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冠特效药申请上市 同时也暴露了美药企的贪婪

互联网 2023-01-31 17:45:19

最近很多人关注美国新冠特效药申请上市 同时也暴露了美药企的贪婪,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美国新冠特效药申请上市 同时也暴露了美药企的贪婪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图片来自pixabay)

华舆讯 综合报道 日前,美国制药巨头默沙东公司(MSD,部分北美地区称其为默克公司)宣布了其抗病毒药物莫那比拉韦(Molnupiravir)对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结果,称该药物能有效降低轻症患者转为重症的可能性。据美国中文网报道,该公司目前已经开始向美国食药监局申请紧急使用授权。

这则消息本身振奋人心,但莫那比拉韦据称高达700美元一个疗程的价格仍然令人咋舌。美国医药企业的贪婪,以及美国体制对这种贪婪的纵容,在这款眼下全球最受关注的新冠特效药身上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

号称目前最好的特效药

据联合国国际药品采购机制(Unitaid)负责人介绍,莫那比拉韦的中期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当给予处于感染早期阶段的患者时,该药物可将新冠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50%。

该机构负责人表示:“有效、使用简单、可以避免病情恶化的口服治疗正是我们控制新冠大流行所需的突破。这些药物与疫苗一起使用,可以减少因新冠而住院和死亡的人数”。

但也有不少美国媒体指出了该款药物的一些隐患:默沙东在临床实验中排除了所有孕妇,且明确要求所有受试者在试验期间禁欲。有美国媒体提出,由于这款药物的生效原理是破坏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因此其对人类生殖方面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数据证明;

目前的实验数据仅限于未接种疫苗人群,但目前美国接种疫苗仍被感染的突破感染病例并不少见;

在印度的临床试验显示,该药物对防止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转为重症较为有效,但如果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则对病人的康复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意味着该药必须配合“早诊断、早治疗”的策略才能发挥作用,但目前许多国家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药物服用需要每次4粒,每天2次,5天一个疗程,从美国的医疗实践来看,这种服药方式略显复杂,很多病人无法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行完成等等。

但相较于联合国将这款药品推广至全球的愿景,更大的麻烦可能是成本:美国《独立报》援引世卫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分析称,这种药物一个疗程40粒的生产成本约17.74美元,但美国政府采购一个疗程的成本高达700美元左右。

药品研发成本高,到底能高到哪?

医药行业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生产第二片药只花了1美元,但第一片药花了10亿美金”。用来描述药品研发投入大、风险大,必须在专利期内赚回研发成本,而且适应症患者数量越多,越容易回本的状态。

问题是,第一片药的开销到底是不是10亿美元,真相已经被药企们用复杂的财务策略掩盖起来了。以莫那比拉韦为例,这款药物并非默沙东公司自行开发,而是从埃默里大学下属的药物研究所买来的专利。购买专利的费用与生产线开销都以商业机密为由不予公开。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政府以12亿美元的价格订购了170万个疗程,澳大利亚订购了30万个疗程,韩国订购了2万个疗程,但具体价格都不得而知。新加坡也已开始谈判购买。

有金融机构表示,默沙东公司可以在2021年内生产不超过1000万剂,也就是250万个疗程的莫那比拉韦。由于默沙东将根据不同国家的收入水平,制定不同的价格,因此只能粗略地预估默沙东会因为这款药物进账数十亿美元。

虽然默沙东对其向埃默里研究所购买专利的具体开销讳莫如深,但显然远小于该药物的盈利前景。更让美国舆论不满的,是埃默里研究所虽然是私立大学的附属机构,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拿着美国财政提供的高额资助。

默沙东与埃默里方面则回应称,埃默里曾与政府方面接洽希望获得资助研发这种药物,但在最终决定与默沙东合作前,政府从未对此提供资金。美国《独立报》援引一家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显然,他们想要重塑‘谁为这种药物的开发付费’的叙述,以避免公众要求以合理的价格提供”。

“成本失控”堪称美国医药行业“光荣传统”

默沙东事后回应,与美国政府签订的700美元一个疗程价格不是正式销售价格,后续会和印度药企签订授权协议生产,降低在低收入国家的售价。但“成本失控”在美国医药行业可谓是家常便饭,不得不让人对这款药物的价格到底能降低多少心存疑虑。

上一个遭遇成本失控的是美国的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抗原检测法可以通过受试者唾液和试剂盒,在15-30分钟之内完成新冠病毒检测,优点是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节省时间,缺点则是会漏掉最高20%左右的感染者。2020年10月,世卫组织宣布向疫情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1.2亿个抗原检测试剂盒。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时乐观地表示,一个抗原检测试剂盒只需要5美元,而且随着产量提升会继续降低成本。

图文无关。(图片来自pixabay)

一年过去,在欧洲,抗原试剂的成本确实已经降低到1-2美元左右。不幸的是,随着美国各州陆续出台“不打疫苗就每周检测”的规定,需求的提升让这种以廉价著称的检测方法价格飙涨。主流渠道的检测试剂价格在5-12美元左右一份,而据路透社报道,最极端的案例出现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该州政府为单次快速检测最高付出了130美元的价格。

路透社认为,美国卫生系统、各州政府以及雇主企业间的“竞争性采购”是价格飞涨的主要原因。雅培等本地的检测试剂生产商都坚称没有涨价销售检测试剂,是经销商拿到试剂后加价专卖,层层倒手,才产生了最终端高到离谱的价格。

“用我的药买你的命”,这是强盗逻辑吗?

抛开纷繁复杂的销售话术与财务技巧,美国医药行业动辄曝出的天价,更多还是因为行业巨头们通过其强大的游说能力,已经潜移默化的给美国人“立了规矩”。形成了一系列看似合理,实则让人心寒的“原则”,那就是“花钱买命”。

2019年,美国诺华药业推出了一款名为Zolgensma的基因疗法。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DNA生产专门的药剂,一次注射就能够彻底治愈一种早年间几乎无药可医的先天性基因病,脊髓性肌萎缩症。

医学界对这款史无前例的基因药物期待已久,但谁也没想到它会这么贵:诺华公司开价212.5万美元。不管是对英国的医保带量采购,还是印度患儿家长面向全国征集捐款集资购买,都没有半点折扣。直到最近,才有荷兰等国医保系统“砍价”成功的消息传出,但各方未透露折扣幅度。

诺华公司为这一天价辩护的理由,就是其“等价物”。诺华公司指出的“参照”有两项,一是该药唯一的“竞争对手”,能够救治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诺西那生钠。这种药剂需要从小开始终身注射,12.5万美元一支,首年开销高达75万美元,此后每年37.5万美元,诺华公司认为相比竞争对手终身使用的要价,自家的定价已经足够厚道。

另一项定价原则则受到了更大的争议:诺华引用了“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概念。哈佛大学的经济学者泽克豪泽在1972年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即结合生活的质量,为生命年限打分。譬如,能让患者在完全健康的状态下活1年,或是患者自认为“50%的生活质量”下活两年,就可以认为获得了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

在抗癌药领域,由于药物普遍高价,且副作用明显、会在一段时间后出现抗药性失去作用,因此争取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往往要付出10万美元以上的成本。诺华自己估算,这款能直接置于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剂能带来13.3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因此定价不算离谱。

对于默沙东来说,类似的理由同样可以被用在新冠特效药的定价上。众所周知,新冠疫情带来巨大的医疗资源缺口,患者一旦发展为重症,往往需要呼吸机、人工膜肺(ECMO)等价格高昂,需要专业医护操作的救治方式。提前服药减少重症几率就是省下了天量的医疗资源。

而横向对比其他有类似效果的药物:曾迅速治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克隆抗体疗法,当初治愈特朗普时产能尚不成熟,使用的剂量也远超正常治疗,美国媒体估计其治疗成本在200-300万美元之间。眼下该疗法已规模化推开,但美国政府支付了26.3亿美元进行“带量采购”,仍然只买到125万剂,相当于一剂2100美元;另一款被批准用于新冠的药物瑞德西韦,效果被认为逊色不少,5天疗程的费用却高达3100美元。从这个角度讲,默沙东敢要数十倍生产成本的天价,确实也是“同行衬托”。