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恨电商的那些人都是谁啊「电商最怕的是什么」

互联网 2023-04-09 20:02:07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最恨电商的那些人都是谁啊「电商最怕的是什么」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最恨电商的那些人都是谁啊「电商最怕的是什么」,希望能帮助到您。

前段看了一个电影,彭昱畅和刘昊然主演的电影《一点就到家》,故事主要是讲的创业大师刘昊然和励志快递小哥彭昱畅的故事。两个人联手建立起了农村的电商通路,把村里面的咖啡卖到世界。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非常的现实,彭昱畅为了让自己的快递有单送,所以在集市上推销电商代购方式。电商的普及最后让小村的咖啡走出小村,也让小村热闹的集市成为回忆。

这部电影的出品方有阿里巴巴影业,满满的励志创业风。我曾经在头条总结过当时刘强东关于电商并没有带来就业的总结。评论区中有支持,有反对。

『支持的人』认为电商是一种进步,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让原来靠“信息差"赚钱的商家让利给了消费者。也有人认为实体店死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房租太贵。

言而总之,支持的人都是电商的受益者,从消费者角度去考虑问题。确实是,电商解决的最大的问题是通路问题,解决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对称了之后,消费者可以全国比价,商家全国竞价,头部更头部,靠信息不对称的商家注定赚不到钱。

『反对的人』认为电商是实体行业衰败的根源,从商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早的内循环经营模式虽然没有电商高效,确实养活了很多人。厂家生产养活了很多人,经销商批发商运输商又养活了很多人,终端零售门店又养活了很多人。本质上来说,这些人都是在依靠『信息不对称』活着。就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才会让竞争不会那么激烈,消费者选择也不会那么多。中间的利差足够大,才养活了这么多的从业者。

认为电商是对实体行业冲击最大的人,都是利益受损的人,或者是店家,或者是房东,或者是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

「我们是消费者,但是也是从业者。我们需要花钱省钱,但是同时也要赚钱。当赚钱不容易,花钱是否更简单呐?」

在2020年这个时间点去谈「如何阻止电商的发展?」这个话题,颇有点无稽之谈的意思了。电商发展这么多年,早已经进入垄断期了。

在这里主要总结下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电商是实体行业衰落的原因?电商到底侵害了谁的利益]

房东的利益:最恨电商的可能就是实体店的房东了,这里面包括街边小商铺,也包括百货大商场。曾经满大街的衣帽鞋袜零售店,随着电商的崛起。选择少,价格贵的实体店大量的倒闭。以前满大街的服装店,现在偶尔看见一个都是觉得很稀奇。电商对于实体店房东来说是温水煮青蛙一样。中国大多数的实体店房东都是个体,并没有聚集起来反抗的能力。甚至于包括大的百货商场,依然相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属于娃娃兵一样的对手。等所有的房东从消费者角色里面反应过来自己的店铺客流越来越少,房子越来越租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自己被电商损害了利益。

零售商家的利益:在没有电商之前,国内内循环的消费主要是靠零售店,这些零售店大多都是个体小店组成的。做得大的是连锁店/大卖场。做的小的是个体户夫妻店。他们从批发市场进货,再运到店里卖。电商兴起,大家第一时间作为消费者也很兴奋,能买更便宜的东西了。其次开始跳过上游的批发商开始进更便宜的货品。但是依然是温水煮青蛙,当阿里巴巴变成淘宝。电商从抢批发商的客户,变成了抢零售商的客户的时候。零售商们才反应过来,我们绝对卖不过批发商的价格。更卖不过厂商的价格。随着营业额的下降,零售商才开始关店,裁员,转行。

经销商的利益:电商的兴起,很多小经销商很兴奋。以前天南海北的找场子看货。现在通过批发平台,一下子可以找到很多的厂家。比价之后,降低自己的进货成本,批发给零售商自己就更有利润。所以很多经销商一开始把阿里巴巴当进货平台,最后自己也在上面搞批发。但是随着厂家自己开始上批发平台参与竞争之后,批发商们发现,零售商进货得越来越少。小厂家对于小订单也是来者不拒,一单不够,多单来凑。依然温水煮青蛙,大量的批发市场倒闭。

厂家的利益:厂家也许是一开始电商最积极的拥护者,因为终于不用再去求经销商了,自己就可以直接跳过经销商建立自己的零售终端。不仅自己每单的利润高了,更是现款现结。但是随着厂家越来越多之后,零售商、经销商、厂家都在一个平台的时候,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厂商之间不断地比价竞争,你便宜一块,我便宜两块。总而言之,中国制造业小厂太多,太零碎。导致价格千差万别。从一开始的兴奋掌握自主权,到最后厂家恶性竞争没利润。

最恨电商的人就是这些从业人员,根本原因还是损坏了大家原有的利益结果。在电商崛起的过程中,他们承担着参与者,旁观者,受益者,受害者的角色。很复杂。这些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和中小微商家,他们在面临巨额资金的巨头侵蚀的时候,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话很对,中国的制造业一开始思考的出发点就是国外有的,我们也要有。”各地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很多都是以发展能带来最大就业机会的制造业为主。在市场开放初期,龙生九子的制造业故事层出不穷。

每个县城乡镇都有一个“造纸厂”。这个是制造业技术难度低,可复制能力强,各地招商同质化造成的。办厂曾经在时代中是一个“财富”名词,但是随着消费结构的改变,办厂成为了“产能过剩”的代名词。

我们总是想赶超欧美,他们有的我们一定也要有。地方招商也是一样,隔壁城市有的,我也要要有。我曾经在创业大街筹备的时候负责过一段时间,看过很疯狂的各地招商局学习旅游团的疯狂局面。

当一个东西被当做榜样,我们就开始从上而下的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始自上而下的效仿。苏州服装产业园做得好,我就要在南京做一个一样的。这种不思考,0差异,无节制,一窝蜂的作风是导致在电商消灭了“信息不对称”之后出现的“产业同质化价格战”的根本原因。

电商已经是中国最大的零售行业“房东”,这个“房东”不仅仅收“租金”(开户费),还要抽成(交易费),还要广告费(竞价排名)。

在全国产品同质化的竞争基调下,我们自相残杀再让利给了消费者之后利润,又是否能扛得住“房东”每日一涨的“竞价排名”的收费机制呐?

也许我们作为消费者都是电商受益人,但是难道消费者不需要上班吗?我们都在被温水煮青蛙。

加大技术壁垒,增加差异化,才能减少内耗,进入全球竞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