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电商现象「冷清的」

互联网 2023-04-11 20:35:02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双十一的电商现象「冷清的」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双十一的电商现象「冷清的」,希望能帮助到您。

双十一“冷清”还是“冷静”?电商正在走向成熟。 (ICphoto/图)

2021年11月1日,“尾款人”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一如既往,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电商促销活动提前开始,2021年的促销活动在10月底就已经开始,先付定金,11月1日起付尾款。而第一批快递也在当天就送达用户手中。

不过,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双十一让人觉得有点冷清。往年,往往是10月中旬刚过,双十一促销的信息就铺天盖地而来:各大App里充满了促销广告,用户手机上收到一条又一条促销短信,微信群里拉人玩游戏抢红包的信息不断跳出。2021年,App里的广告还有,但是克制了不少,烦人的促销短信少了很多,微信群里组队玩游戏的信息更少了,以至于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在问,今年双十一为什么冷清了?

这注定是个不一样的双十一。

首先,对电商的监管趋于严格。2021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生效,加强了对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电商平台与商家分享用户信息受到了严格的制约,商家不再能随意获取用户的信息,更不能滥用用户的信息,否则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针对移动App弹窗广告的专项治理,也让双十一促销广告轰炸收敛了不少。

行政和司法机关对“二选一”“数据刷量”“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查处和审判,也让电商平台在大促活动中更加谨慎。2020年双十一之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针对网购先提价后打折、虚假促销、诱导交易等问题对京东、天猫、唯品会等电商平台进行了调查,并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2021年,监管部门以“二选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对部分电商平台处以巨额罚款。

2021年双十一前,主管部门又加大了对平台和电商企业的“提醒”。工信部通信管理局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电商企业不得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擅自发送营销短信,市场监管总局回复人大代表建议称将围绕“双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等开展行政指导,各地市监局纷纷对辖区内的电商企业进行行政指导。最高法也相继通过发布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意见等方式,对包括电商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规制。

此外,经过多年的双十一洗礼,消费者也变冷静了。先提价再打折的所谓“骨折优惠”,越来越复杂的优惠券使用规则,也让消费者认清了电商节的套路。也有不少消费者开始反思被电商大销引诱的冲动消费:“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占用空间弃之又可惜”“去年双十一囤的货过期了都没用完”……消费者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下单,而不再集中在“电商节”。

而商家参与大促狂欢的热情也在减退。随着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不少制造企业步履维艰,利润率本来就已经很低了。而要参与电商大促,还要再增加营销成本、降低售价,很多商家觉得不划算。而促销活动中的泡沫也不少。平台看重的是GMV,只要大促期间付了钱,就算到数据里,但每年双十一过后,都会出现大量的退单退货潮。还有一些带货主播的数据都是刷出来的,商家交了巨额的直播坑位费,商品却没卖出去几件。对不少商家来说,参与大促狂欢,不仅可能赚不到钱,还会大大增加工作量,还可能会亏钱。只有平台、快递公司、带货主播们赚得盆满钵满。

另外,随着中国电商的不断发展,电商促销活动也早已不限于双十一。春节、端午、中秋、元旦、国庆、寒暑假等传统节假日都成为电商促销的借口,京东618、拼多多“五五购物节”等其他电商平台造的节也越来越多。可以说,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电商大促,而每个大促也都是几乎所有平台都参与的。电商促销的常态化,也让网民们不用再集中在双十一购物,单个购物节不再火爆也就成为必然。

已有十多年历史的“双十一”略显冷清,但这总体上不是坏事。恰恰相反,这或正说明中国的电商正在走向成熟。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