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机器人新闻「工业机器人新闻」

互联网 2023-02-09 15:29:14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有关机器人新闻「工业机器人新闻」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有关机器人新闻「工业机器人新闻」,希望能帮助到您。

1.Nature:新材料带来更强壮灵活人造肌肉,有望让机器人逼真模仿自然运动

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材料和工艺,用于制造比生物肌肉更强壮、更灵活的人造肌肉。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由10层可加工的高性能介电弹性体 (PHDE) 和20个致动器堆叠而成的4X5英寸薄膜。

图片来源:UCLA柔性材料研究实验室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工程学院研究人员称,创建人造肌肉来完成工作并检测力和触觉,一直是科学和工程界的巨大挑战之一。

在制造人造肌肉方面,虽然许多材料都很有竞争力,但具有高弹性的轻质介电弹性体(DE)因其柔韧性极佳而备受关注。大多数DE由丙烯酸或硅树脂制成,但这两种材料都有缺点。传统的丙烯酸DE可实现高驱动应变,但需要预拉伸且缺乏灵活性;有机硅更容易制造,但它们不能承受高应力。

UCLA研究团队利用市售化学品并采用紫外线光固化工艺,创造了一种改进的丙烯酸基材料,该材料更柔韧、可调节且更易于扩展,且没有损失其强度和耐用性。丙烯酸能形成更多的氢键,从而使材料更容易变形,但研究人员调整了聚合物链之间的交联,使弹性体更柔软、更灵活。然后将得到的薄薄的、可加工的高性能介电弹性体薄膜(PHDE)夹在两个电极之间,以将电能转换为致动器的动能。

每张PHDE薄膜都像一根头发一样轻薄,大约35微米厚,当多层堆叠在一起时,它们就变成了一个微型电动机,可像肌肉组织一样发挥作用,并产生足够的能量来为机器人或传感器的运动提供动力。研究人员已制作出4—50层不等的PHDE薄膜堆叠。

配备PHDE致动器的人造肌肉可产生比生物肌肉更多的动力,柔韧性也比自然肌肉高3—10倍。

UCLA的研究利用了“干法”工艺。该工艺用刀片将薄膜分层,然后进行紫外线固化硬化,使各层均匀。这增加了致动器的能量输出,使设备可支持更复杂的运动。

这种简化的过程,以及PHDE的灵活和耐用特性,允许制造出新型柔性致动器,其可像蜘蛛腿般弯曲跳跃,亦可缠绕和旋转。研究人员还展示了PHDE致动器能够投掷比薄膜本身重20倍的豌豆大小的球。当电压打开和关闭时,致动器还可像隔膜一样膨胀和收缩。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2.智能分选装备提供商弓叶科技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由达晨财智领投

近日,基于AI和光电融合的智能分选装备提供商广东弓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弓叶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轮亿元级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达晨财智领投,老股东经纬创投持续加码。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弓叶科技(东莞)智能装备研发生产新工厂建设,加上2021年已经投产的工厂,两个工厂合计占地面积约15亩,年产能约1000套智能分选装备。此前,弓叶科技曾获得经纬创投的PreA轮投资,以及华创资本的天使轮投资。

弓叶科技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碳中和’及循环经济领域专业的智能分选装备提供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再生塑料、可回收垃圾、混合生活垃圾、建筑装修垃圾等领域,实现废弃物精细化分选,提升回收价值。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弓叶科技的智能分选装备远销全国各地,同时还出走出国门,销往日本、俄罗斯等海外地区。

弓叶智能分选装备应用于数百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中国首条可回收垃圾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分选线,出口日本

文章来源:广东弓叶科技有限公司

3.微创机器人-B(02252)自主研发的Sky WalkerTM膝关节导航定位系统获得FDA的510(k)认证

微创机器人-B(02252)公布,该集团自主研发的Sky WalkerTM膝关节导航定位系统(中国注册名称鸿鹄®,“鸿鹄® ”)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510(k)认证,成为截至本公告日期第一且唯一一款获得FDA认证的中国手术机器人。

据悉,鸿鹄® 具有操作精准、高效协同、安全保护和相容性强等技术优势。术前,其规划系统可基于患者术前CT扫描资料及假体模型资料,协助医生制定个性化假体植入方案。术中,它基于手术规划的精准定位,通过配准技术并结合自主研发的高灵巧、轻量化机械臂,能够快速完成截骨,提升手术精准度及效率。鸿鹄® 能够避免传统手术中的髓腔定位,术中无髓内桿植入,降低手术损伤及出血量,改善术后下肢力线、减少併发症,帮助患者实现术后快速康复。鸿鹄® 此前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

公告称,鸿鹄® 获得FDA认证,是该集团全球化战略的关键里程碑,有利于提升中国手术机器人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为“中国智造”的高端医疗器械向全球化进军助力。未来,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全球化的医工合作和技术创新,以创新和国际化为驱动未来发展的双引擎,加速机器人智慧解决方案的升级,为中国以及全球的患者和医生提供能够延长和重塑生命的机器人智慧手术全解方案。

文章来源:智通财经

4.机器人3D视觉厂商埃尔森智能科技完成A轮融资数千万元,由启高资本独家投资

近日,国内首家机器人3D视觉厂商埃尔森智能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启高资本独家投资。融资将用于进一步推动3D机器视觉在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布局,加速核心产品更新迭代、加大研发投入、扩充研发、服务、营销团队,并建设新的生产及研发中心。

埃尔森智能科技成立于2014年,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3D机器视觉应用的厂商,埃尔森智能科技致力于推动3D视觉技术在全球工业领域的技术应用。非常重视产品及技术的原创性,不仅在算法层面,在硬件产品的创新上也具备行业领先性,依托团队深厚的工业积累,秉承“世界级工业”的品质要求,其在全球首创的全户外3D视觉传感器AT-S1000-ET系列,可应对全户外强光下使用需求,实测在11万Lux照度下可正常使用,并可在高温、低寒、湿腐等严酷户外气候条件下稳定运行,让3D机器视觉真正走向户外,目前已经在多个客户的户外使用场景下稳定使用3年以上。

在应对大尺寸工件、大型堆垛定位方面,其研发的超大视野3D线扫激光传感器最大景深可达3900mm,为目前同类型产品中最大基线设计,且不损失精度,解决了仓储物流、板材加工、大型装备生产等行业客户的应用难题。

自2014年创立至今,埃尔森智能科技已累计交付产品数千套,应用案例已覆盖汽车、工程机械、钢铁、电商物流、化工、家电、鞋服、3C等各行各业,服务大众、丰田、特斯拉、日产、徐工、宝钢、京东等国内外头部客户,成功参与海尔、西部数据、安钢股份、中信戴卡等全球灯塔工厂的视觉系统交付,助力客户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文章来源:投资界

5.仿生机器人企业小鹏鹏行完成超1亿美元A轮融资,由IDG领投

7月12日,小鹏汽车生态企业小鹏鹏行宣布完成A轮融资签约,该轮融资超1亿美元。此轮融资领投方之一为IDG资本,小鹏汽车等股东跟投。公开资料显示,这是近两年中国最大单笔仿生机器人融资。

纵观全球,足式机器人产品多运用于学术研究或工业场景,大规模市场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小鹏鹏行首先聚焦消费级场景,致力于创造可以走进千家万户,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智能仿生机器人。

小鹏鹏行首款产品是一款四足机器人,将具备安全敏捷的运动性能、出色的自主导航能力、多模态的情感交互功能,并搭载首款家用机械臂,为家庭生活提供科幻电影般的陪伴、看护、娱乐及运载体验。

作为国内最早进入足式机器人领域的团队之一,小鹏鹏行成立于2016年,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在广州、北京、美国硅谷均设有研发中心,现已成为智能机器人领域布局最广的公司之一,在动力总成、运动控制、自动驾驶、人机交互、机器智能等重点技术领域均有深入布局。截至2022年6月,公司总员工数超三百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融合了来自机器人、人工智能、汽车设计与制造、互联网等领域的专家。

小鹏鹏行CEO徐志根表示,融资完成后,鹏行将进一步加强在机器人硬件本体和机器智能方面的全栈式研发投入,增强高端人才队伍实力,加快产品研发和迭代速度,打造鹏行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鹏行将继续强化与小鹏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加快机器人产业化进程。鹏行面向C端的智能仿生机器人预计将在未来两年走进家庭,成为人类的好帮手,为人们带来丰富的体验。

文章来源:小鹏汽车

6.2022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总有效量达390.6万件,新兴技术领域专利储备加强

2022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39.3万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7.3万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38.3万件。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3.3万件。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90.6万件,同比增长17.5%。

7月1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发布的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态势稳中有进、质量提升。

企业创新活力强劲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介绍,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内专利、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申请呈先降后升趋势,总体平稳。以上海为例,6月份的发明专利申请扭转前期下降态势,环比数据回暖。“当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创新主体积极克服疫情冲击,创新创造能力得到恢复。”胡文辉说。

同时,国内企业创新活力强劲。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32.5万家,同比增长20.3%;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为210.7万件,同比增长22.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3.4万件,同比增长23.4%,以占国内企业47.8%的数量产生了国内企业63.3%的有效发明专利量。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兴技术领域专利储备加强。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排前三位的技术领域是计算机技术、测量和数字通信,分别占总量的9.4%、7.6%和6.8%;增速前三位为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和医学技术,分别同比增长78.5%、32.3%和27.1%。

“新兴技术领域专利储备的增强,支撑了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也增进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胡文辉表示。

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呈良好发展态势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表示,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等新兴技术领域蓬勃发展,相关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底,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达到97.7万件,是2016年的2.8倍,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的比重达到35.2%。

同时,我国在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人工智能为例,2021年,我国在中美欧日韩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获得授权的人工智能发明专利达到5.7万件,是2016年的5.1倍,年均增长38.5%。近日,德国专利商标局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21年,在与数字化相关的数字通信等技术领域,中国在德国的专利申请公开量较上一年明显增加,优势地位不断巩固。

多举措破解专利转移转化“两难”问题

“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坦陈,在专利转移转化方面,存在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难”和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两难”问题。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政策引导和制度供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深入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加快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等举措,推动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据统计,2021年,全国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2.7万次,同比增长33%,是全国专利转让许可总体增速的近2倍。其中,16个重点省份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向中小企业转让许可的次数和惠及企业数均占全国的九成左右,推动专利转移转化的引导作用和实施成效显著。

雷筱云透露,目前已经有13个省份印发了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方案,6个省份组织77所高校筛选公布了3375件专利进行开放许可,精准匹配推送到1.9万家中小微企业,达成许可合同587份。国家知识产权局计划在2022年底前,发动超过100所高等院校参与试点,达成专利许可超过1000项,有效提升专利转化成效。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7.MIT团队研发智能织物3DKnITS:可准确识别佩戴者的活动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舒适、贴身的织物 3DKnITS,可以准确地识别佩戴者的活动,如走路、跑步和跳跃。这种智能织物主要归功于一种新颖的制造工艺,通过加入一种特殊类型的塑料纱线,并利用热成型工艺(通过热量将其略微融化),显著提高编织在多层针织纺织品中的压力传感器的精度。

利用这一过程,他们创造了一个“智能”鞋和垫子,然后开发了一个硬件和软件系统,实时测量和解释来自压力传感器的数据。机器学习系统预测了一个人站在智能纺织垫上所做的动作和瑜伽姿势,准确率约为 99%。

该论文主要作者 Irmandy Wicaksono 表示,利用数字针织技术,他们的制造过程可以快速制作原型,并可以很容易地扩大规模,进行大规模制造。

这项技术可以有很多应用,特别是在医疗保健和康复方面。例如,它可以用来生产智能鞋,跟踪受伤后重新学习走路的人的步态,或者生产袜子,监测糖尿病患者脚上的压力,防止溃疡的形成。

Wicaksono说:“通过数字针织,你可以自由的进行使用,可以设计自己的图案,还可以在结构本身中整合传感器,这样它就变得无缝和舒适,而且你可以根据你的身体形状来开发它”。

文章来源:cnBeta.COM

8.工业搬运机器人公司海豚之星完成数千万元融资,由梧桐树资本独家投资

近日,全球工业搬运机器人公司海豚之星宣布完成数千万元融资,由梧桐树资本独家投资。本轮融资将用于研发和营销投入,以及自有产线的完善。

作为轻小型搬运机器人提供商,成立于2017年的海豚之星以无人叉车硬件为基础,将计算机视觉、运动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向国内外客户提供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

建立了完整的智能工厂机器人搬运系统。在产品创新方面,海豚之星首创AGV无人叉车模块式结构设计、迷你型激光导引无人搬运车(小海豚AGV)、激光加视觉混合导引技术等创新型设计,其自主研发生产的小海豚机器人荣获了2022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等。

海豚之星提供的工业搬运机器人产品面向厂内无人搬运、仓储、配送和清洁四大场景。公司的系列产品连接了智能制造中的各个环节,致力于将繁琐的流程简单化、定制化,在3C电子、仓储、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医药等领域凭借自身产品的优异性能,助力客户跳出人力,空间限制,铸就企业新核心竞争力,实现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的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海豚之星AiTEN

9.机器有了“心” AI能“读懂”人类价值观

7月13日,从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获悉,由该院教授朱松纯领衔的联合团队取得一项重大研究成果,构建出一种机器实时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计算框架,让机器人与人类用户通过实时沟通完成一系列复杂人机协作任务。这一研究可谓为机器立“心”,让AI(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读懂”人类价值观。相关论文以“实时双向人机价值对齐”为题刊发在最新一期的国际期刊《科学·机器人学》上。

据了解,当今广泛应用的AI系统是一种被动的智能,只能机械地按照人类给定的任务行事,缺乏像人类一样的认知和推理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观。在缺“心”的情况下,AI很难理解人类真正的意图及价值需求,自然也就难以获取人类的信任、融入社会。

在发现之前的研究范式存在局限性之后,朱松纯带领研究团队转换赛道,让AI系统按照人的方式自主定义任务,“学习”人从自身的价值需求出发,由此为机器立“心”,让AI学会人的价值函数,具有实时对齐当前人类价值目标的能力,探索出“小数据,大任务”的范式。

该研究团队提出一个基于即时双向价值对齐模型的可解释AI系统,让机器通过与人类的即时交互并通过相应反馈来推断人类用户的价值目标,并通过“解释”将其决策过程传达给用户,以了解机器人作出判断的价值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学习模型可在复杂协作任务中提高人机协作效率,进而提升人机信赖关系,实现真正自主智能,在迈向通用AI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10.英国启动国防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英国国防部的国防科技实验室(Dstl)宣布它正在建立国防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CAR)。它是与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的艾伦·图灵研究所共同发起的,通过DCAR,政府希望能够帮助人工智能软件更快地发展。希望DCAR能促进英国经济以及国家的防务。

Dstl的高级首席科学家Glen Hart在评论时说:

"DCAR将成为一个卓越的中心,为在国防背景下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提供真正的重点。"

政府概述了DCAR将帮助推进人工智能的以下领域:

(1)短距离学习-训练机器学习的能力,而不需要大量的数据

(2)人工智能在战争游戏中的应用

(3)了解人工智能模型的局限性

(4)协同管理多个传感器的技术

(5)围绕人进行的人工智能研究

(6)人工智能伦理学

在工作方面,预计国防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将从9月起创造5至8个新的学术职位,但这个数字可能会进一步增长。阿兰-图灵研究所计划向全国各地的大学伸出橄榄枝,为DCAR的职位寻找最优秀的人才。

原文链接: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launching-the-defence-centre-for-ai-research

文章来源:cnBeta.COM

11.智能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研发商景曜智能获千万级A 轮融资,由创东方、中车科创基金联合投资

近日,南京景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曜智能”)宣布完成千万级A 轮融资,由创东方、中车科创基金联合投资。

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基础硬件和智能算法方面的研发、打造智能产品平台与核心产品开发等,并深化公司在轨道交通及智能制造领域的综合能力,推进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维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景曜智能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智能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研发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完整智能定制解决方案,在3D机器视觉、无人驾驶工业车辆、机器人自动控制和多传感器融合等领域具备深厚技术经验积累。

景曜智能以SLAM导航模块和AGV调度系统软件为核心技术,延展出多款高效精确的移动底盘和各行业的大量定制化产品,包括应用于图书馆和仓库等场景的智能盘点机器人“求索”、防疫消毒机器人“卫士”、智能零售机器人“逍销”、智能信息服务机器人“萌宝”、应用于铁路及轨交行业的智能检修系统等。

文章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