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外旧货市场「道外夜市在哪里」

互联网 2023-04-23 16:04:38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道外旧货市场「道外夜市在哪里」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道外旧货市场「道外夜市在哪里」,希望能帮助到您。

作者:东江

转自:子夜漫谭

南十八道街市场

过去我家住在向贤十八道街拐角处的一个四合院里,住房是四合院的东侧,临街。那时租的房子都是三间房两家住,两侧是住屋,中间是公用的厨房。我家的厨房有两个门,西面通往院里,东面通往南十八道街,室内的窗户也是东西向,从我家的室内透过东窗户就能看到十八道街粮食与烧柴市场的请况。

这个市场主要是经营粮食和烧柴。粮食都是从外县用马车运来的,粮食在车上放着不往下卸,整麻袋地出售给粮食零售商或小火磨(磨房)。粮食主要是原粮,品种有高粱、苞米、大豆、小米等。那为什么没有小麦和大米呢?白面主要是由面粉厂向外批发,小麦的用量大,都是由小麦产地真接购入的,因此市场不经营小麦。

之所以不经营大米,那是不敢经营。在日伪统治时期日本鬼子是不允许“满洲人”吃大米的。那时鬼子进行奴化教育,不许国人说自己是中国人,只能说自己是满洲人,否则会定你个思想犯。所谓的满洲人只能吃杂粮和配给的橡子面,只有日本人才可以吃大米。如果谁家吃大米了,被发现后就会以“经济犯”的罪名被抓起来,所以这个粮食市场上没有大米出售。

当时这个市场上的小偷很多,都是针对卖粮的大车。小偷们都是团伙做案,每当小偷做案时都会引起市场上的一阵骚乱。有时候市场一乱,我大姐就会抱着我到屋内的东窗户处去看热闹。这些小偷专找一个人赶车卖粮的下手,卖粮的人为了防止粮食丢失,往往是站在马车上照看车上的粮袋,因为人居高临下看得清楚些。小偷们人手一个粮袋子。一把很锋利的小刀,他们拿的刀子不是为了伤人的,而是为了割麻袋用的。其中一个小偷趁车上卖粮的人不注意,就到车前用刀子把麻袋書一个口子,然后张开自己的粮袋口接麻袋流淌出来的粮食。如果没被车上的人发现,一直到他装够了粮食才走。如果被发现了他就跑出一定的距离跟你逗嘴吸引你的注意力,这时其他的小偷又从别的方向割麻袋接粮。等车主抡起鞭子打的时候,是顾了这边顾不了那边,为了尽量减少损失,车主只得赶着马车跑出市场。

车在走的时候,麻袋依然还往外漏粮,这时有些穷人就用笤帚把落在马路上的粮食和土一同扫起来,装在袋子里,回家后再用筛子把粮食筛出做饭吃。后来一个人根本不敢赶车来卖粮,都是来好几个人,他们围在粮车的周围防止小偷靠近。那时虽然大姐抱着我看热闹,但我还小不记事,此事都是以后大姐告诉我的卖烧柴的那边不会出现此事,因为小偷一个拿不动这些烧柴。说是烧柴,其实它就是很好的直径不等的大圆木。现在的人可能不理解,这么好的圆木当烧柴不是太可惜,太浪费,太叫人心疼了吗!可那时与现在的情况不同,是人们不具备环保意识,原始森林可以随便地砍伐。

二是当时的人口比现在少得多,建筑、傢具所消耗用的木材量相对地来说还比较少,当时的木材是供大于求。三是那时各家做饭使用的都是大铁锅,大锅灶,用木材烧火也比较方便。四是由于木材供应过剩,其价格比用煤便宜,所以才会出现把好好的原木当柴烧的现象。这些大圆木顾客买了之后不好往回运,也不好劈成柈子来烧,于是就诞生了一种职业,那就是拉大锯的劈柴工。

他们是两人为一个组合来工作,当客户买好圆木后就雇佣他们在现场把圆木架在他们的木制活动支架上,两湾大锯把圆木锯成三四十公分的小段,然后再用车往回运。买主多半是让他们跟到家去把这些短圆木再用斧子劈成小木柈子,这样便于烧用。

那为什么大多数的人不自己用斧子劈这些短圆木而要花钱雇人呢?这是咱们普通人家用的斧子小,劈不了大圆木,即使是大号长柄的家用斧子也不行,因为家用斧子的斧头较轻较薄,从断面的图上看斧刃的夹角太小,劈在圆木上不但不能把圆木劈开,往往圆木还把斧头给夹住,斧头不好往下拿。劈柴工用的是专用斧头,不仅分量重,而且从断面图上看刃口部分角度大,这样的斧头不但不易被圆木夹住,而且还容易把圆木撑胀开,人们称这种斧子为“开炸斧子”。我们西边的大院中就有好几家从事这种拉锯劈柴工作的,以此来挣钱养家糊口。

该市场大慨是1947年关闭的,现在没有人能记得它了,但它必竟是老道外市场的一个部分。

南市场

南市场在荟芳里地区,它是以南十七道街与兴业街的十字交叉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几条街道所组成的。它的中心是一个很大的“陆地岛",“岛"的周围有一圈六七米宽的道路,这个环形道路的街名就叫南市场街。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为“圈里”。

“岛”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一栋楼房,每栋楼房都是拐把子楼,两个拐把像一个人张开的双臂,紧紧地拥抱着这一圈道路和这个陆地岛屿,因此人们称它为“圈楼”。

这些楼房解放前是开妓院用房,解放后妓院被取缔,此处的楼房全都变成了民宅。该“岛"把横向的南十七道街与纵向的兴业街“拦腰”阻断,人们称东面的兴业街为东门,西面的兴业街为西门,南面的十七道街为南门,北面的十七道街为北门。“岛”的中心建有一座六角形的塔式楼房,据说以前是茶楼,后改为了市场管理所的办公地点。

茶楼日周围是曲艺、二人转、理发和裁缝店等建筑。“岛”的外围环形路的两边都是商服用房,大多数是小饭店,也有馒头和大饼子铺,还有粥铺。我有一个小学同学,他家就在此开了一家粥铺,名字叫“鸿升粥铺”。

这里还有卖杂粮的粮油店,卖牛羊肉及卖猪肉的肉铺。顺便说一下,那时卖肉用的包装物很有特点,是用圆木刨成成卷的簿木片(像厚纸一样的“刨花”)来包肉,为了防止它干裂,卖肉的还把此木卷放在水里泡着,现用现撕取。后来改为了用油纸包肉,再后来塑料工业发达了才改成了一次性的塑料袋来包装。

在这里还有农杂、五金建材、陶瓷器、寿衣店等店铺。

还忘了两项,那就是在这里还有一家专卖开水的开水馆和两家“小人书铺”。

小人书铺的室内设有长条的桌子和凳子,供租书的人看书用。小人书铺不仅有少年儿童看书,还有一些成年人,当时是每本人书租一分钱。也有一些小说(主要是武侠小说)对外出租,读者交了书的押金和租金后可拿回家去看,但有时间限制,如到期不还书则沒收押金或提高租金。

圈里四个门的方向也都是卖货的市场,如南门、北门方向是卖蔬菜的,东门方向是卖鱼的。鱼市上有海鱼也有江鱼,那时还没有人工养殖的鱼,都是松花江里自然生长的活鱼,可称得上是鱼鲜味美。

这四个门的市场里面最热闹的是西门市场,一是它是在圈里东南方向住的市民到南十六道街的浴池、剧院、电影院、靖宇街等要经过的地方,人员流量大。

二是这里有一些卖小吃的摊床,如炸肉盒的、炸油炸糕的、炸麻花的,还有卖五香羊头肉和烧鸡的,卖肉夹馍的。肉夹)把烧饼从侧面片开一大半,中间夹上很多的酱猪肉,一般饭量的人吃这么一个烧饼和这么多的肉就能吃饱,当时的售价才一角线。

这有一个卖药糖的老者,很有特色。在他的手推车摊床上并排地放着十个小玻璃箱,箱上帶盖,里面放着十种药糖。该药糖是他用密方自己亲自熬制的,很有特色,真是各有各的味。是一分线一块,如果买一角钱的,他还多给一块。每当顾客少的时候,他便会唱一首自编的“药糖歌”来招揽顾客。因为他唱得很有意思,每当唱完歌后他还诙谐地说:“你要是吃了我的酸药糖能把你酸出五里地去,坐‘磨电得坐到老站。

“每当老者一唱歌时,就会围上许多人听,歌唱完后就会有一些人买药糖。在他不唱歌时有人买了药糖后也不走,专等着他下一次唱完歌再走。看!他唱的“药糖歌“多有魅力。

在西门,夏天还有卖各种水果的,冬天得冻梨、柿饼子、糖葫的等。但最吸引人的是卖儿童玩具的,那时候还没有电动玩具,只多是上发条的玩具。但像“花脸”、大刀、长枪、剑等脸谱和古代冷兵器的玩具很多,也有现代的步枪、手枪和打“纸炮”的玩具枪。有的是大人带着儿童来买,但更多的是一帮帮的儿童来这里围观欣赏,在玩具摊床前儿童们比成年人多,这更增加了市场上的人气。

到了1956年随着合作化运动地开展,个体业者迅速地减少,至使市场越来越萎缩。后来随着副食等商品凭票证供应,该市场也就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