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窑古镇“窑山宴”开席!苕溪醉虾、达夫虾饼、桃花林鸡、彭祖雉羹 你最喜欢哪一道

互联网 2023-01-31 18:02:45

最近很多人关注瓶窑古镇“窑山宴”开席!苕溪醉虾、达夫虾饼、桃花林鸡、彭祖雉羹你最喜欢哪一道,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瓶窑古镇“窑山宴”开席!苕溪醉虾、达夫虾饼、桃花林鸡、彭祖雉羹你最喜欢哪一道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瓶窑地方风味宴席

窑山宴

苕溪汤汤,古镇悠悠。

在杭州瓶窑人心中,古镇老街上,那些市井喧闹、老店美食,总能勾出人心底最深处的缕缕乡愁。

今天(4月24日),就在瓶窑老街之上,作为“浙里绿系列论坛”的活动之一,一席名为“窑山宴”的美食盛宴缓缓拉开了帷幕——

强盗婆茶、亭市野菜、石濑猪爪、救驾泥鳅、苕溪醉虾、达夫虾饼、桃花林鸡、彭祖雉羹、长命八股……随着一道道美食的上桌,那些关于瓶窑古镇悠悠岁月的美好记忆,渐渐在人们的舌尖上苏醒。

一宴两膳

近一年时间研究,烹制40道菜肴

“窑山宴”分为“窑王膳”和“窑后膳”两套菜单。每套菜单从茶开始,包含6道冷菜、10道热菜、一汤两点心。整套宴席一共设计了40道菜肴。

之所以取名为“窑山宴”,是因为瓶窑古称“亭市”,《太平寰宇记》载“亭市村人悉作大瓮”,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制陶,始称窑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窑。

作为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地,瓶窑素有“文化之邦、天赋之地、鱼米之乡”的美誉。6000公顷山林面积、近3万亩良田、近万亩北湖草荡(实地)、100余座山塘水库……在瓶窑文旅办相关负责人眼里,瓶窑,不仅有5000年的文明,更有山水林湖里的美味。

上下左右轮播

瓶窑是闻名遐迩的良渚文化腹地。这里背依东天目山区,面朝杭嘉湖平原,沿苕溪水道蜿蜒数里,历来是老余杭、临安、昌化、於潜、安吉、孝丰等地山货的集散地。

为了给吃货们勾勒出一个“舌尖上”的瓶窑,充分展示千百年来瓶窑人关于“美食”的智慧与文化,来自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的中国烹饪大师徐迅与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饮食文化研究会委员、国家非遗项目评审专家何宏教授,以及学院中餐教研室主任、中国烹饪名师程礼安等老师一起,组成了10多人的项目团队。在徐迅眼里,“窑山宴”可以说是一席地地道道的“地方风味宴席”。

“要完成宴席配备,首先得保证原材料的多样性,地里长的、湖里游的、树上结的都要有。”何宏说,“瓶窑物产丰富多样,可以说,整桌宴席40道菜肴,都取材于瓶窑。每一道菜品所用到的都是当地人最熟悉的食材。”

主创团队从食材的源头开始挖掘,实地走访瓶窑21个村社,深入研究了当地的历史传说、人文典故,“光是翻阅文献记载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最难的是有些故事记载并不全面,得多方考证。”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研究、整理、试菜,最终出品了这份创意和美味兼备的“风味菜单”。从上古人物彭祖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到南宋小康王赵构,再到现代文人郁达夫……一位位与瓶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被巧妙地植入到这桌宴席之中,让人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对这座小镇的历史底蕴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强盗婆茶】

原料:茶叶、腌枳皮、烘青豆、胡萝卜、笋干、桂花、白芝麻。

特点:茶豆于杯中舒展,闻枸橘笋干之香,悦丁香桂花之色,小品一口,淡淡芝麻味游离于唇齿之间

“强盗婆茶”得名于民国时期的瓶窑老街一家以“强盗婆”为名的茶水店。据传,瓶窑镇上有个叫“酒钵头”的恶霸,经常纠集一帮地痞无赖欺行霸市。一日,老街上走来一个挑着一担茶叶的女人,她身材高大,腰圆背直。酒钵头带着两个地痞上前挑衅,威胁她交场地费。卖茶女同他们好说歹说都没用,就飞起一脚踹翻了酒钵头,酒钵头因此颜面扫地。此事在街坊里传开,大家戏称卖茶女为“强盗婆”。后来,卖茶女还在街上开了间“强盗婆茶店”,每当民间发生纠纷,当事人都喜欢到“强盗婆茶店”来一边喝茶、一边请“强盗婆”出面调解。

“强盗婆”茶起先是一种清热降火的粗茶,因瓶窑过去是个水陆码头之地,从事搬运的苦力多,他们在吃茶时,将笋干、花果之类的食物添加在茶水中,渐渐有了咸味,变成了笋干花果茶。

冷 菜·窑王膳

【亭市野菜】

原料:马兰头、笋干。

特点:色泽嫩绿,品味爽口。

马兰头最早出现在瓶窑人的食谱里,是“凉拌马兰头”。由于在古代,缺少像今天这样丰富的调料,瓶窑人采用先在水中汆一下、再加盐凉拌的吃法。这种吃法清淡,很好地保留了马兰头清新的香味。尝一口 “凉拌马兰头”, 不仅能感受到瓶窑人崇尚自然的口味,也能从中悟出“人间至味是清欢”的道理。

因瓶窑古称“亭市”,因此得名为“亭市野菜”。

【石濑猪爪】

原料:猪爪、黄豆、生姜、小葱。

特点:咸鲜不腻,冻色晶莹。

瓶窑的石濑,自古繁华,汉唐时已形成集市,宋进一步发展,明清时建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因此被称为“小南京”。

“石濑猪手”是当地的名菜。

传说这道菜是穷人阿土发明的。有一年除夕,阿土在街上拾到一只猪爪(也称猪手),他开心地拿回家想与家人分享,一只完整的猪爪如何让大家一起动筷着实令阿土伤透脑筋。他倒出自家田里种的黄豆,将猪爪一段一段斩开,放了半锅水,同黄豆一起炖好盛入碗中,准备大年初一吃。由于天气寒冷,阿土第二天起来,发现猪爪与黄豆结成了冻块,挖出一块来吃,感觉鲜美无比。后来阿土将这道菜的做法教给了乡里乡亲,坊间因此得以普及。

【三思顺行】

原料:笋干、香菇、胡萝卜。

特点:色彩多样,咸鲜合一。

北宋的盛度是瓶窑黄山人。他在端拱二年(989)进士及第后,从地方小吏做到小京官、再到封疆大吏,最后位列宰辅,做到枢密使(相当于宰相),成为三朝元老。盛度为官五十年,是古今余杭本籍人士中为官最大的一位。据《宋史·盛度传》记载,真宗评价其不仅“博学”,更是个会审时度势,凡事皆三思之人。

后人将当地特产笋丝加红椒丝、莴笋丝制作的冷盘以“三思顺行” 命名,意在纪念盛度,同时也提醒后人做事须三思而行。

【救驾泥鳅】

原料:大泥鳅、辣椒、葱姜。

特点:肉质香酥,回味丰富。

南宋时小康王赵构为躲避金兵追捕,躲在瓶窑长命桥下。金兵过桥时,小康王因紧张弄出了声响,金兵正要下去查看,只见河里泥鳅扑腾,以为是泥鳅的声响,就继续往前追,赵构得以躲过一劫。瓶窑百姓救了小康王后,就地取材烧泥鳅给他吃。赵构感慨道:“上次是泥马救了我,这次是泥鳅救了我,还让我饱腹,真是救驾有功。”于是,当地百姓把炸烹泥鳅这道菜,取名为“救驾泥鳅”。

【苕溪醉虾】

原料:河虾、生姜、小葱。

特点:酒香怡人,虾肉Q弹。

苕溪是瓶窑的母亲河,盛产各种鱼虾。苕溪的虾是河虾,外壳透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住在苕溪边的瓶窑人,对苕溪的河虾有一种独特的做法,将河虾做成“醉虾”。

“醉虾”少不了好酒。瓶窑自古以来就有酿酒的习俗,特别在南宋时期,朝廷曾在石濑设立酒课司,这是政府专门收酒税的机构。通常人们用黄酒制作醉虾,而瓶窑人则是用酿酒后的香糟制作醉虾,糟香味浓,色泽红润。

【防风毛鸡】

原料:本地鸡、花椒。

特点:口感嫩滑,鲜香怡人。

彭公村的特产防风毛鸡,口味独特。

据考,伏羲后裔防风氏曾生活于浙江德清县的封山和禺山一带,而瓶窑的彭公村,正处于防风古国地界。此地原为“防弓岭”,是防风古国的高坝水利设施。而当地方音“防”、“彭”不分,“彭公”或系“防弓”音转。

防风善于治水。有一天他正在杀鸡,十万火急地接到大禹会诸侯的消息,他来不及收拾,急忙将杀好的鸡用旁边的稻草简单捆扎一下,挂在门上就走了。尽管防风在路上走得很急,但遇狂风暴雨,因耽误时间,被大禹以整肃纲纪为名所杀。

老百姓见防风没回来,去问防风的妻子,防妻说,等到毛腌鸡坏的时候,防风就该回来了。孰知毛腌鸡久放不坏。后来,防风故国的老百姓就用“毛腌鸡”来纪念防风。

冷菜·窑后膳

【大地精华】

原料:地衣、辣椒、香菜、大蒜子。

特点:口感滑嫩,滋味多样。

瓶窑的“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古城地处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从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座自然小山,则坐落在城的西南角和东北角。

区域内洲河相连,植物茂盛。每当春夏雨季,雨后光滑的岩层上就会遍长“地滑溚”。我国很多地方现在都以“地滑溚”为食材,但不同的是,良渚先民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始食用了。“地滑溚”为吸纳地气而长成的菌藻类菜,故称“大地精华”。

【饭焐茭白】

原料:茭白、大米。

特点:色泽洁白如玉,口感软糯如脂。

瓶窑的张堰村,以盛产茭白而远近闻名。

张堰村民在很多年前就种植茭白。发展至今,已有茭白种植户180多户,全年复种茭白1000多亩。

以前村民种的是“灰茭白”,因品种老化,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为突破这个瓶颈,瓶窑镇和张堰村采取多种措施,引进白壳茭白、紫壳茭白等双季茭白新品种,打响了“张堰茭白”品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如今张堰村70%的茭白销往杭州农副物流中心,经济效益明显。

张堰人长期种茭白,也悟出了优质茭白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做法,就是放在米饭里一起煮最能凸显茭白鲜甜爽脆的口感,因此这道菜有个非常朴实的名称,叫“饭焐茭白”。

【船家泡菜】

原料:大白菜、辣椒、大蒜子。

特点:色泽红亮,酸辣爽口。

过去,瓶窑是苕溪的主要的水陆码头之一。

在苕溪跑船的都是江北人,他们以船为家,今天到这,明天到那。为解决常年吃菜问题,船家们会买来大量廉价大白菜,用盐腌脱水后,将泡透的大白菜和打好的汁一起装入罐子,制成泡菜。吃时配上青豆、蒜沫、干辣椒或者葱花,做成各种风味。瓶窑人习惯叫“船家泡菜”。

【抓铁有痕】

原料:鸡爪、柠檬、大蒜子

特点:滋味鲜香有嚼劲。

瓶窑当地的一种桃花鸡,不同于普通的放养鸡,因成天走山路觅食,脚劲儿特大,被瓶窑人形容为“抓铁有痕”。当地人擅长醋泡鸡爪,坚硬的鸡爪,用醋泡了嚼得爽口,咬得带劲,味道非同一般。

于是,瓶窑人别出心裁地将醋泡桃花鸡爪命名为“抓铁有痕”。

【苕溪精灵】

原料:苕溪小鱼。

特点:肉质酥嫩,鲜香有余味。

从天目山流经瓶窑的苕溪,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水产资源极为丰富。

苕溪水域瓶窑一带,生长着一种叫“餐白条”的小鱼。这种小鱼一年四季都在苕溪出没,沿河居住的老百姓食用时,先抠出肚肠洗净、再放入油锅干炸。这道菜香酥可口,美其名为“苕溪精灵”。

【先生蜜排】

原料:猪肋骨,大蒜。

特点:酱味浓郁,回味丰富。

瓶窑第一小学,是一所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小学。1929年,曾任民国首任教育部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来瓶窑小学视察。

镇长请蔡元培先生在学校附近、老街出名的“大鹏馆”吃饭。席间,蔡元培对一道名叫“蜜汁仔排”的菜赞不绝口,称赞之余他关心地问起了学生的伙食,问作陪的校长说,学生在校是吃些什么菜?校长回答,因条件艰苦,大多是粗菜淡饭。蔡元培听了之后百感交集,为了让孩子们也尝尝这道美味的“蜜汁仔排”,他自己出钱,给每个学生买了一块蜜汁仔排,请校长分发给学生,以此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因为这个故事,瓶窑人将蜜汁仔排改名成了“先生蜜排”。

热 菜·窑王宴

【达夫虾饼】

原料:免浆虾仁、马蹄、芹菜、火腿末、葱白、姜末。

特点:色泽金黄,外脆里嫩。

现代大文豪郁达夫曾到瓶窑。他将这次经历和对古镇的印象写在了《国道飞车记》这篇游记里。

1935年某个夏日清晨,郁达夫携夫人王映霞同几位好友从杭州乘坐一辆轿车去宜兴看善卷洞。当汽车沿京杭国道从瓶窑苕溪上面的木桥驶过时,郁达夫心里想,如果返程时间早,就下车去看看瓶窑是怎样一个地方。就在此时,汽车突然抛锚,顺道游览瓶窑的计划意外提前了。

利用司机修车的时间,郁达夫一行游走瓶窑。先是在路边闻到一阵油沸香气,寻着味儿找到一个小吃摊,见摊贩将从苕溪打捞上来的活虾裹上面粉,压成饼状扔油锅里沸。郁达夫本就是个美食家,他见虾饼表皮金黄,香气扑鼻,就买了请大家品尝,同行的朋友们尝了之后都对这种香煎虾饼赞不绝口。瓶窑人将这款美食命名为“达夫虾饼”。

【草荡鳝片】

原料:大黄鳝、大蒜子。

特点:鲜香浓郁、肉质酥烂。

从前,在瓶窑老街后面有个很大的草荡,草荡里有条黄鳝精,变成了红莲寺住持作妖人间,取法名黑里。

黑里是个花和尚,他常在殿堂暗设机关,每每看到漂亮女子来烧香,就触发机关,使不少信女误落密室蒙受污辱。

官府得知后,派兵围剿红莲寺,因黑里不肯服法就擒,官兵一把火烧了寺院。黑里本为黄鳝精,怕火,急忙跳进池塘逃命。他在水中游了很久,自以为躲过了惩罚,浑浑噩噩中化身原形,浮出水面,恰巧被一在河边洗尿布的产妇娘看到,见它有气无力游来,举起棒槌就是一槌,黄鳝精当场流血而亡。

后来瓶窑人吃鳝鱼,先是去掉鳝鱼的骨头,随后学那位产妇用木棒敲肉,做成鳝片来吃,意为扫除污秽。

【张堰茭白】

原料:茭白、火腿、葱花。

特点:清香爽口、茭白酥嫩。

瓶窑的张堰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茭白村。

张堰村民在很多年前就种植茭白。发展至今,已有茭白种植户180多户,全年复种茭白1000多亩。

以前村民种的是“灰茭白”,因品种老化,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为了突破这种瓶颈,瓶窑镇和张堰村采取多种措施,引进白壳茭白、紫壳茭白等双季茭白新品种,打响了“张堰茭白”品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如今张堰村70%的茭白销往杭州农副物流中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张堰村人人善于烹制茭白,通过简单烹调就能形成美味的“张堰茭白”。

【古窑牛肉】

原料:黄牛肉、茴香、桂皮、香叶、胡萝卜、洋葱、西芹。

特点:香味浓郁,肉质酥烂。

瓶窑地名的来历,与窑山建窑烧瓶分不开。 据《余杭县志》记载:“唐宋时,居民多以埏埴(制陶)为业。窑山上陶穴栉比,镇因以为名。”

窑山上的窑,主要烧制瓶、罐、壶、碗、盆、盏等陶器,其中最出名的是“韩瓶”。

制作这些陶器,对泥土有较高要求。它须取草荡的泥土晒干、击碎,然后放入盛器注水泡成烂泥状,再以牛反复踩踏烂泥。当老牛淘汰时,窑工们便将老牛杀来吃,但老牛肉质粗劣,为使肉酥,窑工们连皮带肉放在窑边炖烧。这种做法的老牛肉皮肉都嫩,风味独特。

当然,现在的食材是专门饲养的菜牛,但仍以“古窑牛肉”的方式来做。

【磨心烤肉】

原料:五花肉,春卷皮,红椒,京葱,黄瓜。

特点:口感丰富,酥而不腻。

从前,在江湖上流传着一首名叫“三十六码头”的苏北小调,歌中唱道:“九月里菊花阵阵香,宜兴出得好花缸,细花饭碗江西出,瓶窑出名是乌甏。”

瓶窑过去作为三十六码头中的一个,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磨子心是瓶窑老街的中心地带,清代时,这里的许多饭店为吸引客人,都拿出看家本领,烹制独特的美食。

当时有一家饭店制作的烤肉,以本地的五花肉为主材,巧妙烹饪后,色泽红亮,辅以春卷皮,红椒,大葱,黄瓜,一起包裹着吃,它酥而不腻,味道胜过烤鸭,被称作“磨子心烤肉”,远近闻名。

【奶水糟鱼】

原料:草鱼、黄酒、鸡油、酒酿。

特点:鱼肉嫩滑,酒香适宜。

瓶窑自南宋开始繁华,史上记载有三多:窑多井多弄多。传说有18座窑、18口井、18条弄,以至于目前还保留有奶水井、花家井、八房井等三井。

在瓶窑的诸多传统美食中,“奶水糟鱼”颇有名气。

奶水糟鱼,同18口井之一的“奶水井”有关。奶水井位于窑山脚下的再兴弄。自南宋定都临安(杭州)以来,瓶窑地处黄皇城根下,有不少酿酒的酒坊。瓶窑人酿酒,喜欢用奶水井里的水,酿出的酒香飘十里。

某日,再兴弄的几个窑工酒兴正酣,却没了下酒菜,工头随即从苕溪边抲来一条两斤重的草鱼,由于窑工平时吃的都是粗茶淡饭,工头为了犒劳窑工,尽量烧得好吃,就向酒坊老板讨来酒糟,用酒糟蒸烧大草鱼,做出的酒糟鱼香飘老街,味道鲜美,从此,“奶水糟鱼”名扬四方。

【南山二绝】

原料:河蚌、带皮咸肉、笋、莴苣、胡椒粉。

特点:肉质酥烂,咸鲜合一。

瓶窑是个水乡,除了苕溪,还有众多小港,生长着鱼虾河蚌等各种水产。在苕溪通往南山的小港里,河蚌品种十分丰富。长得像鸡冠形的叫鸡冠蚌,长得像香蕉一样的叫香蕉蚌,还有尖刀蚌、麻子蚌、黄喧儿等。

南山的摩崖造像,是元代普宁寺请北方石匠在南山雕刻而成。当时南山比较偏僻,石匠爬在悬崖峭壁上刻造佛像,干活非常艰苦。而寺院戒荤,吃不到肉,无法补充消耗的体力。特别是到了夏天,整天在岩石上被太阳暴晒,显得精疲力竭。

一天,汗流浃背的石匠们在晚霞中来到南山前面的小港洗澡,从脚底下摸起了不少河蚌,兴奋之余,他们找来一只铁锅,剖开河蚌,放进几块咸肉,在草荡里烧来吃,吃后顿觉精力大增。

这道咸肉烧河蚌,集咸肉的香味与河蚌的鲜味为一体,故叫“南山二绝”。

【御赐腊蒸】

原料:腊鱼、酱鸭、腊鸡、腊肠、芋艿。

特点:酱香浓郁,口感丰富。

毛泽东在读《宋史》时曾赞誉:“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这里的虞公,就是南宋名臣虞允文。

虞允文是今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人,为虞世南之后。他事亲至孝,其母的因病去逝,令他哀毁骨立;他顾念老父孤身一人且身患疾病,置功名于不顾,一直陪侍。父亲死后,虞允文参加科举考试并登进士第。1161年,当金军进攻到采石附近,宋高宗令虞允文前往催促李显忠交接王权的军队,虞允文到达采石时,王权已经离去,新帅李显忠还没有到任,敌人的骑兵眼看已到达长江北岸,形势十分危急。虞允文面对严峻局势,挺身而出,主动担当临时将领,精心谋划指挥,以少胜多,取得大捷。

虞允文得第三个子时,宋孝宗赐子名“杭孙”,并赐腊味合蒸一品。

虞杭孙死后葬在瓶窑石濑村,后人每年祭祀时都用“御赐腊蒸”,此菜也因此成为石濑的传统名菜。

【古城土豆】

原料:小土豆、小葱、大蒜、红椒。

特点:土豆香软,椒香扑鼻。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瓶窑镇,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

1937年,考古工作人员在瓶窑长命一带发掘,因条件艰苦,吃住在农民家。一天,他们在野外挖掘又冷又饿,为了填饱肚子,在临时搭建的工棚生起一盆火,将农民家里带来的土豆放在火中煨烤。大家一边烤一边吃,其中有个土豆烤得太烫手,“扑”地掉进了旁边烧菜的盐罐。当考古人员从盐罐中拿出这个土豆一吃,发觉沾了盐的土豆特别好吃,便将这个“惊喜”告诉当地老乡。老乡们为感谢考古人员对良渚古城遗址发掘所做的巨大贡献,将这道菜取名为“古城土豆”。

【峰会菜心】

原料:青菜心,五花肉、香菇、高汤。

特点:菜心色绿质嫩,香菇浓香扑鼻。

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举行,道地的杭州美食给来自全球各地的贵宾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令瓶窑人自豪的是,峰会期间使用的蔬菜都是由瓶窑镇南山村的杭州满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供货配送的,尤其是公司下属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提供的菜心,色泽鲜艳,口味清香,经厨师精心烹制,深得与会嘉宾好评,也因此被称“峰会菜心”。

窑后膳·热菜

【土焖倭瓜】

原料:南瓜、五花肉、大蒜子,小葱。

特点:南瓜清香,五花肉糯,油而不腻。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从嘉兴进犯杭州,逼近瓶窑。

田艺蘅是明代文学家,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倭斗争中,统率一支乡兵驻扎瓶窑镇西边的南山寺,担负着阻挡倭寇西犯的重任。

当时粮食短缺,士兵们只能以南瓜代粮。大家一边吃着南瓜,一边痛陈倭寇的暴行。田艺蘅说:“大家把南瓜看成是倭寇,我们吃掉一个南瓜,就是消灭一个倭寇。”战士们彼此鼓舞,感叹道,只要能消灭倭寇,不吃粮食也行。渐渐地,南瓜被当地人叫成了“倭瓜”。而在瓶窑流传的“土焖倭瓜”这道菜,就是田艺蘅发明的。

【柳公家鹅】

原料:老鹅、生姜、京葱、洋葱。

特点:葱香浓郁,鹅肉干香。

瓶窑的黄山盛家是簪缨世家,名门望族。

黄山盛家自唐末以来,出过不少做官的人,其中以盛度最为出名,位列宰辅,做到枢密使(相当于宰相)。盛度的曾祖盛珰曾任余杭令。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嫁孙女为盛珰之子盛美,柳特书“黄山”二字。盛珰命工匠将二字勒石竖于黄山之颠,黄山也因有柳字而名噪当地。

传说当时盛珰以烧鹅谢柳公权,并解释道:“书圣王羲之“鹅”字闻天下,现在天下只有柳公你配得上吃烧鹅咯”,后世把烧鹅美誉为“柳公家鹅”。盛家烧鹅的传统,就这样流传至今。

【桃花林鸡】

原料:桃花鸡、菌菇、生姜。

特点:鸡肉滑嫩,滋味丰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在瓶窑窑北村连绵不断的山坡上有千亩桃林,一到春天,桃花盛开,呈现“十里桃花”的美丽景象。特别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电视剧播放后,这里的桃花林成了热搜景点。

放养在桃树林的“桃花鸡”天性野然。这些鸡聪明、有活力,每天在桃树林觅食,吃的最多的是林中的虫子、落在地上的桃花等,晚上则飞上低矮的树枝栖息,它们比普通饲养的鸡多了许多运动量,肉质也更为结实。桃花鸡流行的烹制法是瓶窑古法“汽锅鸡”,与菌菇一起蒸煮,鸡肉的香和菌菇的鲜完美融合,品尝后难忘其味。

【草荡鱼头】

原料:包头鱼、生姜、洋葱、大蒜、芹菜、红椒、豆瓣酱。

特点:色泽鲜亮,肉质肥美。

北湖草荡是唐代开挖的人工湖,草木丛生,野趣盎然,是今日杭州近郊最为原始的湿地。北湖草荡因与苕溪相通,每逢涨大水时,苕溪的各种鱼虾都会游入草荡,其中包头鱼特别肥美。

瓶窑老街有许多特色饭店,烧制的“草荡鱼头”特别吸引食客。草荡鱼头以包头鱼为原料,以瓶窑产的砂锅为炊具,做出的鱼头色彩浓郁,口味醇厚。

【磨心炸肉】

原料:里脊肉、胡萝卜、京葱、香菜。

特点:外酥里嫩,酸甜适口,老少皆宜。

磨子心是瓶窑老街最热闹的地方。从前,凡南来北往的外地人来瓶窑,都要到老街最热闹的磨子心转一转。因为不到磨子心,就不算真正来过瓶窑。

清末明初的时候,在磨子心开着一家“小有天菜馆”,制作出来的糖醋炸肉特别出名。这种炸肉外焦里嫩,酸甜可口,被称作“磨心炸肉”,一直流传至今。

【红玉炖鳖】

原料:甲鱼、大蒜、红椒。

特点:咸鲜香糯,滋补营养。

在江南不少地方,老百姓叫甲鱼为“鳖”。

传说南宋初,金兀术率领着十万金兵,准备乘坐几百艘战船打过长江。当时驻扎瓶窑的南宋名将韩世忠,带领八千名水师去阻击金兵。临行前,夫人梁红玉为他炖了一只从苕溪抲来的甲鱼。韩世忠正为兵少愁眉不展,梁氏说:“将军你看,这只甲鱼你把它放在外面就会横行霸道,但如果只在瓮内,活动余地就只有这点大,想蹦跶都没有地方。”韩世忠受梁红玉启发,想出了把金兵引入黄天荡、包围歼灭的妙计。

后来瓶窑人取这道菜为“红玉炖鳖”,流传至今。

【开山签肉】

原料:豆腐皮、肉末、葱、生姜。

特点:色泽金黄,外酥松、肉鲜香。

瓶窑镇北面大山连绵。在这片深山里,关于“吃饭”这件事有很多趣闻轶事。如,活干累了吃饭时不能大声嚷嚷喊吃饭,要是给山神听见了,带来的一竹管饭就会变成粥,因此,只能在毛竹上用力敲几下,让大家听见,以示吃饭。又如,吃饭时,要先拨几粒米饭于地,让山公山母先吃,以表尊敬。还如,吃饭的筷子,用后要立即折断,如不折断丢在山上,会变成精鬼作怪。

除了吃饭有各种忌讳外,山主雇人开山劈山,都要举行一种仪式:给每人三片肉,山主不叫吃肉,叫“吃三签”,吃酒叫“三滴”。过去山民贫穷,平常难得有肉吃,而能吃上三片肉,简直像过年一样。

后来,瓶窑人将制作的腐皮葱花肉切成数段叫“开山签肉”。

【白鹤三味】

原料:笋干、咸菜、毛豆子、猪油。

特点:传统风格,山野滋味。

瓶窑的白鹤山因白鹤栖身出名。

清代,整个余杭县民热衷制作鸟腊(干腌的鸟类)而出名,白鹤山的白鹤也成为了狩捕目标。白鹤因受惊吓,日渐飞离。村民渐渐发现,没了白鹤的白鹤山就缺少了生机,因此向山神发誓,再也不吃白鹤做的鸟腊了,于是白鹤又重新回来栖息。其实,白鹤做成的鸟腊通常会配三样小菜,一咸菜二笋干三毛豆。即使没有“鸟腊”,这些小菜也足够鲜美。后人将白鹤山的笋干、咸菜、毛豆烧的这道菜,称为“白鹤三味”。

【大师酥茄】

原料:茄子,大蒜子,红椒,小葱。

特点:外脆里嫩,口味咸鲜。

瓶窑的西安寺村原先无人居住,也没有名字,只有一条通往径山寺的路。南宋时期,有个日本和尚来径山寺学习佛法,见这里连个歇足的地方都没有,他和径山寺主持无准师范禅师商洽后,在这里建了个下院,取名“西安寺”。

传说僧侣们在建“西安寺”的时候因没菜吃,就到周边田地里采集了一些茄子,用火烤制。它外脆里嫩,口感鲜美,很受僧侣们喜爱,后被称为“大师酥茄”。

【坝头小炒】

原料:嫩藕、莲子、水菱 、芦笋、马蹄、小番茄、青红椒。

特点:清鲜、爽口。

瓶窑老街的“窑坝头”,原先是苕溪通往小港的一个石坝。石坝的作用,是为蓄水,以保证石濑方向来瓶窑的船只航行。那时从小港到苕溪或运河的船,都得在船的前后拴上绳子,由四个力士用二条杠子抬过石坝。从苕溪进入小港,也用同样的方法。

窑坝头因是水上要道,人流量大,路边小吃店也越开越多。店主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拿出各自看家绝招,将各种小炒烧得香气扑鼻。像时鲜的嫩藕、莲子、水菱 、马蹄、青椒、红椒,虽然做法普通,但烧出了不普通的味道,因有地方特色,被称为“坝头小炒”。

【彭祖雉羹】

原料:鸡肉、火腿丝、小麦仁、面粉。

特点:营养丰富,口味醇厚。

瓶窑有个彭公村,传说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曾到此游历。有专家研究,彭祖之所以长寿,最重要的就是他别具一格的厨艺。

彭祖因为发明了“雉羹”治好尧帝的厌食症,被尊称为“厨子祖师爷”。

“雉羹”是上古烹饪食品。所谓“雉”就是野鸡,“雉羹”就将野鸡肉煮烂,与稷米同熬而成的一种汤羹。

“雉羹”鲜香醇厚、易消化,且具有养身功能,被称为“天下第一羹”。彭公村的人,为纪念彭祖发明“雉羹”,称这道菜为“彭祖雉羹”。

面 点·窑王膳

【长命八股】

原料:低筋面粉、泡打粉。

特点:形状奇异,香酥可口。

瓶窑的“长命桥”,传说是皇帝封的。

南宋时金兵南下,逃难途中,小康王与文臣武将失散,当他逃到瓶窑地界时,金兵已追至身后,眼看前方无任何躲藏处,只有一座三块石板铺就的小石桥,小康王无奈之余躲入桥下。幸运的是,金兵并没发现,小康王得以躲过一劫。登基后,为感恩这座桥,敕名“藏命桥”。后因年代久远,“藏命桥”被叫成了“长命桥”。

长命桥所在地方成为集市后,有本地人在街边现做现卖一种“八股油条”。它反复搓揉面团后,拉成长条,再以刀切成4小条,合成八股,放入油锅沸炸。这种油条造型别致,香脆可口,当地人称“长命八股”。

【世忠团子】

原料:萝卜丝、油撒子、肉末、糯米粉。

特点:米团清香,馅料鲜美。

南宋时,在瓶窑的窑山上出产一种“韩瓶”。传说这种韩瓶,就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行军打仗时提供的军用水壶,主要用其汲水、装水、盛酒。

有一天,韩世忠为了督造韩瓶,同几个部下骑着战马来到瓶窑,走过老街时,见边上有一个小吃摊贩,刚好将蒸熟的一笼清明团子端出来。此时,他正饥肠辘辘,就坐下买了一些团子。团子的味道非常好,韩世忠一边吃一边问怎么个做法。伙计告诉他说,捣烂应季的嫩艾,和在糯米粉中,再以萝卜丝做馅即成。韩世忠是抗金名将,后瓶窑人为念他,就将其称做“世忠团子”。

面点·窑后膳

【南山寿桃】

原料:面粉、桃子、发粉。

特点:形似寿桃,口味甜美,寓意吉祥。

瓶窑的南山是一处佛教胜地,早在元代,南山普宁寺作为“白云宗”中心,在佛教界盛极一时。寺僧在南宋采石形成的石窟上,刻造起一尊尊庄严肃穆的佛像,此后,当地流传着“一夜间菩萨天降南山”的故事,南山也被称为“杭州第二飞来峰”。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老底子形容长寿的吉祥话语。瓶窑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除了南山,彭公村因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到过而留名,特别是长命村,更是人们对长寿的渴望。

在“长寿之乡”的背景下“南山寿桃”应运而生,这道点心造型似桃,内馅用瓶窑特产“桃子”作馅,寓意健康长寿。

【粉蒸蛋糕】

原料:糯米粉、白砂糖、鲜鸡蛋。

特点:口感松软,甜而不腻

开在瓶窑老街热闹地段的“朱一堂”,是一家经营传统糕点的“百年老店”。

“朱一堂”由瓶窑人朱鹤亭创建于1914年, 2010年被浙江省商务厅认定为第三批“浙江老字号”。 糯软香甜的粉蒸蛋糕,号称朱一堂“镇店之宝”,它在老底子的基础上不断改良,采用糯米粉、白砂糖、鲜鸡蛋等原料,经过打蛋、拌粉、入模、蒸烤、脱模等工艺流程,口感松软,甜而不腻。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杭州吃货了解到,接下来,瓶窑当地还将聘请守正创新的导师团队,对10位“农嫂”进行培训,教授她们窑山宴菜肴的地道做法,让这席地方风味菜肴进入更多瓶窑坊间食肆、普通人家。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