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如何发展民俗旅游「贵州茶公益广告精准扶贫」

互联网 2023-02-13 14:55:50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黔东南如何发展民俗旅游「贵州茶公益广告精准扶贫」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黔东南如何发展民俗旅游「贵州茶公益广告精准扶贫」,希望能帮助到您。

贵州文化产业项目观摩于12月22日结束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陈李育)在12月22日举行的2016年贵州文化产业项目观摩总结大会上,省政府副省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何力对2017年的文化产业项目做出要全力推进文化 大扶贫的要求。文化能够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文化产业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多大空间?在观摩行程中,黔东南利用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给观摩组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省政府副省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何力对明年贵州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提出要求

卡拉村竹编鸟笼 编出群众致富“金饭碗”

刚进卡拉村就可以看到身着身着苗族服饰的村民杨晓春正在电商代办点的广场上编鸟笼。“我一天可以做3、4个鸟笼,每个能挣将近3000块吧。”而在10年前,这个村寨的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

农村电商加快卡拉鸟笼产业发展

“‘卡拉’是取于苗语中的谐音,意为‘落后、渣子’之意,以前的卡拉村太穷了。”卡拉村村支书王玉和说,现在的卡拉村不一样了。丹寨县卡拉村传统的工艺鸟笼制作技艺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卡拉村依托本村鸟笼编制历史悠久的优势,围绕“公司 协会 农户”的发展模式,狠抓鸟笼工艺品产业发展。一方面,村里着急60名手艺好的鸟笼生产者进场做工,专门生产造型独特、做工精细的高档鸟笼;另一方面,村里将购进的原材料发给没有进厂的农户在家生产,然后按公司制定的质量标准验收。

全村154户就有125户做鸟笼

2014年,卡拉村鸟笼又乘上电商的高速列车,步入鸟笼产业发展快车道。2014年该村鸟笼销售量达12万只,产值600余万元,参与农户年均收入超5万元。2015年鸟笼产量高达15万只,年产值达800万。

目前,全村154户就有125户做鸟笼,并且成立了丹寨县鸟笼专业合作社。如今,卡拉村已不再“卡拉”,而是运用村寨时代相传的鸟笼制作技术,编制出勤劳致富的“金饭碗”。

手工刺绣

传统手艺 时尚创意 三千绣娘绣出美好生活

今年26岁的杨昌秋去年在家门口丹寨就找到了工作,在这之前她一直在广州打工多年。“去年回家在公司里培训了一年刺绣,然后就找到工作进了公司,不用再跑到广州打工了。”杨昌秋工作的地方正是贵州晟世锦绣公司。

“将民族刺绣和现代时尚设计结合起来,发挥出了创意,作品也满足了市场。”黔东南州文改办主任廖永伦对当地绣娘绣出的“创意好、品味高”的成品赞不绝口。

一针一线绣出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

成立于2010年的贵州晟世锦绣文化投资有限公司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将苗、侗、水、瑶等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转化为当代消费品,以提升民族人口、特别是贫困多发、就业困难的妇女人口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经过该公司培训的绣娘染娘遍及黔东南三十多个村寨,接受过培训的绣娘学院就可以与企业建立订单生产合作关系,并获得收入。

“我们在村寨李建立了‘手工生产线’,培训手工艺者超过3000人。”贵州晟世锦绣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英告诉记者,在晟世锦绣的民族手工专业村,接受培训的绣娘平均月收入可达到800-1500元。

凯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机绣车间

民族文化产业园预计带动就业20万人

12月22日下午,2016贵州文化产业项目观摩组来到最后一站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以及凯里文化创意产业园。步入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核心景区下司古镇,代表们纷纷被这一黔东南历史重镇的宜人风景所吸引。据悉,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是我省十三五重点项目之一,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观光点,已初步具有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功能的风景区。

凯里文化创意产业园则充分用好苗侗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包括银饰、刺绣、蜡染等具有地方特色民间工艺品和民族动漫等全产业链极具发展。目前,园区落户企业已达32户,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带动就业4000余人。到2020年,预计入园企业达300家以上,带动相关人员就业20万人,吸引接待游客5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