,哪怕当地给予很好的薪酬福利。因此,很多省市虽然将学生送到北京、上海等高等艺术教育发达城市学习,但毕业的学生很少主动回去建设家乡,导致东西部地区艺术人才的差距显著,越来越多的省市的艺术人才都遭遇流失的危险,全国艺术发展呈现失衡趋势。

艺术人才区域分布不均间接性的形成了难以逆转的艺术文化生态。所谓艺术教育资源的平衡即发达地区如何反哺落后地区。虽然,人类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社会历史的变迁结果,但如果这种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大,那么艺术文化的生态就会越来越差,这也违背了教育是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二、艺术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创新

马斯洛提出了5个需求层次,都可以通过职业生涯得到满足。但是,对于艺术院校学生而言,生理、安全并不是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重点,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才是。17-22岁的大学生属于青年转型期,是告别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开始,也是为进入青年生活结构的准备期。对于整个青年期,甚至是后来的中年期、老年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开始了解自己的“生涯”这个概念。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也指生命、人生。与“生涯”有关的概念,如“工作”和“职业”,也要做进一步了解。工作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为特定目的而耗费体力或脑力,第二层意思是指为谋生所做之事。而职业是指一个人所从事的行业、专业或领域,或一个人长期从事的具有稳定性的工作。工作可能是暂时的、临时的,而职业则包含较长的从业经历,也指稳定性工作。

简单来说,生涯规划就是对影响我们生涯发展的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等各种因素的选择和创造。它通常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全面、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一般性特点。

生涯规划与经济类、社会类、心理类和职业类课程的关系

生涯规划课程,是让一个人从全面的了解自己,全方位的分析,用最科学的脑AT潜能测试测出个人的兴趣、潜能、人格,然后进行规划的课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自己适合从事哪些职业/工作;自己所在公司能否提供这样的岗位以及职业通路;在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中,哪些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当由经济、社会、心理、职业四个方面构成。具体如下:

经济类课程。艺术文化经济:该课程主要向艺术院校学生解释艺术领域中的经济学问题,以及用经济学视角来解析艺术市场的变化。推荐书目——《艺术文化经济学》《当代艺术经济学:市场、策略与参与》。艺术产业管理:该课程主要向艺术院校学生描绘一幅艺术产业的画卷,让学生从艺术产业管理的视角了解艺术行业。推荐书目——《艺术产业管理》。

社会类课程。艺术社会:该课程主要向艺术院校学生展示艺术与社会的联系,以及艺术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或者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的人文关怀。推荐书目——《傅山的交往和应酬(增订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艺术社会史》。

心理类课程。艺术心理:该课程主要向艺术院校学生介绍艺术心理学在艺术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有艺术从内化到外拓再到内化的过程,都离不开艺术心理学;同时,艺术还可以用于心理治疗,这也是一个富有挑战的艺术职业领域。推荐书目——《艺术心理学》《艺术心理治疗》。

职业类课程。艺术生涯:该课程主要向艺术院校学生介绍艺术家在生涯发展中的点滴故事和艺术情怀;同时,该课程还要帮助艺术院校学生认识艺术生产理论,进一步掌握艺术生产本质。推荐书目——《完美的艺术生涯——弗兰克·斯特拉和他的抽象艺术》《马克斯艺术生产理论研究》。职业生涯:该课程主要向艺术院校学生阐述如何规划生涯,如何认识自己。当然这个要结合上述几类课程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课程目标。推荐书目——《职业生涯的设计和管理》《你的职业性格是什么?MBTI16型人格与职业规划(第2版)》。

隐性课程。价值观:该课程主要帮助或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现实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一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主导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人们的价值观又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人生观:该课程主要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培养、强化积极向上的心态,实际上就是改变自身的性格。以积极心态激励自己和他人,就是鼓舞自己和别人做出抉择并付诸行动。在整个一生中,你激励别人,同时也会被别人激励。

三、艺术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创新

探索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体系

1.理论引导与规划实践的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课程不仅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传授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系列实践操作、活动形式、个案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并能在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和人生发展中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整,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社会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对接。艺术院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课程应根据艺术教育的培养要求和就业目标,立足于“学而有效、学为所用”的原则去整合教学内容,特别是许多学生从中学到艺术院校后,没有了文化课成绩压力的他们不会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其实在艺术理论走向社会实践的学习中,社会和职业的压力更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更需要学生合理规划。

3.个案跟踪和个性指导的突出。学生的个体化和个性化都表现十分突出,特别是每个艺术生的生存环境和人生经历也大不相同,所以他们的人生轨迹和职业发展方向也会大不相同,这就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要非常注重个体性和个别指导。

4.教学设计与学生发展的互动。艺术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设计将采用讲授与实践结合的方式,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去思考,通过情景模拟和教育戏剧让学生去认识自己,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突出艺术实践的启发性教学。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为评价主体,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想结合的方式,通过项目作品展示、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能力测试、艺术创作等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信息化模式

1.考核信息化。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过程考核与结业测试相结合的形式。全程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例如将使用微信指纹签到、微信课程预约、微信作业提交、微信个人推送等。未达到本学期总学时1/3学时的学生,即取消其考试资格。过程考核分三部分进行,包括:课上表现、课堂作业及结业测试。课上表现占总成绩的20%;课堂作业占总成绩的30%;结业测试占总成绩的50% 。学生最后成绩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

2.评价信息化。评价内容信息化,通过随堂打分的方式,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职业发展规划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需要评价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包括短期和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评价方式信息化,通过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师生访谈以及职业生涯计划书撰写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3.教学信息化。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软硬件系统都要从重视教,重视管理转到重视学生学。第二,教育信息化的产业价值链要逐步上移,向教育回归。第三,要设计有助于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生涯规划信息的软件。第四,要逐步提升教育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本文节选自《聚焦:三维绩效视角下艺术院校的发展探索》

相关图书

《聚焦:三维绩效视角下艺术院校的发展探索》

陈思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中国艺术院校的发展建设做简要概述,总结出其沿革特点与失衡现状,然后聚焦组织绩效、质量绩效和公共绩效三个维度,从六个研究主题对艺术院校的发展进行相应探索。其中,关于组织、共同体和城校互动的研究是先前被忽视的内容,而关于管理、课程教学和就业创业的研究则是对已有资料的适当补充。总之,艺术院校的发展探索,需要直面并解决艺术院校在评价工作中的痛难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推进高等艺术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的艺术工作者。

作者简介

陈思,上海戏剧学院助理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2018-2019 年)。参与多项国家级、 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担任《创新与创业教育》期刊外审专家和 First Asia Pacific IEOM Conference 的中国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艺术课程和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