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海藻」山东省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技术成果对接活动(现代海洋专场)

互联网 2018-09-25 16:17:48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大洋海藻」山东省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技术成果对接活动(现代海洋专场)。

主办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威海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威海市科学技术局、荣成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山东省技术转移联盟、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威海市对外科技交流中心、荣成市科技局
时 间:2018年9月26日
地 点:威海市荣成市华星宾馆(威海荣成市成山大道东端1号)

主要活动
9月26日:
8:30—9:00 大会开幕式
主要议程:相关领导致辞,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金融项目签约仪式,山东现代海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体化揭牌仪式
9:00—10:00 主旨演讲
10:00—11:00 乌克兰科技成果路演推介会
14:00—15:30 企业创新需求发布会
15:30—17:00 国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路演推介会
17:00—18:00 项目对接会
9月27—28日:
乌克兰专家实地考察相关企业

十大科技成果推介


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
该品种是以2005年审定的栉孔扇贝新品种“蓬莱红”扇贝为基础群体,采用家系选育结合个体选择技术,开展BLUP和全基因组育种值评估,以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2龄贝平均壳高(8.61±0.43)cm,壳长(7.37±0.56)cm,较普通栉孔扇贝生产用种增产53.46%,较“蓬莱红”扇贝提高25.43%,成活率较普通生产用种提高27.11%。适宜在我国浙江及以北沿海养殖海域中养殖。
成果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 系 人:胡晓丽、常丽荣
联系电话:13964289726,15588445077

大洋金枪鱼质量保真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该成果针对大洋金枪鱼保鲜难度大、加工方式粗放、副产物低值利用等瓶颈问题,研究突破关键技术:
1.突破了延绳钓金枪鱼全程品质保真技术。首创了新型冷却介质流化冰天然物晶种异相成核技术,实现过冷度消失、成核速度加快、含冰率提高以及设备能耗降低;发明了金枪鱼船载和岸基快速处理加工设备,形成了适合延绳钓金枪鱼及其产品的低温保藏和冻藏工艺,确立了国内高端金枪鱼生鲜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
2.突破了围网金枪鱼质量控制与精确加工技术。开发了围网金枪鱼船上快速冻结技术,开发了酸性电解水抑菌与组胺控制技术;利用3D有限元和有限体积法首创了金枪鱼蒸煮冷却数值模拟精确加工技术,开发了具有强鲁棒性、响应快速等优点的金枪鱼蒸煮冷却仿真控制系统;研制了系列金枪鱼精加工产品。
3.实现了金枪鱼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开发了活性肽高效制备与风味改善技术,系统解析了多种活性肽的生物活性与功能机制,首次应用了分步定向酶解、多级串联动态吸附脱芳制备高F值寡肽的关键技术及工艺;开发了金枪鱼加工副产物精炼鱼油的生产工艺,研制了高附加值的金枪鱼活性肽及鱼油产品。
项目授权发明专利46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20篇,主持制定相关行业标准1项,建立了金枪鱼生产规范和标准体系,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金枪鱼加工示范基地。
该项目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联 系 人:殷文伟
联系电话:13567658393

大洋渔业渔情预速报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成果属于水产学、遥感信息工程,实现自主海洋卫星在大洋渔业中的应用。
大洋渔业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有大洋渔船1200余艘,捕捞产量120多万吨。长期以来,我国大洋渔业存在季节性生产安排盲目、寻找渔场困难等问题,单位渔船捕捞效率仅为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2/3,大洋渔情预速报技术的缺乏制约着捕捞能力的提升。项目组经过12年联合攻关,发展了大洋渔情预速报理论,突破自主卫星渔场动力环境速报技术,建立了海陆一体化大洋渔情预速报业务化运行系统,形成一系列大洋渔情信息产品,成功地应用于世界三大洋7个渔场,增强了我国大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渔情预速报技术及业务化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主要技术与创新点如下:
1.基于大洋性种类渔场形成机制和生活史特性,发展了大洋渔情预速报理论。掌握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西北太平洋柔鱼、西太平洋鲣鱼、中大西洋大眼金枪鱼、中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等7个大洋种类的渔场形成机制及其年间分布差异的成因;基于渔场形成机制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提出了基于栖息地指数等理论的中心渔场预报新技术,研发了高精度的、可业务化运行的渔场预报模型,发展了大洋渔场速报理论;结合大洋性种类的生活史特性,提出基于产卵场环境的资源补充量预报新思路,建立起业务化运行的资源量预报系统。
2.突破了自主海洋卫星渔场动力环境速报技术,首次在大洋渔情预报中推广应用。突破了自主卫星的海面高度、海流、风场和海浪等动力环境参数的处理技术,国内首次具备准实时获取4种大洋渔场动力环境速报产品的能力。创新多时空滤波卫星遥感数据融合技术,以及大洋渔场三维环境数值预报同化技术,形成了面向大洋渔业的全覆盖、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渔场环境信息快速报产品。
3.建立了海陆一体化、可业务化运行的大洋渔情预速报系统,形成一系列高精度的大洋渔情信息产品。基于渔业海洋学的理论和GIS技术,提出了大洋渔场遥感环境信息产品的制作算法,形成7类27种大洋渔场环境信息快速报产品;基于遥感卫星、广播通信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技术,国内首次形成了面向现场生产作业船只提供准实时渔海况信息服务和现场作业信息准实时回传的能力,突破了大洋渔业生产信息传输链路的技术瓶颈;研发集大洋渔场环境信息制作和在线渔情预速报于一体的全球渔海况信息服务系统,填补了我国大洋渔情预速报服务技术的空白。
研究成果通过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在全国60多家企业、600多艘大洋渔船中得到应用,预报精度从原来的70%提高到75%,预报海域和种类从原来的2个增加到7个,大大增强了企业生产安排的科学性,减少了寻找中心渔场的时间,节省燃油显著,近3年累计新增利润7.2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45项;发表论文184篇;出版专著7部;培养研究生34名。获省部级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
成果单位: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
联 系 人:陈新军
联系电话:15692165336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在适合生态造礁海域,根据不同营养级养殖生物的营养需求以及海区的养殖容量,采取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即在海底,以底播鲍、海参,中上层水体进行网箱养鱼、贝藻筏式综合生态。每亩4台筏架上吊挂400绳海带,底播鲍、海参。在这种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中,大型藻类可净化水质,滤食性贝类可有效利用鱼类产生的粪便和未利用的饵料,鱼类和贝类所产生的无机营养盐可以被藻类吸收,同时藻类碎屑又可以为鱼类和贝类提供额外的饵料。鱼类和贝类所产生的生物沉积等有机颗粒物质,可成为海参的食物,而生物沉积分解后,可为底栖大型藻类生长提供营养,供鲍鱼摄食。这种养殖模式能充分利用输入到养殖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可以把营养损耗及潜在的经济损耗降低到最低,从而使系统具有较高的容纳量和可持续食物产出,是环境友好型的高效生态养殖。
成果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寻山集团有限公司
联 系 人:常丽荣
联系电话:15588445077

农业部水产新品种——海带“205”
海带“205”是利用地理隔离种群杂交结合累代定向选育培育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过程经历了单倍体克隆系杂交测试、连续4年定向培育、连续2年养殖测试3个阶段。海带“205”展现出优异的生产性能,在单株鲜重、长度、宽度等方面具有优势;成熟藻体具有色素、碘、褐藻胶含量高的特点;鲜藻呈深褐色,干晒后呈深墨绿色;藻体抗烂、烫菜出菜率高、含水量少、成熟早。“205”海带在不同养殖测试海区,无论是鲜海带还是淡干海带均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在荣成和大连地区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近年来,该品种已成为荣成地区主要养殖的海带品种之一。
成果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联 系 人:逄少军研究员
联系电话:18905320876

刺参生态苗种培育与健康养殖技术建立与应用
刺参是山东省海水养殖的主导与支柱产业,年产量约9万吨,产值超过180亿元,用仅占海水养殖2%的产量创造了30%的产值,为单品种产值最高的海水养殖品种。项目针对刺参产业中存在的技术工艺相对滞后、集约化与生态化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下、成本持续增加以及资源依赖程度高等瓶颈问题开展研发,主要包括:
生态苗种培育技术开发:率先建立了刺参生态苗种培育技术体系,确立了生态苗种培育关键技术参数与高效配套技术工艺,突破了生态苗种培育、遮阳控光、水质生态调控、投喂策略与敌病害防控等配套工程技术;集成创新了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冬季培育技术,发明了机械快速倒池与换热装置,解决了苗种安全生产及节能减排等科学问题。
高效健康养殖新模式研发:创新了工厂化立体高效养殖新模式,设计了新型工厂化养殖车间与设施,摸清了苗种放养规格密度与投饲策略、尾水及残留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参数;探明了黄三角地区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路径,首次提出大规格参苗短平快养殖与刺参对虾循环养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优化了养殖环境调控及参礁构设等技术;创建了陆海三联接力式生态养殖新模式,优化组合并确立了各环节放养参苗规格、养殖周期等关键技术参数。
绿色高效投入品开发:率先开发出适宜北方海域环境刺参生长的菌种及其高效缓释型微生物胶囊制品;研发并产业化应用了饵料系数低及降低生产成本的系列绿色高效配合饲料。
生产配套设施创新:发明了刺参生产关键环节的新型基础设施与机械自动化生产装备。经技术成果鉴定,研究成果对我国刺参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指导意义,总体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
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制定省地方标准2项、企业标准1项;注册商标2项;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文章1篇。
成果单位: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山东好当家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联 系 人:李成林
联系电话:18561729989

高活性海洋微生物生产系列农用生物制品
该成果采用海洋生物技术,针对目前抗药病害增加、滥施化肥致土壤酸化、区域干旱等现实生态环境问题,依据自有知识产权的海洋菌株和良好的研发基础,建立高密度发酵与透膜释放新技术,利用代谢调控措施规模制备生物活性成分(聚谷氨酸、多肽等);发挥菌株代谢产物高效抑菌杀虫、缓释、持水的优势,突破产物高量化技术等产业发展瓶颈,实现牡蛎壳粉生物降解及生物土壤调节剂、土壤改良剂的规模化生产。
该技术所使用微生物全部来源于海洋,具有生长繁殖速度快、培养基价格低廉、发酵过程易于控制、产物浓度(效价)高等优点。生产工艺中不使用有毒试剂和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生产过程绿色安全环保;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废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产物提取后剩余的菌体,具有较强的生防作用,可开发为生防菌粉,亦可用于水产养殖废弃物牡蛎壳的陈化降解,有效缩短陈化周期,并避免煅烧提炼碳酸钙造成的大气污染。
成果单位:鲁东大学
联 系 人:张兴晓
联系电话:13805355171

海藻精深加工产业化工程技术
1.通过高通量筛选、基因挖掘和外源表达,加强了海洋产酶微生物资源库的建设及功能基因信息的完善;制备出10余种海藻多糖降解酶制剂,建立了海洋多糖降解酶的规模化发酵工艺,为海藻多糖资源的高值化开发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酶,发酵产酶活力比国内外研究的普遍水平高5-20倍。筛选到海洋多糖降解酶产生菌株600余株。从我国北到大连,南到三亚不同海域的近百个采样点采集样本,所得菌株涉及Rhodobacteraceae、Microbulbifer、Bacillus、Pseudomonas、Vibrio、Pseudoalteromonas、Zobellia、Cytophaga等12个属,37个种,对琼胶、卡拉胶、褐藻胶、浒苔多糖等海藻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丰富了海洋功能性微生物的资源库。制备出褐藻胶酶、琼胶酶、卡拉胶酶等一系列高活性海藻工具酶。完成了多种海藻多糖降解酶在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细胞中的外源表达,有效克服了海洋天然菌种产酶活力不足、携带毒性因子、培养要求严格(如培养基盐度高)等问题。
2.建立了通过控制酶解工艺制备不同聚合度的海藻多糖酶解片段的成熟技术,特别是开创了以海藻为原料替代海藻胶,通过复合酶解直接制备海藻低聚糖的新工艺。该工艺减少生产工序,实现了海洋低聚糖生产工艺的创新,并保证低聚糖功能基因不受破坏;ESI-MS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耳突麒麟菜的酶解产物中包含特征性的κ-卡拉胶四糖[A-G4s]2,六糖[A-G4s]3,八糖[A-G4s]4,十糖[A-G4s]5。
3.其他海藻综合利用方面的创新性技术包括:建立了一步法多元萃取海藻功能小分子的技术,通过连续提取法可以同时有效萃取海藻中的海藻多酚、甾醇、岩藻黄素;建立了利用生物工艺技术,制备海藻功能饮料的技术;利用海藻高效腐熟微生物和海藻多糖专一性降解微生物,建立低值海藻开发富含海藻寡糖素和益生菌的发酵型海藻肥的技术;建立了海藻渣复合发酵开发饲料添加剂的技术,动物实验效果显著;通过定向酶解和膜滤技术,制备出具有良好微生态调节作用的低分子量水溶性膳食纤维(分子量3-10kDa)。
4、系统阐明了不同海藻低聚糖片段在肠道功能改善、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免疫增强、抗菌、植物促生长和诱抗、抗紫外线等方面的功能评价与构效关系研究。研制出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卡拉胶低聚糖磺化衍生物,磺化低聚糖对小鼠S180的体内抑瘤率达到78.2%。
成果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联 系 人:牟海津
联系电话:13515327098

鱼类全生活史型海洋牧场构建技术
充足的鱼类补充群体,是休闲海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目前海洋牧场的建设,其人工鱼礁的礁型、尺度等的规划设计,基本都是以底播增殖刺参或聚集成鱼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成鱼的来源,即幼鱼、仔稚鱼的保护。我国北方休闲海钓型海洋牧场的海钓种类,主要以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等地方性恋礁型鱼类为主,其全部生活史主要集中在有限的水域范围内完成。因此,本技术针对休闲海钓行业成鱼补充来源不足的问题,在同一个海域内以仔稚鱼→幼鱼→成鱼为基础构建这些鱼类的产卵保护礁、幼鱼培育礁、成鱼藏鱼礁、钓鱼礁。同时,利用其溢出效应,为刺参、牡蛎、头足类等提供综合、立体的栖息空间,实现渔业资源的大范围修复。
“鱼类全生活史型”海洋牧场构建技术是依据目标海域常见鱼类、头足类、贝类的产卵行为和生态行为特征,基于其全生活史,利用模拟海草床的产卵保护礁、幼鱼培育礁、成鱼藏鱼礁、钓场区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等,使鱼类从鱼卵→仔稚鱼→幼鱼→成鱼→钓场,各阶段逐级拥有主要栖息场所。从营养需求与供给的视角,以休闲海钓型海洋牧场成鱼的最大可持续产出(生物量和经济)为目标,通过分析鱼类各个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容量,达到各世代间的数量平衡和钓场区成鱼资源的持续供给。
成果单位:山东大学(威海)
联 系 人:姜昭阳
联系电话:15163151028

长牡蛎“海大2号”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07-2016)
长牡蛎“海大2号”是李琪教授科研团队继长牡蛎“海大1号”之后培育的又一国家级新品种。该品种是以2010年从山东沿海长牡蛎野生群体中筛选左壳色为金黄色个体构建基础群体,以金黄壳色和生长速度作为选育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海大2号”平均壳高、体重和出肉率分别提高39.7%、37.9%和25.0%以上,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色泽亮丽的金黄色。
长牡蛎“海大2号”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将提高我国养殖牡蛎的品质和档次,满足消费者对牡蛎品质的需求,减少我国高端市场对国外牡蛎的依赖,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实现牡蛎养殖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联 系 人:李琪
联系电话:0532—8203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