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农 新时代农民工「码农属于农民工」

互联网 2023-03-29 18:19:33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码农 新时代农民工「码农属于农民工」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码农 新时代农民工「码农属于农民工」,希望能帮助到您。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码农”本农?官方认定?新生代农民工为何如此受关注?

最近,“新生代农民工”火了,不仅冲上了热搜,还引起了热议。

原来,近日,人社部发布2020年北京市外来新生代农民工监测报告,报告显示,“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大幅提高”,从业者“月均收入为10571元”。

为此,有不少网友感叹: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官方定位,“码农”本农了!

上班地点从工地转移到互联网,从过去“扛着蛇皮口袋”到如今“拉着拉杆箱、抱着电脑”,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水平、自我学习意识都在不断提升,职业选择也更加多元。

不少年轻人热衷编程变身“码农”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这是26岁的张帅对于年轻人选择职业的看法。在山西某本科学校学习软件工程的他,临毕业时决定到北京找工作,如今已经在某中型信息公司从事网页搭建工作2年,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码农”。

出生在山西农村的张帅从小跟着父母在老家种地,他表示,在自己小时候的意识里,曾觉得种地比当老师还要挣钱。然而,随着自己不断成长,接受更多的学校教育,他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大学毕业后,张帅认为大城市有更多的工作机会,父母也都支持自己的选择,“很自然就来到北京工作了。”张帅告诉记者,选择成为一名程序员,最重要的是“这份职业的较高薪资非常吸引人”,每月超过一万元的收入能够让自己实现个人目前的“财务自由”。

高薪资的背后,则需要长时间、高强度的付出。陈晓每天的工作时间为早8晚7,周末偶尔的休息时间还要用来陪伴孩子。为了尽可能节省房租,他把房子租在了五环以外,每天上班就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通勤。

即便如此辛劳,乐于学习的陈晓也会在通勤的时间中拿起手机看看技术类的短视频,学习一些前沿的编程代码知识。刚入职时,他还参加过考研培训班,尝试提升自己的学历。陈晓深知:“如果不能持续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要不断提升自己。”

报告显示,除了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增幅最大外,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水平也在发生变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为21.2%,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比为20.0%,研究生学历的占比为1.2%。

27岁的刘洋就是这1.2%中的一份子,目前在北京就读研究生的他希望未来能够回到河南老家从事教师工作。刘洋告诉记者:“现在最要紧的是磨炼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样在日后的求职中才会有更多选择。”他还表示,身边像自己一样的农民工子弟也在不断增多。

除了学习技术之外,陈晓也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互联网行业具有不稳定性,将来考虑回到家乡开办养殖场,现代化的科技农业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来源: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乔然 实习生韩阳阳)

观点

“新生代农民工”为何有人诧异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被视为朝阳行业,从业者也被称为“码农”“IT人才”,是广义上的白领工作。但通过报告很多人才发现,原来这些行业从业者,和农民工也是有交集的。原本是调侃,没想到这下真的坐实了:有些“码农”确实属于农民工的一种。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涉及价值判断,只是一个事实描述: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与工种无关,主要是户籍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诧异:自己写着眼花缭乱的代码,穿梭于玻璃幕墙的写字楼,收入极为可观,到头来还是“农民工”?

不应该把“农民工”视为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称呼,这是个中性词汇。之所以提到农民工,脑海里似乎能浮现一种群像,是因为过去大量农民工囿于知识背景较为单薄,多从事体力劳动。但从来也没人说农民工就是体力劳动者,收入就必然有限。农民工当然可以在知识层次提升之后,成为新业态的领军人物,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如果借着产业转型升级、人口素质提升的档口,农民工的整体面貌为之一变,自然也是令人欣慰的社会景观。

当然,“新生代农民工”让不少人恍然大悟,其实也说明,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市场经济提供的服务替代品增多,人们对户籍状态的感受相对不明显了。比如医保异地报销便利了,或是商业保险产品种类丰富了,户籍所关联的基础服务对一些人来说不是那么“紧缺”了。

“新生代农民工”成为舆论热词本身也是个提醒,同为城市人,但享受的公共服务仍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还是要拿到户籍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框架内来寻找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则是坚持市场经济导向,市场经济的价值内涵必然是流动的、公开的、有选择的、机会公平的,社会环境越向这种状态靠拢,越有助于服务可选项的增多,从而淡化户籍在日常生活里的存在感。

(来源:光明网)

谁还不是个“新生代农民工”?

互联网大厂的码农、电商精英纷纷对号入座——原来,我们就是“从事信息与软件技术等IT行业的农民工”?原来,我一路985、211,学士、硕士、入职大厂的拼杀过来,还是“农民工”?

传统的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以下共性:80后、90后、00后的年龄特征,加班成为常态且没有办法摆脱,对目前的生活状态不满或目前的生活状态与期望值相距甚远,再怎么辛苦也要硬撑下去,不想离开城市也更加不想回到家乡(很多时候是农村),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不安和迷茫。

我以为,传统意义上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学历的强关系在逐步削弱。是否摆脱传统农民工因收入微薄而引致的相对拮据的生活方式及心态与情绪上的普遍焦虑,以及自己与周遭人群比较之后带来的失落感,才是判定是否属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标尺。

这个角度看,大部分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后的头几年,或长或短都要经历一段煎熬期,都会有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标签,等到他们的收入状况相对改善了一些,成家了,买房了,立业了,获得了城市的各项福利,他们自然摆脱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

故而,于广大IT及其他新兴产业从业者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更多是一个阶段性概念,这个身份标签会伴随绝大部分人的青年时期。某种意义上,它与“奋斗的青春”息息相关,在新的发展语境下,压根就不存在什么贬义的想象。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除了热衷当码农,新生代农民工热衷的事情还不少:

“山村小木匠”出圈,被赞“现代鲁班”

“山村小木匠”安旭在抖音等平台上火了。仅两年时间,这个贵州山村“95后”男孩就收获了近900万粉丝。在网友眼里,他有一双魔幻的双手——几块不起眼的木头,经过他的巧手,摇身一变成了金箍棒、高跟鞋、嫦娥五号模型……

安旭不同于传统木匠,他有着天马行空的创意,有人称赞他为“现代鲁班”,也有人说他是大山里的“男版李子柒”。

在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龙山村家里,最多最显眼的就是木材、木工工具和他制作的木质手工艺品,加上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木头的香气,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木匠生活和浓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父母一直希望安旭能找一份稳定踏实的工作。他干过修车工、洗车工,也在奶茶店当过店员,但没有一份工作是他喜欢的,没想到唯独爱上了木匠。2019年初,安旭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家装,仅仅3个多月,安旭便熟练掌握了别人几年才能掌握的全套制作方法。从此,他与木匠手艺结下缘分。

这两年,安旭也在不停地学习,木工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有不会做的榫卯结构,他会去网上找教学视频,一点点摸索。如今随便说个什么玩意,他都能用木头做出来。

安旭告诉记者:“最初想做抖音时,家里人都反对。”一开始他是想试试,看用木头做一把剑发到抖音上能不能火,火了之后是不是能赚点钱;而今天的安旭,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传承木匠技艺。

“李子柒是我的偶像,因为她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并传承中华文化。”安旭说。

安旭试图寻找作品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关联,并将丰富的木工手法与木匠文化元素,烙印在作品中。目前,他正在制作的8层文峰塔模型,正是凤冈县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地标建筑。

在他的影响下,更多人开始了解木匠手艺和文化。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收废品“淘”成千万粉丝“网红”

收废品的“破烂王”与千万粉丝的“网红”,两个迥异的身份戏剧性地集于“90后”刘阿楠的身上。一个收废品的年轻人,何以在自媒体平台上坐拥千万粉丝?

1992年出生的刘阿楠初中毕业后,曾开过货车、摆过地摊、打过零工,随遇而安,平平淡淡。2019年,阿楠搞起了废品回收——这个行业,他的父母干了30多年。

“干这行挺累的,每天工作量很大,早晨四五点起来,晚上10点才能收工,浑身都是土和灰。”刘阿楠说。

累是累,但刘阿楠从没觉得这是个苦差事,别人认为收的是“破烂”,他却称作是“再生资源”。“废品回收不仅是变废为宝,也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尤其最近两年造纸厂对纸板需求量很大,这些废纸箱回收之后可以做成快递包装。”刘阿楠说。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精美、更吸引人,他开始学习视频编辑。初期,他遭遇了各种“翻车”,但作为一个‘90后’,总要尝试着做点和父辈不同的东西,所以,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渐渐地,刘阿楠发现,网友们特别喜欢看他从废品中淘出有意思的小物件。随着粉丝量的突飞猛涨,刘阿楠也越来越有激情。他开始深度自学视频拍摄剪辑,学习好莱坞大片。他的作品,变得越来越有味道,甚至开始有人模仿他的风格。

刘阿楠红了,多个自媒体平台的粉丝量达到了1500万。有人劝他带货“变现”,可阿楠说,自己更多的是想和粉丝们分享生活、劳作的点滴收获。

作者:唐姝

责任编辑: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