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的生鲜电商「疫情对生鲜电商的影响」

互联网 2023-03-18 14:55:51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疫情影响下的生鲜电商「疫情对生鲜电商的影响」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疫情影响下的生鲜电商「疫情对生鲜电商的影响」,希望能帮助到您。

疫情常态化下的抢菜,似乎让人对生鲜电商充满希望,是绝处逢生还是回光返照?

疫情带来的爆发增长

湾区商评昨日文章有提到,新一代消费者更倾向于随时随地线上购物,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线下的大商场上。

可以说,电商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击败了传统商超这个对手。

而这一需求,在疫情到来下更是被无限放大——

疫情影响下,要么处于封控区无法出门买菜,只能通过线上进行买菜;

要么同城有疫情,即使不被封控也减少外出,尤其是担惊受怕的老年一代,通过自己摸索或年轻一辈的指导,最后也选择了生鲜电商。

有数据显示,在正式复工之前,超60%的民众都宅在家中,仅有不到四成的偶尔外出。

凭借“无接触配送”的旗号,生鲜电商在2020年简直是狂揽订单。

个推大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生鲜类APP的平均日活同比增幅为107.17%,与2019年的春节期间相比,京东到家和叮咚买菜的平均日活增幅分别为230.95%和168.69%,均超行业平均水平。

而在新增用户增幅上,多点和叮咚买菜分别达到了33.30%和95.63%。

销售数据方面,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470%;除夕至大年初六,蔬菜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了510%,水果同比增长超300%,鸡蛋增长770%,乳制品增长370%,水饺、馄饨等速冻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90%。

京东方面提供的数据则显示,生鲜销售同比增长215%,全国卖出了近15000吨生鲜产品。

如果仅以2020年除夕夜为例,当晚叮咚买菜的订单量也足足比前一个月暴涨三倍有多,此外分得一杯羹的还有每日优鲜。

次年,因疫情需求暴涨的这两匹黑马直接在美股完成上市。

整体来看,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规模超4干亿元,较2019年增长64.0%。

其中网络零售交易规模3641.3亿元,同比增长42.5%,多家生鲜电商一跃而成资本市场宠儿。

是机遇,也是危机

疫情带来了机遇,但当聚光灯都打向生鲜电商的时候,它的短板却日益显露。

曾经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菜是一种优势,是其顺应时代潮流、击败过往以线下为主的商超的资本,然而蜂拥而至的订单如今却成为了难题。

就拿最近的八卦新闻来说——谁会想到,就连投资了京东、美团、叮咚买菜的风投女王徐新,都得在群里求购面包牛奶!

要知道,她在最新的胡润富豪榜可是以160亿元排483位的啊!

此外还有中金首席陈健恒,他也无奈求助丢失的老母鸡。

甚至于,身居上海的蔚来CEO李斌,因生活物资供应紧张,也被迫在微信群“用葱换盐”。

看样子,这还是他自己种的葱......

疫情之下,可谓众生平等。

而之所以如此难买到物资,简单总结就是,成也疫情、败也疫情。

首先最重要的问题是,无货。

和2020年相比,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做好提前备货,目的就是为了在疫情下满足需求。

然而,类似上海这种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爆发,平台短时间激增的需求量,原本备好的物资似乎无法满足,大部分生鲜电商平台都只能显示售罄。

以上海为例,据叮咚买菜3月14日数据,其蔬菜供应从每天600多吨提升到1000多吨,肉蛋奶供应从每天400吨提升到700吨,米面粮油从120吨提升到300吨。

然而在疫情发展和防控的升级下,这些供应量还是不够,无法跑赢2500万人的物资需求量。

不是他们不想卖啊,现在重罚之下没人敢抬价,只是真的卖完了。

由于各地防疫政策影响,大部分外地的卡车又无法进来,自然无法让各大电商平台进行补货。

这也导致近期上海市民要调不同时间的闹钟,来在不同的电商平台进行购物,然而物资数量相对下还是较少的,往往几秒钟内就被抢光了。

其次问题就是,无人。

快递小哥同样是民众,同样是人,他们不是钢铁侠,做不到说疫情之下绝对不被感染;

即使不被感染,有时还会因为不幸进入封控区域,或是到过重点场所,而遭到一定时期的隔离;

此外,除了我们看到的快递小哥,实际上生鲜电商平台的背后还需要分拣员、打包员、冷库理货员和司机等人手。

一方面是部分人员的感染或隔离,所带来的的人手不足,另一方面则是需求的激增,此消彼长下加剧了生鲜电商的危机,即使有货,也没运力能配送出去。

所以不难见得,生鲜电商成也疫情,败也疫情!

绝处逢生,还是回光返照?

事实上,这波疫情前的2021年,生鲜电商们并不好过。

同程生活破产、饿了么退出,即使上文提及的两匹黑马,都难逃裁员,甚至传出拖欠供应商欠款的消息——

每日优鲜拖欠多名供应商款项、欠薪等话题,现在去微博一搜就能看到。

另一边的叮咚买菜日子也不好过。去年12月底,有人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叮咚买菜开启“大裁员”,采购部门、算法部门、运营部门的裁员比例分别为50%、30%、30%。

另一个大玩家盒马,3月份也一口气关闭了全国范围内的5家门店,曾称“不设上限”的盒马,也准备好了过“苦日子”。

实际上,销售额高并不代表利润高,用粤语来说就是“旺丁不旺财”。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共有4000家生鲜电商入局,只有4%持平,95%亏损,只有1%盈利。

而这1%的盈利玩家,却并非龙头的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

即便在爆发的2020年,叮咚买菜年度净亏损高达31.77亿元,另一边的每日优鲜同样净亏损16.49亿元。直到去年,两家的亏损态势仍未转变。

实际上,这些亏损大部分都来自各大平台线上烧钱获取流量,其次才是货物运输、仓储所带来的损耗。

这很难不让人疑惑,疫情之下如此火爆的生鲜电商,为什么更像是在做慈善?

生鲜电商到底是要起死回生,还是只是回光返照呢?

疫情后,何去何从的生鲜电商

然而,资本从来都不是慈善家。道理如此浅显,为什么还有人义无反顾地进入生鲜电商的大赛道呢?

很简单,账单上无法盈利,不代表不能赚钱。

生鲜电商的创业者,大概是这么想的——

画一个大饼,让人感到很美好

寻找风投,开始运营

再融资,扩大市场占有率

再融资,再扩大

……

成为头部公司

敲钟上市

一旦上市,创始人功成名就,投资人套现离场。在这个完美的创业计划中,是否盈利并不重要,成为行业第一才是关键。

然而问题再次摆在眼前——疫情之下也无法盈利,当潮水褪去,人们回归正常生活后,生鲜电商们当下供不应求的订单还能剩下多少?

再加上线下渠道的陆续畅通,物流仓储损耗所造成的较高客单价,不再隔离的消费者还会继续买单吗?

接下来,能否继续稳赢传统商超,并留住疫情期间爆发出来的这批流量,直接决定了生鲜电商们能否活到敲钟跑路的那一天。

否则,最近的一切都只是回光返照,它们最后还是堕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